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

中医症状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望诊 望形态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ōu chù

2 英文参考

convuls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ic[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convulsive[朗道汉英字典]

galvanic[朗道汉英字典]

tic[朗道汉英字典]

twitch[朗道汉英字典]

habit chorea[朗道汉英字典]

hyperspasmia[朗道汉英字典]

jerks[朗道汉英字典]

tic[朗道汉英字典]

tic chorea[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抽搐症状[1]。又称搐搦[2][3]瘈疭的别称[3]。简称搐[3]。指肌肉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迅速抽动的表现[3][3]

4 抽搐症状

医碥》卷四:“抽搐者,手足频频伸缩也。”《伤寒明理论》卷三:“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瘛疭,俗谓之搐者是也。”

5 抽搐病因病机

抽搐病因多由热盛伤阴风火相煽、痰火壅滞,或因风痰、痰热所致[4]

多为感受时邪,郁闭于内,化热化火;或饮食不节湿热壅滞,郁久化火,火扰神明,热极引动肝风经筋功能失常而抽搐;或因脾虚湿盛,聚液成痰,上蒙清窍而致;亦有脾胃素虚、气血不足而致虚风内动者。

6 抽搐辨证分型

四肢抽搐为特征,或兼见短时间的意识丧失,两目上翻或斜视牙关紧闭,或口吐白沫,二便失禁,严重者伴有昏迷

热极生风:多兼表证,起病急骤,有汗无汗头痛神昏

热化风:多见壮热烦躁昏迷痉厥,喉间痰鸣,牙关紧闭。

血虚生风:多无发热,伴有手足搐搦,露睛,纳呆,脉细无力。

7 抽搐的治疗

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宜熄风定惊,然后对因治疗抽搐用针刺可作为对症治疗应急方法;治疗同时须查明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7.1 方药

治宜平肝息风清心泻火祛风涤痰等法[4]。亦有热伤元气者,四肢困倦,指麻瘛疭,宜人参益气汤[4]。有脾胃虚弱者,呕吐泄泻,时作瘛疭,宜补中益气汤加桂、附[4]。有肝脏虚寒者,胁痛,眼目昏花,时时瘛疭,宜续断丸[4]。有失血之后,气血耗伤,筋脉失养而瘛疭者,宜八珍汤加减[4]。本证可见于多种疾患,如脑炎、脑瘤癫痫肝性脑病尿毒症高热中暑破伤风药物中毒[4]

7.2 刺灸法

7.2.1 治则

熄风定惊

7.2.2 处方

百会 印堂 水沟 合谷 太冲

7.2.3 方义

百会印堂既能熄风定惊,又能开窍醒神,水沟为止抽搐要穴合谷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为熄风止痉之首选穴。

7.2.4 随证配穴

发热大椎曲池神昏十宣涌泉,痰盛—内关丰隆血虚血海足三里

7.2.5 操作

毫针刺,泻法。

7.3 耳针法

7.3.1 选穴

皮质下 肝 脾 缘中 耳中

7.3.2 方法

每次选用3~4穴,毫针刺,强刺激

7.4 电针法

7.4.1 选穴

内关 四神聪 合谷 太冲 神门

7.4.2 方法

毫针刺后通脉冲电,刺激量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通电10~30min,用于急性发作的患者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3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抽搐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抽搐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抽搐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抽搐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