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中医内科学 常见病方药治疗 中医食疗学 常见病饮食疗法 常见病艾灸疗法 中医学 常见病针灸治疗 常见病推拿疗法 中医诊断学 内科 感冒 中医常见病 常见病耳针疗法 中医病名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ǎn mào

2 英文参考

common col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mmon col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catch a cold[朗道汉英字典]

cold[朗道汉英字典]

influenz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国家基本药物

感冒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基本药物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零售指导价格类别备注
142感冒清热颗粒颗粒剂12g1.0元中成药部分*
152感冒清热颗粒颗粒剂3g(含乳糖1.0元中成药部分
162感冒清热颗粒颗粒剂6g(无糖)1.1元中成药部分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感冒(common cold[1][2])为病名[3]。是指感受外邪,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3][3]

感冒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为多见。因春冬两季气候多变,春为风令,风为六淫之首,善行数变,故极易犯人;冬为寒水司令,朔风凛冽风寒相合,更易伤人。[4]

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4]

感冒为流行性者,称时行感冒,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5]。《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感冒肺病也……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

七松岩集》:“凡感冒之病,以为轻浅,忽略不治,又兼饮食不节,荤酒不戒,以致轻病变重……”提示医生和患者对此病不容轻视。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伤风》中提出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疗四时感冒伤风、症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等症;如兼见咳嗽涕唾稠粘,可选用桑菊饮银翘散杏苏散等方。如见恶寒甚而口渴心烦便秘、脉洪数者,可用清凉饮加减。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6]

一般来说,感冒很少有发生传变的情况,病程短而易愈,但时感重证,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变生他病。因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易感季节发病率很高,对人民健康和劳动生产往往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防治。[6]

感冒与某些传染病早期症状相似,治疗时应加以鉴别。

针灸感冒疗效较好[6]

5 感冒症状

感冒的症见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楚,恶风寒,或发热,或咳嗽,或咽痛[6]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季多见。临床以恶风寒、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楚等症为多见,或有发热,或有咳嗽,或见咽痒、咽痛

6 感冒病因病机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即已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伤寒论·太阳病》所论中风伤寒桂枝麻黄两个汤证,实质包括感冒风寒轻重两类证候。若从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时行感冒而言,则又当隶属于“时行病”之类,如《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并指出“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正如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所说:“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至于感冒之名,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即有记载,其伤风方论中介绍用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及至明清,多将感冒伤风互称。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病位属肺,根据辨证常规,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此后医家又对虚人感冒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要求。[6]

感冒多为人体抵抗力减弱时感染时邪病毒所致[6]。现代医学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初期与本病类似[6]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与其它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见,夏令暑湿之邪亦能杂感为病。若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且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6]

至于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还在于正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也有一定关系。当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而外邪乘袭时,则易感受发病。如气候突变寒温失常,六淫时行之邪肆虐,侵袭人体,卫外之气不能调节应变,则每见本病的发病率升高;或因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以及过度劳累,而致肌腠不密,外邪侵袭为病;若体质偏弱,卫表不固,稍不谨慎,吹风受凉之后,则可见虚体感邪。他如肺经素有痰热、伏火,或痰湿内蕴,肺卫失于调节,则亦每易感受外邪。如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风热燥热痰湿偏盛者易受外湿。于此说明,在禀赋素质有所偏差失调的情况下,最易内外因相引而发病。正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篇所说:“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舒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6]

风性轻扬,多犯上焦,故《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处胸中,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很快出现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以致卫表不和而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因病邪从表自上而入,内合于肺,故尤以卫表不和为其主要方面。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人体素质的差异,故临床表现的证候风寒风热暑湿兼夹之证。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若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它病者。[6]

7 感冒类证鉴别

感冒注意与某些温病早期相鉴别,因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每常表现类似感冒症状,如风温初起即极似风热感冒之证,因此在各种温热病的流行季节,应特别提高警惕,密切观察动态变化。二般而言,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感冒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6]

8 感冒辨证论治

感冒轻重寒热之分[6][6]。轻者称“伤风”,分风寒风热两型;重者称“时行感冒[6]

感冒的临床表现,初起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病程约五至七天左右。一般伤风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酸痛,全身症状明显,且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由于感邪有轻有重,正气强弱不同,四时六气有别,故症状既有微甚,脉证亦各有差异。[6]

