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暑湿内蕴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证名 中医学 疟疾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uè jí ·shǔ shī nèi yùn zhèng

2 英文参考

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retention of summerheat-damp[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疟疾·暑湿内蕴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retention of summerheat-damp[1])是指暑湿之邪,内蕴于里,以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1]

4 疟疾·暑湿内蕴证病因病机

素体脾不化湿湿浊内盛,疟邪侵入,又正值暑湿之季,兼感暑湿邪,暑湿夹杂,诱疟而发[2]

5 疟疾·暑湿内蕴证症状

疟疾·暑湿内蕴证患者发作时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3][3][4]

6 证候分析

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素体阳虚而复感疟邪,或兼感寒湿寒湿内盛,郁遏中阳阳气不能外达肌表,故致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寒邪挟湿,阻遏阳气,故见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寒湿内困,脾胃失于健运,气机不畅,故致胸闷脘痞。苔白腻。脉弦,为寒湿内阻之象。[4][4][4]

7 疟疾·暑湿内蕴证的治疗

7.1 方药治疗

[4]

7.1.1 治法

疟疾·暑湿内蕴证治宜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7.1.2 方药

疟疾·暑湿内蕴证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备注]柴胡桂枝于姜汤(《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炙甘草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治疗。前方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花粉牡蛎软坚散结。汗出不畅者,当去牡蛎但寒不热者可去黄芩苦寒之品。后方用常山槟榔草果厚朴青皮陈皮甘草理气祛痰,散寒化湿。适用于痰湿偏重之寒疟,有较好的截疟作用

7.2 针灸治疗

[4]

7.2.1 治法

疟疾·暑湿内蕴证治宜温宣少阳,祛寒截疟

7.2.2 选穴

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大椎至阳足三里脾俞中脘间使气海

7.2.3 随证配穴

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内关

7.2.4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或补法,亦可加灸。

7.2.5 方义

温补大椎至阳督脉穴,以温通诸经阳气,温宣少阳,而祛寒截疟气海中脘足三里脾俞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扶正截疟;更配治疟要穴间使,可调和少阳、振奋心神。

7.3 食疗

[4]

7.3.1 治法

疟疾·暑湿内蕴证治宜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7.3.2 推荐食材

疟疾·暑湿内蕴证患者建议食用干姜甘草草果厚朴花青皮橘皮等。

7.3.3 推荐食疗

1.蒜头椒叶汤:取蒜头一颗,鲜辣椒叶100g。用500mL的水煮成汤,每日2~4次。

2.草姜泥:草果1.5g,生姜2片。草果研为细粉,生姜榨汁,共搅泥状,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兑温开顿服

3.温脾饮(《普济方》):橘皮12g,乌梅30g,人参1g,大枣100g,甘草6g,草果6g,生姜5片。上洗净,分作五服。纸裹,以盐少许煨香熟,去纸,加水500mL,煎取200mL,去渣温服,每日2次。

8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4][5])为病名[6][7]。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7]。俗称打摆子[7]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7]。多发于夏秋季节[7]。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7]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7][8]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8]

详见疟疾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2-226.
  4. ^ [4]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87-89.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7.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7.
  8.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71—2015 寄生虫病诊断名词术语[Z].2015-09-17110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疟疾·暑湿内蕴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疟疾·暑湿内蕴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