疟疾

生物学 中医常见病 中医病名 输血医学 常见病穴位注射疗法 感染性疾病 中医内科学 常见病方药治疗 常见病饮食疗法 乙类传染病 针灸学 输血并发症 寄生虫病 感染内科 原生动物性疾病 常见病耳针疗法 疟疾 疾病 传染病 中医学 常见病针灸治疗 输血传播疾病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uè jí

2 英文参考

malar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alar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malaria[WS/T 471—2015 寄生虫病诊断名词术语]

ague[朗道汉英字典]

malaria[朗道汉英字典]

paludism[朗道汉英字典]

swamp feverCameroon fever[朗道汉英字典]

estivo-autumnal fever[朗道汉英字典]

impaludism[朗道汉英字典]

malarial feverpaludal fever[朗道汉英字典]

3 中医·疟疾

疟疾(malaria[1][2])为病名[3][4]。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4]。俗称打摆子[4]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5]。多发于夏秋季节[5]。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6]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6][7]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7]

3.1 疟疾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

中医药学名词》(2010):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

3.2 古人论述

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而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疟论篇》《刺疟篇》等专篇。对疟疾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足见当时对疟疾已有深刻的研究。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以疟疾为最详。《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指出疟疾病因为疟气。谓“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多为“间日而作”,也有每日发作者。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是:“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根据寒热偏盛的不同,而有寒疟温疟瘅疟之分别。在治疗时机的选择上。《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指出:“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

金匮要略·疟病》篇以蜀漆治疟。并在《黄帝内经素问》的基础上。补充了疟母这一证型。《金匮要略方论》用以治疗温疟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鳖甲煎丸,一直沿用至今。

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首先提出了瘴疟的名称。在治疗方面,除以常山作为多个治疟方剂主药外,并最早提出用砒石青蒿治疟。因砒石毒性较剧,近代多不采用。

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名称。《诸病源候论·山瘴疟候》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由瘴湿毒气所致,其病重于一般的疟疾。又在《劳疟候》里补充了劳疟这一证型。

备急千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主药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指明了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儒门事亲·疟非脾寒及鬼神辩》指出疟疾因食而作的说法是错误的。谓:“又或因夏日饮冷过常,伤食生硬瓜果黎枣之属,指为食疟,此又非也。”并记载了公元1206年一次疟疾大流行的情况。《脉因症治·疟》提出了传染的概念。谓“母疟有母,传染者也”。

证治要诀》将疟疾和其他表现往来寒热的疾病作了鉴别。《证治准绳·寒热门·疟》对疟疾的易感性、免疫力及南北地域的差异,有所观察。谓:“南人不以患疟为意,北人则畏之,北人而在南方发者尤畏之。”《景岳全书·疟疾》对这个问题也有论述。在对疟疾病因的认识上,张景岳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而并非痰、食引起。对“无痰不作疟”及“无食不成疟”的说法,作了批驳。他在《质疑录·论无痰不作疟》说:“疟邪随人身之卫气为出入,故有迟早,一日间日之发,而非痰之可以为疟也一…痰本因疟邪以生,而非因痰以有疟邪者。”《景岳全书·疟疾》说:“疟疾之作……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者耶。”

症因脉治·疟疾总论》对瘴疟有较好的论述。谓“瘴疟之症,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者,或声音哑痦”。其病机为“瘴气入人脏腑,血聚上焦败血淤于心窍毒涎聚于肝脾,则瘴毒疟疾之症作矣”。并将间二日而发之疟称为三疟。“三疟之症,三阴经疟也……以其间两日而发。故名三疟症也……乃邪入三阴,其经深,其发迟,是以三日一发也”。    清·韩善征在《疟疾论·案》里,明确提出三日疟的病名。《疟疾论·早晏》又说:“隔二日曰三阴疟,较诸疟为最重。有二三年未愈者,亦有二三月即愈者,只看其寒热轻重短长。以辩其病之深浅。然三阴疟无骤死之理。”指出了三日疟患病时间较长的特点。

3.3 疟疾病因病机

疟疾多因风寒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7][7]

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7][7]

疟邪是引起疟疾病因,在《黄帝内经素问》亦称为疟气[7]。凡饮食所伤劳倦太过等,均能使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而罹患本病[7]疟邪侵入人体之后,伏于半表半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7]。由于疟邪正气相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而发生疟疾的一系列症状[7]疟邪与营卫相搏,入与阴争,阴盛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则壮热汗出;疟邪与营卫相离,则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营卫相搏时,又引起再一次发作[7]。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就指出,“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疟疾的发作以间日一发为最多见[7]。《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说:“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也有少数邪伏浅者一日一发,邪伏深者间二日而发,即是三阴疟或称三日疟[7]