因本病为邪在肺卫,故辨证属于表实证,但必须根据证情,求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暑湿兼夹之证。治疗应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之义,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风寒治以辛温发汗风热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体感邪则应扶正解表并施,不可专行发散,重伤肺气[6]

临床寒热二证,宜分辨清,不能误治,如见偏寒偏热俱不明显,可予辛平轻剂表寒里热杂见者,当解表清里,宣肺泄热,时行感冒传染力强,症状重者,辨证风热为多见,应重用清热解毒之品。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如小儿感冒夹惊、夹食者,当配合熄风止痉或消食导滞之品;老人、婴幼患者及时感重症,病情发生传变化热人里,又当与温病联系互参;若原有某些宿疾,或因感冒诱发者,当根据标本先后和轻重主次的要求,进行治疗,适当兼顾,至于虚体感冒,又当在解表药中酌加扶正之品以达邪,根据气虚阴虚的不同表现,予以相应治疗。[6]

8.1 风寒感冒

感冒·风寒证(common cold with wind-cold syndrome[6])是指感受风寒之邪的感冒证候[6]。轻者以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痰清稀色白;重者恶寒甚,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苔薄白润,脉浮或浮紧等为常见症的感冒证候[6][6]。治疗宜辛散风寒感冒者,宜辛温解表,如荆防败毒散等方[6]

8.1.1 风寒感冒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或浮紧[6][6]

8.1.2 证候分析

风寒外束,腠理闭塞,肺气失宣[7]

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清阳不展,络脉失和则头痛肢节酸疼。风寒上受,肺气不宣,鼻窍不利而致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寒为阴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或浮缓,俱为风寒在表之征象。[7]

寒为阴邪,其气凝闭,卫阳被遏,邪正相争,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7]

8.1.3 治法

辛温解表[7]

8.1.4 方药治风寒感冒

荆防败毒散。方用荆芥防风生姜辛温散寒;柴胡薄荷解表退热;川芎活血散风以治头痛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宣肺理气化痰止咳羌活独活祛风散寒,兼能除湿,为治肢体疫痛之要药。如表寒重者,可配麻黄桂枝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7]

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

8.1.5 针灸风寒感冒

风寒型用风门风池外关合谷等穴[7]头痛太阳列缺鼻塞迎香鼻穿咳嗽咳痰不爽者可于背部大杼风门肺俞等穴处加拔大号火罐[7]

治法祛风散寒解表宣肺。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7]

处方列缺迎香支正风门风池合谷[7]

随证配穴头痛甚,加印堂太阳。脊背酸楚甚者,可在背部膀胱经分布处用走罐法[7]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7]

方义:寒邪外束,致毛窍闭塞,肺气失宣,故取手太阴络穴列缺配鼻旁的迎香穴,宣肺气、利鼻窍。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蓠,阳维脉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先犯太阳,故用手太阳支正足太阳风门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风池疏风散寒。合谷祛风宣肺解表退热。[7]

8.1.6 推拿疗法风寒感冒

选穴:印堂太阳迎香风池攒竹风府风门眼眶部、前额部、背部膀胱经[8]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前侧,推印堂穴8~10遍。按揉双侧太阳攒竹迎香穴,每对穴位操作0.5分钟。用抹法在头颅两侧分别操作,每侧约0.5~1分钟。用分推法在前额、目眶上下及两侧鼻翼,反复推5~8遍。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体侧,用拇指、食指指面在风池穴上作拿法,再缓慢向下移动拿颈项部两侧直至颈项根部,如此由上自下反复操作8~10遍;从前发际后发际五指拿法,反复5~8遍。擦背部膀胱经(重点擦大杼膈俞部位),透热为度。拿双侧肩井,稍用力,以酸胀为度。按揉法风府风门两穴重点操作,每穴2分钟,使项背部有轻松感为度。[8]

8.1.7 艾灸风寒感冒

8.1.7.1 方法

选穴:百会大椎风门肺俞[9]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灸至局部皮肤温热泛红、恶寒症状缓解即可,每日1~2次,病愈即止[9]

8.1.7.2 方法

选穴:大椎合谷肺俞列缺[9]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温热泛红、恶寒症状缓解即可,每日1~2次,病愈即止[9]

8.1.7.3 方法

取穴风池风门列缺合谷陶道[10]

