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俗称穴道[1]。《内经》名腧(俞、输)、气穴。《针灸甲乙经》又名孔穴。即腧穴。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接受各种刺激(如针、灸、按摩、电针、药物注射等)以调整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穴位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没有固定位置,随病痛处和压痛点而取的称阿是穴。
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2]。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神灸经纶》始提出“穴位”这个名称。意指这些部位为“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内部与经络、脏腑相通。不少穴位就是作为疾病的反应点而被发现。随着针灸等医疗实践的发展,穴位从少到多,对它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和深化。
目前将穴位分成三大类:归属于一定经络的穴位,称为十四经穴位(经穴);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解放后新增加的穴位,一般称为新穴(或并入经外奇穴)。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