本病以正疟最为多见[7]。而热偏盛者即成温疟,寒偏盛者即是寒疟[7]。由瘴毒所致者,则成瘴疟,瘴毒亦属疟邪,但多见于岭南,临床症状严重[7]

3.3.1 邪郁少阳

疟邪气候突变,或情志、劳逸失调,痰食内滞,起居不慎之机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7]

3.3.2 暑热内郁

外感疟邪,或疟邪内伏,又值天暑酷炎,暑盛入里,热灼肠腑,则变发痢疟[7]

3.3.3 暑湿内蕴

素体脾不化湿湿浊内盛,疟邪侵入,又正值暑湿之季,兼感暑湿邪,暑湿夹杂,诱疟而发[7]

3.3.4 正虚邪恋

久疟不愈,由实转虚气血亏耗,正虚邪恋,甚则血瘀痰凝,胁下结块,形成疟母[7]

3.3.5 现代医学病因解释

现代医学认为疟疾疟原虫寄生人体感染[7],导致肝细胞红细胞寄生增殖,红细胞周期性大破坏而发病,是多发于夏秋季节的传染病

3.3.6 新疟

多由感受疫疠之气,兼受风寒暑湿等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内传脏腑,横连募原正邪交争,营卫相搏,而发病。少阳为枢疟邪与阴争则寒,出于阳则热,故寒热交作,起伏有时。

3.3.7 久疟

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正气日衰,不能抗邪外出,则时作时止,成为久疟

3.3.8 疟母

疟邪久留,耗伤气血,遇劳即发,则形成劳疟,疟久不愈,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则形成疟母[7]

3.4 症状

3.4.1 主要症状

寒热往来,发作有时,呵欠乏力,旋即寒战鼓颔,肢体酸楚;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胸胁苦满口苦而干;继则汗出热退,身凉。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寒战时弦紧,发热时滑数。

3.4.2 发病特点

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7][7]。间时而作,有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也有三日一发。凡发作时间逐次提早者是邪透阳分,有向愈转归;如逐次推迟的,则病有加重趋势;久疟不愈,左胁下出现痞块,为疟母

3.5 疟疾分类

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7][7]

1.按临床证候分类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7][7]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7][7]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7][7]

4.以脏腑经络分类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7][7]

3.6 诊断要点

①有蚊季节曾在流行区旅居[7]

周期性的寒颤——高热——大汗发作,间日或3日1次,发作间歇期无症状[7]

③可作血象、血涂片免疫学检查[7]

3.7 类证鉴别

疟疾需要与其他有寒热往来表现的疾病相鉴别。

虚劳中的阴虚内热,上午发热不明显,以午后或夜间潮热为特征。发热虽然朝轻暮重,但与疟疾寒热往来,休作有时者迥异,且常有五心烦热盗汗失眠症状。一般来说,阴虚内热者多由情志内伤所致,病情较重,严重者往往缠绵日久,一时不易退热,疟疾只要治疗及时,一般可以较快痊愈

风温发热,当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无汗或微汗,如邪热壅盛,转入气分,则卫分症状消失,而见壮热有汗不解,兼见咳嗽口渴烦躁便秘等肺胃两经症状。总之,风温初起,病在肺卫,疟疾则邪踞少阳风温卫分时,汗之可以退热,若邪势炽盛,进入气分,则壮热有汗不解;疟疾汗出后热可暂退而复起;风温多见于冬春,疟疾常发于夏秋。

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亦常见畏寒寒战发热,但多兼腰痛小便频涩,滴沥刺痛等,可与疟疾作鉴别。

3.8 疟疾辨证治疗

疟疾辨证,应着重根据病情的轻重寒热的偏盛,正气盛衰,及病程的久暂等,而确定属于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何种类型。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确定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证候的不同,适当结合其他治则进行治疗。疟疾的服药时间,以症状发作的二小时前为宜。

3.8.1 正疟/邪郁少阳

正疟(regular malaria[7])是指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出入营卫,具有寒热往来,界限清楚,并作止有时特点,以初起肢体酸楚,呵欠乏力,继则畏寒战栗,寒罢则遍体灼热头痛面赤口渴心烦,数小时后,汗出淋漓,发热骤退,诸症消失,或稍觉头昏神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疟疾[7]

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7]。。

疟疾·邪在少阳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involving Shaoyang Channel[7])是指疟邪郁于少阳,以寒战发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7]

3.8.1.1 病因病机

疟邪气候突变,或情志、劳逸失调,痰食内滞,起居不慎之机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7]