配穴头项强痛者加外关穴;鼻塞不通者加迎香穴;发热高热者加大椎曲池喉痒咳嗽者加肺俞天突[10]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连灸3~5日。本法用于风寒感冒[10]

8.1.7.4 方法

取穴风门大椎肺俞风池合谷[10]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3~5分钟。本法多用于风寒感冒[10]

8.1.8 风寒感冒食疗

8.1.8.1 推荐食材

黄酒红糖粳米葱白豆豉、苏叶等[10]

8.1.8.2 推荐食疗

[10]

1.姜糖苏叶饮(《本草汇言》)苏叶、生姜各3g,红糖15g。生姜、苏叶洗净切成细丝,放入锅内,以沸水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即成,每日2次,乘热顿服

2.葱豉黄酒汤(《孟诜方》)豆豉15g,葱须30g,黄酒50g。豆豉加水1小碗,煎煮10分钟,再加洗净的葱须,继续煎5分钟,最后加黄酒,出锅。每日2次,热服

3.五神汤(《惠直堂经验方》)荆芥、苏叶、生姜各10g,茶叶6g,红糖30g。将荆芥、苏叶、生姜切成粗末,与茶叶一同开水冲泡10分钟后,与红糖搅拌,乘热服下,服后盖被,如出汗不畅,1小时后可再服一次。

8.2 风热感冒

感冒·风热证(common cold with wind-heat syndrome[10])是指感受风热之邪,以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热痛咳嗽,痰黄黏稠,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感冒证候[10][10]

8.2.1 风热感冒症状

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象浮数。[10][10]

8.2.2 证候分析

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10]

风热外袭,首先犯肺,正邪相搏,故发热[10]风热阳邪,热蒸肌表,腠理疏泄,故有汗恶风而邪不得解[10]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喉肿痛,咽燥口渴[10]风热犯肺,肺失宣发,鼻窍不利则鼻塞而流黄涕;肺失肃降,则咳嗽[10]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10]

8.2.3 治法

辛凉解表[10]

8.2.4 方药治风热感冒

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用连翘豆豉薄荷竹叶桔梗甘草,故均能疏表泄热,轻宣肺气。但前者用银花、芦根牛蒡重在清热解毒,并用荆芥以助疏解之力;后者用葱白山栀,重在清宣解表头胀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多加象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咯痰稠黄,加黄芩知母、瓜萎皮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酌配一枝黄花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时行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清热解毒;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石膏麻黄以清宣肺热。如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伴有咳呛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质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参天花粉梨皮清肺润燥,不宜再伍辛温之品。[10]

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薄荷荆芥穗桔梗甘草竹叶、鲜芦根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葱白豆豉薄荷连翘栀子竹叶桔梗甘草

8.2.5 针灸风热感冒

风热型以取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为主[10]高热者加十宣放血;咽痛者加少商[10]

治法:疏散风热,清利肺气。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督脉穴为主[10]

处方尺泽鱼际曲池大椎外关[10]

随证配穴咽喉肿痛甚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泻人迎。咳甚者,加天突[10]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0]

方义:风热犯表,肺受热灼,清肃失司,故取手太阴肺经尺泽鱼际解表清肺,止咳利咽曲池大椎外关解表泻热。大椎点刺出血,以泻热邪[10]

8.2.6 刺络拔罐法风热感冒

选穴:大椎 风门 身柱 肺俞

方法:常规消毒,提掐使其瘀血三棱针出血然后拔罐。适于风热感冒

8.2.7 推拿疗法风热感冒

选穴:印堂上星百会曲池大椎[10]

操作方法坐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沿督脉循行自印堂推至上星,反复操作5分钟。用按揉法百会曲池穴操作1~2分钟。横大椎穴5分钟,以透热度。[10]

8.2.8 艾灸风热感冒

8.2.8.1 方法

选穴:大椎曲池尺泽合谷[10]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每日1~2次,症状消失后再施灸1~2次即可停止[10]

8.2.8.2 方法

选穴:太阳印堂曲池合谷[10]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每日1次,症状消失后再施灸1~2次即可停止[10]

8.2.8.3 方法

取穴大椎合谷风池外关[10]

配穴鼻塞不通者加迎香穴;喉痒咳嗽者加列缺天突穴;头痛者加太阳印堂穴[10]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连灸2~3日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风热感冒[10]

