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著作 医经著作 东汉时期 中医学 医史文献 古籍 中医临床著作 书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hán lùn

2 英文参考

Shanghan Lu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伤寒论》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1]。10卷[2]。东汉·张机[2]。约成书于3世纪初[2]

4 主要内容

伤寒论》的内容主要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方用药规律,以条文形式作了全面的论述[2]。此外,书中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和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与禁忌[2]。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对急性热病诊治的丰富经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2]

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著。张仲景吸取了《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法,以六经为纲,将病者的病状、脉候,根据其虚实表里寒热来划分为六个不同的病类。三阴三阳内连脏腑,外属经络,由于邪气强弱以及病人体质的不同,又有不传直中循经传越经传以及合病并病等不同情况,确立了伤寒病辩证的纲领。该书以条文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伤寒病不同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及立方用药规律,在诊断方面,强调四诊八纲综合运用,对病者的病状脉候等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其疾病部位与病理。在治疗方面,依据其四诊八纲所得的资料以及病因病理认识,确定治疗大法,将汗下吐和温清补八法灵活地运用于治疗过程之中,或单用,或同用,立法谨严,然后选方用药,用药80余种,其方剂多选药精当,配伍有度,主治明确,疗效显著,被后世为尊为“经方”。

由于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注重理、法、方、药的契合,选录的方剂又多实用有效,故本书不仅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并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2]

由于《伤寒论》的巨大成就,后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约有成无已系(《注解伤寒论》),方、喻系(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钱塘二张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三大注本体系。历代包括日本等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等670余家,足见其影响之大。

5 现存版本

本书是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16卷中有关伤寒病证为主的部分[2]

原书曾经魏晋时王叔和整理,1065年复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而成[2]

现存较早的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简称“宋本”)和金·成无己注本《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本”)两种刊本[2]。全书22篇,除重复外,共397法,113方[2]。宋代以后注释或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很多,有助于对原著的学习和参考[2]。本书现有数百种刊本和注本[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

伤寒论》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2.

全本在线阅读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