3.8.1.2 正疟/邪郁少阳症状

发作时症状比较典型,患者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1次,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栗鼓颔约30分钟,寒罢则内外皆热,常表现为高热,可持续2~6小时,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2~3小时后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7][7][8]

3.8.1.3 证候分析

疟邪伏于少阳,与营卫相搏,正邪交争:疟邪侵入,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而发。若疟邪与营卫相搏,正邪相争,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病邪入与阴争,阴盛阳虚阳气被遏,故致呵欠乏力寒战鼓颔;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则壮热、汗出、口渴引饮;终则疟邪与营卫相离,邪气伏藏,发作停止。邪居少阳则循经上逆,出现头痛面赤口苦恶心呕吐。病初邪在外苔多薄白,化热入里则见苔黄腻,疟脉自弦,弦紧主寒盛,弦数主热盛。脉弦乃邪居少阳半表半里之象。[8][8][8]

3.8.1.4 正疟/邪郁少阳的方药治疗

[8]

3.8.1.4.1 治法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3.8.1.4.2 方药

可用柴胡截疟饮[备注]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白芍药阿胶、生龟版生地黄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加减。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脘痞闷,苔腻者,去参、枣之滞气碍湿,加苍术厚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甚于里,去参、姜、枣之辛温补中,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本证亦可用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治疗。方中以常山祛邪截疟主药草果槟榔辛香理气化痰散结厚朴陈皮青皮理气和中,化湿祛痰甘草调和诸药。

除上述两个方剂外,还可选用下列单方验方治疗:

马鞭草30~60克,水煎,分二次,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4小时各服一次,疟止后连服三日。

青蒿30克,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三日。

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水煎服,连服三日。

3.8.1.5 正疟/邪郁少阳针灸治疗

[8]

3.8.1.5.1 治法

和解少阳截疟祛邪。

3.8.1.5.2 选穴

督脉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大椎中渚间使后溪

3.8.1.5.3 随证配穴

疟疾发作时,加十宣点刺出血

3.8.1.5.4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大椎点刺出血

3.8.1.5.5 方义

大椎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可宣通诸经阳气以祛邪截疟,为治疟效穴。后溪手太阳经穴,又通督脉,故可宣发疟邪中渚手少阳输穴,能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治寒热往来间使手厥阴经穴,与中渚表里配合,有疏理气血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之功。

3.8.1.6 正疟/邪郁少阳的饮食疗
3.8.1.6.1 治法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8]

3.8.1.6.2 推荐食材

草果厚朴花苍术橘皮青蒿马兰头[8]

3.8.1.6.3 推荐食疗

[8]

1.马兰头汁:鲜马兰头200g绞汁,在发疟前2小时顿服,连服数天。

2.青蒿粥:鲜青蒿100g,粳米50g,白糖适量。鲜青蒿洗净后,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取药汁;粳米洗净,煮粥,待粥熟后,倒入青蒿汁,加入白糖搅拌,煮沸即可服食,分顿一日内食用。

3.草果苍术橘皮甘草饮草果10g,苍术10g,橘皮10g,甘草6g。上四味,煎汤饮,每日2次。

3.8.2 温疟/瘅疟/暑热内郁

温疟(warm malaria[8])又称瘅疟[8][9],牡疟[9]。是指以但热甚而寒微,或但热而无寒,少气烦闷,手足热而欲呕,头痛,骨节烦痛,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9]

发作时,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9]

疟疾·暑热内郁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retention of hot-summerheat[9])是指暑热之邪,内郁于里,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楚,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9]

3.8.2.1 病因病机

外感疟邪,或疟邪内伏,又值天暑酷炎,暑盛入里,热灼肠腑,则变发痢疟[9]

3.8.2.2 温疟/暑热内郁症状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舌红干而无苔,脉弦数[9][9][9]

3.8.2.3 证候分析

阳热素盛,疟邪与营卫相搏,热炽于里:由于素体阳盛而复感疟邪,或夏伤暑邪,暑热内蕴,里热炽盛。阳盛则热,故见发病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热盛伤阴,故口渴引饮,便秘尿赤。夏暑贪凉,兼感风寒,外束肌表,营卫失和,以致汗出不畅。邪热阳气相争,故骨节酸楚。邪盛上炎,则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均属热盛于里之象。[9][9][9]

3.8.2.4 温疟/暑热内郁的方药治疗

[9]

3.8.2.4.1 治法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3.8.2.4.2 方药

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备注]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方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加味。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可加青蒿柴胡和解祛邪。若热多寒少,气短胸中烦闷不舒,汗多,且无骨节酸痛者,为热势较盛而津气两伤,可改用清热生津益气白虎加人参汤[备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加味治疗。津伤较甚,口渴引饮者,斟加生地、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3.8.2.5 温疟/暑热内郁针灸治疗