8.2.9 风热感冒食疗

8.2.9.1 推荐食材

薄荷淡豆豉葛根蔓荆子粳米、银花、茶叶冰糖[10]

8.2.9.2 推荐食疗

[10]

1.荆芥粥(《养老奉亲书》)荆芥9g,薄荷6g,淡豆豉6g,粳米60g。先将荆芥薄荷淡豆豉另煎,煮开后继续煎煮10分钟即可,去渣取汁,备用。粳米煮粥,米烂时兑入药汁,同煮为粥。每日1剂,每日2次,热服,3天为1个疗程。

2.葛根粥(《食医心鉴》)葛根30g,粳米60g。先煮葛根30g,去渣,以药汁下米煮粥,乘热顿服

3.蔓荆子粥(《养老奉亲书》)蔓荆子10g,粳米100g。先将蔓荆子捣碎,加水研,滤取汁,再加入粳米,煮至米熟。每日1次,空腹食用。

8.3 暑湿感冒

感冒·暑湿证(common cold with summerheat-damp syndrome[10])是指夏季感受暑湿之邪,以发热,汗出热不解,面垢鼻塞浊涕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感冒证候[10]

8.3.1 暑湿感冒症状

暑湿感冒见于夏季,微恶风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胸闷泛恶,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噁,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10][10]

8.3.2 证候分析

暑湿遏表,湿热伤中,卫表失和,肺气不清[10]

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每多暑湿并重。暑为阳邪湿性重浊暑湿伤表,肺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昏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津伤,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气机不展,故胸闷、泛噁、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夹湿之征。[10][10]

8.3.3 治法

清暑祛湿解表[10]

8.3.4 方药治暑湿感冒

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方用银花、连翘清解暑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暑热偏盛可加黄连青蒿,酌配鲜荷叶、鲜芦根暑泄热;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芳化宣表;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和中化湿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清热利湿[10]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香薷、鲜扁豆花厚朴金银花连翘

8.3.5 针灸暑湿感冒

治法:清暑化湿疏表和里。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10]

处方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10]

随证配穴恶心呕吐者,加内关[10]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10]

方义:暑湿伤表,肺卫不和,故取孔最合谷宣肺解表,清暑化湿暑湿内蕴,升降失权,故取中脘足三里和中健胃化湿降浊。支沟可调三焦气机,祛暑化湿[10]

8.3.6 推拿疗法暑湿感冒

选穴:心俞脾俞胃俞三阴交[10]

操作方法:按揉法心俞脾俞胃俞穴操作1~2分钟。摩揉腹部5分钟,拿揉三阴交1~2分钟[10]

8.3.7 艾灸暑湿感冒

8.3.7.1 方法

选穴:肺俞至阳阴陵泉足三里[10]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灸至身热解除,头昏头痛胸闷症状消失后加灸1~2次即可[10]

8.3.7.2 方法

选穴: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神阙[10]

灸法艾炷隔姜灸,将生姜切成2毫米厚的生姜片,然后生姜片上扎出10个以上分布均匀的小孔,上置如黄豆大小艾炷,点燃艾炷,待其将要燃尽,皮肤灼热感时移除,每穴5~7壮,每日1~2次,感冒痊愈后即止[10]

8.3.8 暑湿感冒食疗

8.3.8.1 推荐食材

白扁豆粳米西瓜翠衣扁豆花、银花、丝瓜皮荷叶竹叶[10]

8.3.8.2 推荐食疗

[10]

1.香薷饮(《严氏济生方》)香薷9g,白扁豆9g,厚朴6g,砂糖适量。将前三味原料放人锅中,加清水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放人砂糖。去渣取汁代茶饮热服。  2.清络饮(《温病条辨》)西瓜翠衣6g,扁豆花6g,银花6g,丝瓜皮6g,荷叶6g,竹叶6g。将上述六味原料放人锅中,加清水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即可。去渣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3天为1个疗程。

3.绿豆粥(《普济方》)绿豆50g,粳米250g,冰糖适量。将绿豆粳米淘洗干净,入锅,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煮至米熟成粥;将冰糖人锅,加入少许水,用文火熬成冰糖汁,加入粥内,搅拌均匀即可。

