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中药材 除烦止呕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 清热化痰 化痰药(眼科) 眼科常用中药 茎木类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ú rú

2 英文参考

bambusae caulis im taenia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amboo shaving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竹茹原植物及药材

竹茹

竹茹中药[1][2]。灸用材料之一[2]。出自《本草经集注》。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 F. Li 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3]

千金翼方》:“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bamboo shavings(《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竹皮竹二青、淡竹茹[3]

7 来源

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或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3]。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3]

8 植物形态

单丛生。秆高6~8m,直径3~4.5cm。节间壁厚,长30~36cm,幼时被白粉。节稍隆起。分枝常于秆基部第一节开始分出,数枝簇生节上。秆箨早落。箨鞘背面无毛,干时肋纹稍缍起,先端呈不对称的拱形,外侧一边稍下斜至箨鞘全长的1/10~1/8。箨耳稍不等大,靠外侧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边缘被波曲状刚毛,小的1枚椭圆形。箨舌高2.5~3.5mm,边缘被短流苏毛,片直,呈不对称三角形或狭三角形,基部两侧与耳相连,连接部分宽约0.5mm。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10~18cm,宽11~17mm,背面 密生短柔毛。

9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

10 采制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条,捆扎成束,阴干

11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丝条,卷曲成团或长条形薄片。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12 性味归经

甘,凉[3]。入肺、胃、胆经[3]

13 功能主治

竹茹功在清热,化痰,除烦,止呕[3]。主治胃热呕吐呃逆虚烦不寐妊娠恶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小儿热痫;亦治吐血衄血崩漏[3]

竹茹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竹茹眼科常用化痰药,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用于胞生痰核和痰火升扰所致青风内障绿风内障,伴恶心呕吐者尤宜。常配伍半夏黄连等,如黄连温胆汤

14 用法用量

煎服:4.5~9g[3]

15 化学成分

竹茹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丁香醛、对苯二甲酸-β-羟乙基甲基酯等[3]

木质素纤维素

16 药理作用

本品可抗菌抑制酶活性[3]

17 竹茹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竹茹

Zhuru

BAMBUSAE CAULIS IN TAENIAS

17.2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I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于。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17.3 性状

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纤维性,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17.4 检查

水分不得过7.0%(附录ⅨH第一法)。

17.5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4.0%。

17.6 竹茹饮

17.6.1 炮制

17.6.1.1 竹茹

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团。

17.6.1.1.1 性状检查、浸出物

药材

17.6.1.2 竹茹

取净竹茹,照姜汁炙法(附录ⅡD)炒至黄色。

本品形如竹茹,表面黄色。微有姜香气。

17.6.1.2.1 检查、浸出物

药材

17.6.2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心、胆经

17.6.3 功能与主治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17.6.4 用法与用量

5~10g。

17.6.5 贮藏

干燥处,防霉,防蛀。

17.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9.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7.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用到中药竹茹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用到中药竹茹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