[9]

3.8.2.5.1 治法

清热透邪,辟秽截疟

3.8.2.5.2 选穴

督脉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

3.8.2.5.3 随证配穴

先热后寒者,加公孙

3.8.2.5.4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大椎陶道委中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8.2.5.5 方义

大椎陶道为治疟效穴。曲池外关后溪分属手三阳经,相伍为用,以疏理阳经气血、清泻气分湿热,亦可防治热陷心包委中以清热辟浊。

3.8.2.6 温疟/暑热内郁的饮食疗
3.8.2.6.1 治法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9]

3.8.2.6.2 推荐食材

知母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黄精葛根[9]

3.8.2.6.3 推荐食疗

[9]

1.知母玉竹葛根饮知母15g,玉竹30g,葛根30g。上三味,煎汤饮,每日2次。  2.地精饮:生地黄30g,黄精30g。上二味,煎汤饮,每日2次。

3.西瓜汁茶(《中医传染病学》):新鲜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频服

3.8.3 寒疟/牝疟/暑湿内蕴

寒疟(cold malaria[9])又称牝疟,是指以寒热定时而发,寒多热少,头痛,肢体疼痛,口不渴或喜热饮,胸胁痞闷,欲吐不吐,精神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9]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9]

疟疾·暑湿内蕴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retention of summerheat-damp[9])是指暑湿之邪,内蕴于里,以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9]

3.8.3.1 病因病机

素体脾不化湿湿浊内盛,疟邪侵入,又正值暑湿之季,兼感暑湿邪,暑湿夹杂,诱疟而发[9]

3.8.3.2 症状

发作时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9][9][9]

3.8.3.3 证候分析

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素体阳虚而复感疟邪,或兼感寒湿寒湿内盛,郁遏中阳阳气不能外达肌表,故致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寒邪挟湿,阻遏阳气,故见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寒湿内困,脾胃失于健运,气机不畅,故致胸闷脘痞。苔白腻。脉弦,为寒湿内阻之象。[9][9][9]

3.8.3.4 寒疟/暑湿内蕴的方药治疗

[9]

3.8.3.4.1 治法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3.8.3.4.2 方药

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备注]柴胡桂枝于姜汤(《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炙甘草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前方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花粉牡蛎软坚散结。汗出不畅者,当去牡蛎但寒不热者可去黄芩苦寒之品。后方用常山槟榔草果厚朴青皮陈皮甘草理气祛痰,散寒化湿。适用于痰湿偏重之寒疟,有较好的截疟作用

3.8.3.5 寒疟/暑湿内蕴的针灸治疗

[9]

3.8.3.5.1 治法

温宣少阳,祛寒截疟

3.8.3.5.2 选穴

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大椎至阳足三里脾俞中脘间使气海

3.8.3.5.3 随证配穴

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内关

3.8.3.5.4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或补法,亦可加灸。

3.8.3.5.5 方义

温补大椎至阳督脉穴,以温通诸经阳气,温宣少阳,而祛寒截疟气海中脘足三里脾俞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扶正截疟;更配治疟要穴间使,可调和少阳、振奋心神。

3.8.3.6 寒疟/暑湿内蕴的饮食疗

[9]

3.8.3.6.1 治法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3.8.3.6.2 推荐食材

干姜甘草草果厚朴花青皮橘皮等。

3.8.3.6.3 推荐食疗

1.蒜头椒叶汤:取蒜头一颗,鲜辣椒叶100g。用500mL的水煮成汤,每日2~4次。

2.草姜泥:草果1.5g,生姜2片。草果研为细粉,生姜榨汁,共搅泥状,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兑温开顿服

3.温脾饮(《普济方》):橘皮12g,乌梅30g,人参1g,大枣100g,甘草6g,草果6g,生姜5片。上洗净,分作五服。纸裹,以盐少许煨香熟,去纸,加水500mL,煎取200mL,去渣温服,每日2次。

3.8.4 瘴疟/疫毒侵袭

瘴疟(malignant malaria[9][9]、miasmatic malaria[9])是指感受山岚瘴毒引起的疟疾[9][9]。为地方性疟疾之一[10]。即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疟疾[10]

疟疾·疫毒侵袭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epidemic toxin invasion[10])是指疫毒侵袭,内扰心神,以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面赤,烦渴饮冷,甚则神昏谵语痉厥舌红绛,苔黑垢,脉洪数; 或寒甚热微,或寒战无热,渴不欲饮,或呕吐泄泻,或神昏不语,苔白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10]

