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Pinellia ternata Breit[朗道汉英字典]
rhizoma pinelliae[朗道汉英字典]
ternate pinellia rhizom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Pinelli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inellia tub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拉丁名
Rhizoma Pinell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pinellia tuber(《中医药学名词(2004)》)
9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环境。耐寒,不耐干旱。宜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前作以豆科作物和玉米、高粱等为宜。耐荫蔽,可在林间或果树行间种植,也可与玉米间作。块茎及株芽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块茎繁殖: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下种,点播,行距12-15cm,株距6-9cm,栽深3-5cm。每公顷需块茎225-300kg;株芽每殖:用叶柄下生长成熟的株芽作种,点播按行距10-16cm,株距7-10cm开穴,每穴种2-3个,覆土3cm左右;种子繁殖: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取出湿砂中贮藏的种子,于苗床按行距10-13cm开浅沟播种,覆土1cm。半夏喜肥,于6月上旬叶柄下部内侧长珠芽 时需追肥。主要病虫害有叶斑病、病毒病及红天蛾Deilephila elpenor。
11 功能主治
1.治痰饮,咳喘,痰厥头痛,眩晕不眠,恶心呕吐,反胃,胸脘痞闷,腹胀。煎服:4.5~9g。
2.治痈肿未溃、鸡眼,研末调敷;子宫颈糜烂、外伤出血,研末撒患部;乳腺炎早期,和葱白同捣,塞鼻,每日二次,每次半小时;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研末,白酒浸24小时,取上清液滴耳;蛇咬伤,鲜品捣敷。
半夏为眼科常用化痰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1)用于痰湿阻结所致胞生痰核,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如化坚二陈丸。
(2)用于痰火动风或痰湿破伤所致的绿风内障,见白睛混赤浮肿、黑睛呈雾状混浊、恶心呕吐、动辄眩晕,若属痰火动风者,可配伍黄芩等,如将军定痛丸;若属痰湿上犯,饮邪上逆者,常配伍羚羊角、生姜等,如半夏羚羊角散。
15 化学成分
本品含左旋麻黄碱及胆碱,还含挥发油、β-氨基丁酸和α-氨基丁酸、3,4-二羟基苯甲醛、尿黑酸、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等。
块茎含有в-谷甾醇-D-葡萄糖甙(в-sitosterol-D-glucoside)、3,4-二羟基苯乙酸(Homogentisic acid)及葡萄糖甙,尚含有多种基酸及生物碱等。
16 药理作用
煎剂对猫实验性咳嗽有止咳作用。醇提取液对大鼠实验性矽肺有一定治疗作用。煎剂对狗有止吐作用,但生半夏有催吐作用,催吐成分可能是3,4-二羟基苯甲醛及尿黑酸;如加温破坏后,止吐作用仍在。有效成分可能是氨基酸、葡萄糖苷或左旋麻黄碱。煎剂还能降低眼内压。所含的γ-氨基丁酸有短暂的降压作用,临床用以降低血氨有效。
18 半夏中毒
半夏又名地茨菇、羊眼半夏、地珠半夏、老鸹头、和姑、水玉、地文、守田、蝎子草等,属温化寒痰药[4]。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含有多种生物碱及原儿茶醛和外源凝集素等。药理作用:生半夏催吐作用显著,制半夏止呕镇吐作用明显,还有镇咳和抗肿瘤,抗心律失常,保护胃黏膜,抗溃疡,解毒镇静作用。
18.1 不良反应机制
生半夏有毒,对皮肤和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和腐蚀性,其成分中的植物醇及某些生物碱对呼吸中枢系统及周围神经有抑制作用,大剂量发生麻痹致死。
18.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0min至2h,口服后对口腔及消化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出现舌头麻木,继而咽喉及舌肿胀、疼痛、干燥、流涎、声音嘶哑、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心悸、面色苍白、呼吸困难、严重者抽搐,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还可出现过敏性药疹,多见于腰背部,瘙痒难忍。
18.3 治疗
半夏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1.促进毒物排出 用1:5000高锰酸钾、浓茶或鞣酸液洗胃;用硫酸镁导泻;口服鸡蛋清、面糊、果汁或稀醋保护胃黏膜,静脉输液。
2.对症治疗 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或呼吸兴奋剂;出现过敏者可肌肉注射非那根25mg或静脉推注25%葡萄糖溶液40ml,加10%葡萄碳酸钙10ml,加维生素C 1.0g、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或口服扑而敏等。
19 半夏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Banxia
PINELLIAE RHIZOMA
19.2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
19.3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l~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19.4 鉴别
(1)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2~20μm,脐点裂缝状、入字状或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椭圆形黏液细胞中,或随处散在,针晶长20~144μm。螺纹导管直径10~24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挥至0.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精氨酸对照品、丙氨酸对照品、缬氨酸对照品、亮氨酸对照品,加70%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u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0.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半夏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乙酸乙酯一丙酮一甲酸(30:6: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侠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
不得过14.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一法)。
19.5.2 总灰分
不得过4.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9.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9.0%。
19.7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5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同上操作,再重复提取2次,放冷,滤过,合并滤液,蒸干,残渣精密加入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10ml,超声处理(功率500W,频率40kHz)30分钟,转移至50ml量瓶中,加新沸过的冷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照电位滴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Ⅷ A)测定,用
盐酸滴定液(0.1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实验校正。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5.904mg的琥珀酸(C4H604)。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酸以琥珀酸(C4H604)计,不得少于0.25%。
19.8 半夏饮片
19.8.1 炮制
生半夏 用时捣碎。
19.8.2 性味与归经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19.8.3 功能与主治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19.8.4 用法与用量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19.8.5 注意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
19.8.6 贮藏
19.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