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Shénmén HT7[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mé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T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经穴名·神门
穴位 | 神门 | ||
---|---|---|---|
汉语拼音 | Shenmen | ||
罗马拼音 | Shenmen | ||
美国英译名 | God's Door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HT7 | |
日本 | 7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C7 | |
富耶氏 | C7 | ||
德国 | H7 | ||
英国 | H7 | ||
美国 | He7 |
神门为经穴名(Shénmén HT7)[1]。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2]。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属手少阴心经。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3]。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4.1 别名
兑骨(《难经·六十六难》),兑冲、中都(《针灸甲乙经》),锐中(《古今医统大全》)。
4.2 出处
4.3 特异性
4.4 穴名解
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故称“神门”。
4.5 所属部位
腕[4]
4.6 神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5]。
神门穴的位置
4.7 取法
仰掌,于豌豆骨上缘桡侧凹陷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穴[6]。
快速取穴:微握掌,另手四指握住手腕,屈拇指,指甲尖所到凹陷处即是神门穴[7]。
4.8 穴位解剖
神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皮肤的皱纹致密,形成腕远侧横纹,该部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穿前臂深筋膜,经尺神经、尺动静脉的内侧达尺骨小头的前面骨膜。尺侧腕屈肌(腱)由尺神经支配。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心主血脉、主神明,故可主治心神疾患等。
手少阴之脉挟咽,抵掌后,到小指,故神门穴可治疗咽干、腕痛、指麻。
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8]
4.10 主治病症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
神门主要用于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疾患: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
神门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悸,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证;胃痛,呕血,吐血,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头痛,眩晕,目黄。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2~0.5寸。
一般直刺0.3~0.5寸;向上平刺1~1.5寸,透灵道穴,局部酸胀,并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4.11.2 灸法
可灸。
艾条灸5~10分钟。
4.12 配伍
神门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神门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神门配内关、大陵、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治失眠、心烦、健忘。
4.13 特效按摩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神门穴,每次1~3分钟,可调理心烦、失眠、糖尿病、高血压等症。
4.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
《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失眠
4.15.2 治疗惊悸
4.15.3 治疗嗜眠症
据报道神门穴治疗嗜眠症效佳。
4.15.4 治疗高血压
4.15.5 对心功能的影响
心绞痛:针刺神门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针刺后,心率显著减慢,左心室射血前时间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等容收缩时间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上观察,P波、R波、PR间期和QT间期的持续时间延长。
有实验表明,针刺神门可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冲击图复合波幅增大。
心律失常:针刺内关、神门,对纠正心律失常有效,特别是属于激动起源失常者,效果显著。给健康家兔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建立心肌缺血实验性病理模型,电针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设对照组,实验证明电针能减缓心率增快。
通过针刺家兔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
神经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对神经垂体性高血压动物有降压作用。
心衰: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HRP),观察神门体表穴区传入及传出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结果提示神门区与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在T1及T2有互相交汇及重叠。另有注射或包埋HRP于神门穴,则被穴区感觉纤维所摄取,并由轴浆运输逆行传递到胞体-脊神经节细胞内。
4.15.6 对血脂的影响
据临床观察针刺神门穴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时发现,针刺治疗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明显优于西药组。
4.15.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重刺激神门,多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给予患者轻刺激,半数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引起抑制过程,健康人只有少数引起抑制过程。针刺神门对脑电图起调整作用,凡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及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在部分癫痫患者身上,可使脑电图趋向规则化。
针刺神门对大脑皮质功能有一定影响,根据功能状态,针刺强度的不同,引起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效应也有差异,重刺激多引起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轻刺激半数引起兴奋过程,但健康人多数引起兴奋过程。
针刺神门穴,可使部分病理性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
4.15.8 增强肺功能
针刺神门穴可增强肺功能,但需连续针刺1周,可使肺通气功能增强。对心源性喘息,针刺神门穴如能引出心经感传,抵达胸部后能立刻降低呼吸频率,效果显著。
6 经穴别名·神门
中都为经穴名(Zhōngdū LR6)[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郄、太阴[10]。属足厥阴肝经。中都是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即中间,都指聚会,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足厥阴经气深聚之处,故名中都。中都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正坐或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及大隐静脉。有理下焦、止崩漏的作用。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如疝气、遗精、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少腹满痛、肠澼、手足拘急、脚胫枯瘦、湿痹、胫内廉红肿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性肝炎、下肢神经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7 经外奇穴名·神门
神门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真髓》。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肠出血。
7.1 定位
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
7.2 主治病症
主治肠出血。
7.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10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47.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6.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8.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7.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9-210.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
-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