3.8.4.1 热瘴

热瘴(pyrexic miasma[10])是指以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出汗,肢体烦疼,面红目赤,烦渴饮冷,胸闷呕吐便秘尿赤,头痛神昏谵语痉厥,躁狂不宁,或有黄疸舌红绛,或有黑苔,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瘴疟[10]

3.8.4.1.1 症状

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剧烈,抽搐,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10][10]

3.8.4.1.2 证候分析

瘴毒内盛,热陷心包:瘴毒疟邪侵入人体,由于素体阳盛,或热重于湿,或湿从热化热毒内郁,蒙蔽心神而发为热瘴。由于热盛于内,故热盛寒微,或壮热不寒,肢体疼痛热毒上蒸,则头痛,面红目赤热毒内蕴中焦,致使胃气上逆,故胸闷呕吐。热盛津伤,故烦渴喜饮,大便秘结。热移膀胱,则小便热赤。热毒上蒙心窍神明失司,故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均为热毒内盛之象。[10][10]

3.8.4.1.3 热瘴的方药治疗

[10]

3.8.4.1.3.1 治法

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3.8.4.1.3.2 方药

可用清瘴汤[备注]清瘴汤验方):青蒿柴胡茯苓知母陈皮半夏黄芩黄连枳实常山竹茹益元散加减。方中黄芩黄连知母柴胡清热解毒青蒿常山祛邪除瘴;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茯苓清胆和胃益元散清暑利湿安神壮热不寒者,可加石膏清热泻火。热盛津伤,口渴心烦舌红少津者,加生地、玄参石斛玉竹神昏谵语者,急用紫雪丹[备注]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参甘草朴硝朱砂麝香、黄金、硝石至宝丹[备注]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朱砂麝香安息香、金银箔犀角牛黄琥珀雄黄玳瑁龙脑清心开窍

3.8.4.1.4 热瘴的饮食疗

[10]

3.8.4.1.4.1 治法

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3.8.4.1.4.2 推荐食材

知母、银花、玄参石斛玉竹牡丹皮赤芍龟甲鳖甲等。

3.8.4.1.4.3 推荐食疗

1.西瓜汁茶(《中医传染病学》):新鲜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频服

2.玄参玉竹饮:玄参15g,玉竹15g。上二味,煎汤饮,每日2次。

3.8.4.2 冷瘴

冷瘴(algid miasma[10])又称寒瘴[11]。是指以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舌淡,苔白厚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瘴疟[11]

3.8.4.2.1 症状

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形寒肢冷、经脉拘急嗜睡不语、神志昏蒙,苔白厚腻,脉弦[11][11]

3.8.4.2.2 证候分析

瘴毒内盛,湿浊蒙蔽心窍:感受瘴毒疟邪,而素体阳虚,或湿重于热,或湿从寒化,以致瘴毒湿浊壅闭,寒湿内盛,蒙蔽心神而发为冷瘴寒湿壅闭,阳气郁遏不能宣达,故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寒湿内困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调,故呕吐腹泻。瘴毒湿浊蒙蔽心窍神明失司,故神昏不语。苔白腻,脉弦,为寒湿内阻之象。[11][11]

3.8.4.2.3 冷瘴的方药治疗

[11]

3.8.4.2.3.1 治法

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3.8.4.2.3.2 方药

可用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备注]正气散加味不换金正气散)(验方):厚朴苍术陈皮甘草藿香佩兰草果半夏槟榔、菖蒲、荷叶。方中以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藿香半夏佩兰荷叶健脾理气燥湿化浊;槟榔草果截疟理气除湿;菖蒲豁痰宣窍。瘴毒湿浊,蒙蔽心窍而见神昏不语者,可加服苏合香丸[备注]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苏合香油、熏陆香、冰片芳香开窍

3.8.4.2.4 冷瘴的饮食疗

[11]

3.8.4.2.4.1 治法

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3.8.4.2.4.2 推荐食材

苍术厚朴花陈皮藿香佩兰荷叶草果等。

3.8.4.2.4.3 推荐食疗

1.熏气妙方:鲜胡荽50g,紫苏叶藿香各3g,陈皮砂仁各6g。煎沸后倾入大壶内,将壶嘴对准患者鼻腔,令吸其气。

2.苍藿茶:苍术10g,藿香10g,炙甘草10g,茯苓10g。将苍术藿香炙甘草茯苓放入杯中,冲人沸水,浸泡20~30分钟后饮用,饮后可再加沸水冲泡,冲泡3次为宜,每日2次。

3.厚朴花茶:厚朴花6g,橘皮3g,草果3g。将厚朴花橘皮草果打碎,放入杯中,冲入沸水,浸泡20~30分钟后饮用,饮后可再加沸水冲泡,冲泡3次为宜,每日2次。

3.8.5 劳疟/正虚邪恋

疟疾·正虚邪恋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lingering pathogen due to vital qi deficiency[11])是指正虚邪恋,以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11]

3.8.5.1 病因病机

久疟不愈,由实转虚气血亏耗,正虚邪恋,甚则血瘀痰凝,胁下结块,形成疟母[11]

诸病源候论·劳疟候》:“凡疟,积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

3.8.5.2 症状

疟疾迁延日久,每遇劳累辄易发作,发时寒热较轻,面色苍白萎黄,倦怠乏力,懒言气短,纳少,形体消瘦,遇劳则复发疟疾,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自汗心悸舌质淡苔少,脉细无力[11][11][11]

3.8.5.3 证候分析

疟邪久留,气血耗伤:疟疾日久,气血耗伤,加之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故致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自汗心悸疟疾日久,正气亏虚,而疟邪未除,若遇过度劳累,伤耗正气,则易复发疟疾寒热不清,而成劳疟。若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结于胁下,形成痞块,则为疟母。舌脉亦为正气亏虚之象。[11][11]

3.8.5.4 劳疟的方药治疗

[11]

3.8.5.4.1 治法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3.8.5.4.2 方药

可用何人饮[备注]何人饮(《景岳全书》):何首乌人参当归陈皮生姜加减。方中以人参益气扶正制何首乌当归补益精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在疟发之时,加青蒿常山祛邪截疟

3.8.5.5 劳疟针灸治疗

[11]

3.8.5.5.1 治法

补气血,破瘀散结

3.8.5.5.2 选穴

督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脾俞章门痞根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陶道

3.8.5.5.3 随证配穴

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胁肋疼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3.8.5.5.4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针后加灸。

3.8.5.5.5 方义

脾俞太冲,一俞一原,健脾疏肝益气养血足三里三阴交补中益气活血散瘀。痞根章门为局部近取,可软坚化积,消痞散结。陶道以祛邪治疟而去寒热

3.8.5.6 劳疟的饮食疗

[11]

3.8.5.6.1 治法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3.8.5.6.2 推荐食材

人参黄芪白术大枣何首乌当归白芍鳖甲等。

3.8.5.6.3 推荐食疗

I.黄芪猪蹄汤猪蹄1只,黄芪30g。把猪蹄用慢火煮6小时,晾凉,然后把上面的油去掉,加入黄芪再煮半小时,捞出黄芪,吃肉喝汤。

2.乌龟汤:将500g左右的乌龟一只宰杀后,加适量水煮熟,以食盐调味,食肉喝汤。每天一次,治愈为度。

3.首乌鸡:乌鸡半只,何首乌30g。药材冲洗后,以纱布袋装好,即为首乌药包。乌鸡洗净,切块,入开水中煮5分钟,取出洗净备用。陶锅内入鸡块、首乌药包、调味料(何首乌猪肉、血、无鳞鱼、葱、蒜,恶萝卜)及水适量,以大火煮开,再改小火煮至熟烂(约半小时),去首乌药包,食肉喝汤,每日2次。

3.8.6 疟母

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结于左胁之下,形成痞块。此即《金匮要略方论》所称之疟母[11]

3.8.6.1 方药治疗

治宜软坚散结祛瘀化痰,用鳖甲煎丸[备注]鳖甲煎丸(《金匮要略方论》):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苇、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鹰虫、阿胶蜂房、赤硝、蜣螂桃仁。有气血亏虚之症候者,当配合八珍汤[备注]八珍汤(《正体类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十全大补汤[备注]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荆局方》):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肉桂等补益气血,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11]

3.9 疟疾的其他疗法

3.9.1 青蒿素

现代临床研究证明,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对各种疟疾。包括瘴疟有良好的疗效。一般可用青蒿素片剂注射剂,每日1克,连用二天。

3.9.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疟,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中就有专门讨论,《金匮要略方论》除介绍药物外并指出针灸治疗方法,后世医家应用针灸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针灸治疗以间日疟效果较好,恶性疟疾宜配合药物治疗。

注意恶性疟疾和有并发症的重病人,应采用综合治疗[11]

病情控制后,注意预防复发[11][11]

3.9.2.1 方一

大椎间使陶道后溪等穴为主。应在发作前1~2小时内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11]。亦可单针疟门穴,针刺时间及手法同上[11]

3.9.2.2 方二

治则和解少阳,祛邪截疟

处方大椎 后溪 间使

方义:大椎为诸阳经会穴,宣通阳气以祛邪外出;后溪手太阳经,又通督脉,能宣发太阳督脉经气而祛邪;间使手厥阴经穴厥阴少阳表里,为治疟要穴,可疏理气机和解表里,引邪外出。

随证配穴:热重—曲池点刺商阳;汗不出—合谷呕吐内关头痛风池腹痛足三里疟母痞根章门

操作:毫针刺,泻法,发作前1~2h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更长,10次为一疗程。

3.9.3 穴位注射疗法

选穴:大椎 陶道 间使

方法:发作前1h每穴注射复方奎宁注射液0.2ml,每日1或隔日1次。

3.9.4 压椎法

选穴:于胸椎第1~6间找明显压痛点

方法:选好压痛最明显的棘突,以拇指做旋转或左右滑动按压,使患者感到最痛为度,连续按压15~20min,按压后局部皮肤呈潮红色,并有轻度浮肿,每日按压1次,连续3日。

3.9.5 耳针疗法

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脾、肝。取双侧,在发作前1~2h针刺,强刺激留针1h。[11]

3.10 医案

张××,男,34岁,农民。患间日疟已发一场,未服抗疟药。就诊时已发作,恶寒抖颤,口唇指甲色青,头痛,0.5h后高热达39.8℃,渴喜热饮,面赤烦躁舌尖红,苔白腻,脉弦数。血液检查疟原虫数甚多。针刺大椎陶道间使支沟十宣放血。20min后出汗体温渐降至正常。复诊疟原虫明显减少,于发作前2h针大椎间使两穴,留针30min,遂未发作。每日针足三里血海补法。复查血中未找到疟原虫,符合痊愈标准。(江苏省中医院门诊病历)

4 西医·疟疾

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以周期发热、寒颤、大汗淋漓和肝脾肿大等症状为特征[12]疟原虫可经输血传播[12]

疟疾是经按蚊传播,由疟原虫[包括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寄生人体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13]寄生人体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我国以前两种为常见[14]

疟疾在夏秋季发病较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14]疟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逾200万人[14]。我国广西、云南、海南、广东等仍有流行,此外随着对外交流增加,我国其他地区也有输入性疟疾,需加以重视[14]

疟疾分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圆疟”、“恶性疟”,恶性疟多凶险发作。

疟疾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周期寒热发作、贫血脾大[14]

疟疾在建国初期称为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疟疾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需要报告疫情[14]

4.1 疟疾病因

疟疾经按蚊传播,由疟原虫[包括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寄生人体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14],导致肝细胞红细胞寄生增殖,红细胞周期性大破坏而发病,是多发于夏秋季节的传染病

寄生人体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and Feletti,1890 Labb'e,1899)],三日疟原虫[P.Malariae(Laveran,1881 Grassi and Fetti,1890],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Welch,1897)Schaudinn,1902]和卵形疟原虫[P.Ovale(Graig,1900)Stephens,1922]。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4.2 疟疾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常见并发症:贫血、脾肿大、凶险型疟疾疟疾肾病等。

4.3 疟疾的发病机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裂殖子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残余和变性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被多形核白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吞食,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4.4 疟疾的病理改变

贫血:疟疾发作几次后,可出现贫血症状。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重。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是疟疾患者发生贫血的原因之一。脾肿大: 主要原因是脾充血与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吞噬细胞因含有大量疟色素,脾切面颜色变深。脾肿大可达脐下,其重量由正常人的150g增到500g,甚至1000g以上。

4.5 流行病学

疟疾在世界上分布广泛,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是亚非拉广大地区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现在全球仍有1.2亿疟疾患者带虫者约近3亿;非洲每年还有百万儿童死于疟疾。人群中除由于遗传基因决定对某些疟原虫先天免疫力,及高疟区婴儿可从母体获得一定的抵抗力外,对疟原虫普遍易感。在流行区,成人反复感染的机会多,可呈带虫状态,而易感者主要是儿童。孕妇生理功能特殊,免疫力低,易感疟疾。此外,非疟区的无免疫力人群进入疟区,也为易感者,且可引起疟疾暴发流行。

4.6 疟疾的诊断

4.6.1 流行病学

夏秋季节,居住在疟疾流行区居民或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居住、工作、旅行者[14]

4.6.2 典型临床表现

疟疾周期畏寒寒战高热大汗、热退的临床表现为特点,由于感染疟原虫不同,发作周期有所差异,一般间日疟每两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每三天发作一次,恶性疟发作缺乏规律;在疟疾发作初期,周期性也不明显;患者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进行性贫血体检可以发现脾大;严重疟疾患者可以出现高热昏迷抽搐腹痛腹泻等表现[14]

4.6.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减少,贫血情况与发作次数与感染原虫种类有关[14]

4.6.4 疟原虫检查

外周厚血膜涂片检出疟原虫比例较高,发作任何时间均可检查[14]

患者周围血液中检出疟原虫,是疟疾确诊的依据。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特异性疟原虫抗体,已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使用。近年来发展的新方法,如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病人血中的疟原虫抗原DNA探针检测疟原虫核酸,或PCR法扩增少量疟原虫的DNA,以提高检出率等均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般从受检者耳垂或指尖采血作薄血膜和厚血膜涂片,以姬氏染液或瑞氏染液染色后镜检,应在发作开始(恶性疟)或发作后数小时至10小时(间日疟三日疟采血恶性疟初发时只能查到环状体,而配子体在周围血液中出现时间则在查到环状体之后10天左右。除重症病人外,一般在周围血液中难查到恶性疟的滋养体和裂殖体。薄血膜涂片经染色后原虫形态结构完整,清晰,可辩认原虫的种类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适用于临床诊断,但虫数较少容易漏检。厚血膜涂片在处理过程中原虫皱缩,变形,而且红细胞已经溶解,鉴别有困难,但原虫较集中,易被发现,熟识其形态特征后可提高检出率,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4.7 疟疾的治疗方法

疟疾治疗不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时也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播。现症病人要及时发现,及时根治。

4.7.1 抗疟治疗

间日疟采用氯喹伯喹(氯伯)治疗。

间日疟氯喹大多敏感,由于存在迟发型子孢子需要伯氨喹进行抗复发治疗,因此标准治疗间日疟方法氯喹3日(首剂300mg后,6~8小时再次300mg口服,第2、3日各口服300mg)+伯氨喹14日(每日15mg.口服)治疗[14]。其他治疗疟疾药物奎宁哌喹甲氟喹咯萘啶[14]

抗药性低的地区,可用氯喹三天治疗恶性疟疾,无需伯氨喹;但大多数流行区恶性疟原虫氯喹耐药明显,一般首选青蒿素药物治疗恶性疟疾:青蒿琥酯/蒿甲醚100mg,每日1次,第一天口服200mg;双氢青蒿素80mg,每日1次,第1天口服160mg。

重型疟疾一般采用注射青蒿素药物,快速杀灭原虫,缓解症状青蒿琥酯静脉或肌内注射60mg,每日1次,首剂加倍,6小时后再注射60mg;蒿甲醚注射剂,肌内注射80m,每日1次,首剂加倍[14]

恶性疟可单服氯喹。对间日疟患者,抗复发治疗可用伯喹。在恶性疟氯喹产生抗性地区(如海南省、云南省)宜采用几种抗疟药合并治疗方案,如青篙素、咯萘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合用。

抗疟药种类很多,按其对疟原虫生活史各期作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杀灭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及休眠子,如伯喹,抗复发作用,也称根治药。乙胺嘧啶恶性疟原虫红外期有一定作用

2)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如氯喹奎宁咯萘啶、喹派,青蒿青及蒿甲醚等,用以控制临床发作。

3)杀灭配子体,如伯喹,用于切断传播

4)杀来孢子增殖期,如乙胺嘧啶,可抑制蚊体内的孢子增殖发育

4.7.2 对症治疗

重症疟疾患者高温不退可用异丙嗪氯丙嗪各0.5~1mg/kg肌内注射,配合物理降温;脑水肿可用甘露醇呋塞米以及地塞米松脱水和减轻脑水肿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人工呼吸等抢救[14]休克患者治疗具体见“感染性休克”部分内容。

4.7.3 复诊

人经过治疗后,一定要对病人进行一年以上的长期观察,直到没有发生过再燃和复发,才可以确定治愈治愈后无免疫力,可发生再次感染

4.8 疟疾的预防

疟疾的预防,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个体预防系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个有,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要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且易为群众接受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有:蚊媒防制,药物预防或疫苗预防。

短期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需要做好防蚊准备,可以口服青蒿琥酯多西环素乙胺嘧啶预防[14]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7.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7.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2-226.
  6.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
  7. ^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71—2015 寄生虫病诊断名词术语[Z].2015-09-171107.
  8. ^ [8]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87-89.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6.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9.
  12.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 203—2001 输血医学常用术语[Z].2001-7-20.
  13.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71—2015 寄生虫病诊断名词术语[Z].2015-09-17.
  14. ^ [14]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3-6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疟疾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疟疾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疟疾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疟疾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