8.4 虚体感冒

虚体感冒(common cold in debilitated constitution[10])是指体质虚弱,感受外邪,以发热恶寒,常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为主要表现的感冒证候[10]

虚体感冒之证,乃属体弱卫外不固,以致反复感邪,经常缠绵难愈,此为一般常规之外的特殊变证,不可过于辛散,单纯祛邪,强发其汗,重伤正气,治当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10]

虚人感冒者,治疗宜辛散扶正,可用参苏饮等方[10]

8.4.1 气虚感冒

感冒·气虚证(common cold with qi deficiency syndrome[10])又称气虚感冒,是指素体气虚,复感外邪,邪不易解,以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汗出或自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咯痰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感冒证候[10]

8.4.1.1 气虚感冒症状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10]

气虚感冒患者[10]

8.4.1.2 证候分析

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祛邪[10]

气虚感冒,由于卫气不固外感风寒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10]

8.4.1.3 治法

益气解表[10]

8.4.1.4 方药治疗气虚感冒

方用参苏饮加减。药取人参甘草茯苓补气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枳壳桔梗宣理肺气化痰止咳陈皮木香理气和中。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备注]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以防感冒[10]

8.4.1.5 气虚感冒食疗
8.4.1.5.1 推荐食材

生姜红枣党参黄芪太子参白术荔枝肉等[10]

8.4.1.5.2 推荐食疗

[10]

1.煎枣汤(《千金方》)大红枣20个,葱白7茎(连须)。红枣洗净,用水泡软;葱白洗净,连须备用。把红枣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烧开,煮20分钟再加入葱白,用小火煮10分钟即成。温服,每日1次,吃枣喝汤。

2.酒煮荔枝肉(《续名医类案》)荔枝肉30g,黄酒适量。用酒煮荔枝肉,煮沸后,乘热服用,每日2~3次。

3.神仙粥方(《经验良方全集》)糯米30g,生姜片10g,葱白6g。用砂锅加水煮糯米生姜片,米将熟时放入葱白,煮至米熟,再加米醋20mL,入锅和匀,乘热喝粥,以汗出为佳。

8.4.2 血虚感冒

感冒·血虚证(common cold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10])又称血虚感冒,是指素体血虚,或失血之后,或产后血亏,复感外邪,以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或脉象结代等为常见症的感冒证候[10]

8.4.3 阴虚感冒

感冒·阴虚证(common cold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10])又称阴虚感冒,是指素体阴虚津亏,感受外邪,以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感冒证候[10]

8.4.3.1 阴虚感冒症状

阴虚感冒患者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10]

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10]

8.4.3.2 证后分析

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10]

阴虚感冒,由于阴津素亏,外感风热津液不能作汗达邪[10]

8.4.3.3 治法

滋阴解表[10]

8.4.3.4 方药治疗阴虚感冒

方用加减葳蕤汤[备注]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玉竹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甘草大枣化裁。药取玉竹滋阴生津,以助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口渴咽干明显,可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10]

8.4.3.5 阴虚感冒食疗
8.4.3.5.1 推荐食材

玉竹黄精豆豉薄荷生姜红枣麦冬生地黄[10]

8.4.3.5.2 推荐食疗

[10]

1.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玉竹(葳蕤)9g,葱白6g,豆豉12g,薄荷3g,大枣2枚,荆芥9g。以上六物用纯净水500mL,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约半小时即可。

2.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葱白9g,葛根9g,豆豉6g,麦冬6g,地黄9g,生姜6g。以上六物用水500mL,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约半小时即可。

3.参竹肺(《中华养生药膳大典》)沙参玉竹各适量,葱20g,猪肺1团。清水洗净猪肺切块,放入沸水锅中浸出血水,将肺捞出,将沙参玉竹各30g与肺同放砂锅内,加水2500mL,葱20g,武火烧沸后,打去浮沫,改用文火炖一时半许,肺熟烂即成,每次适量,加食盐少许,吃肺喝汤,每日2次,连服数日。

8.4.4 阳虚感冒

感冒·阳虚证(common cold with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10])又称阳虚感冒,是指素体阳虚,感受风寒邪气,以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晄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感冒证候[10]

8.5 感冒·表寒里热证

感冒·表寒里热证(common cold with syndrome of exterior cold and interior heat[10])又称寒包火证,是指寒邪外束,郁热于内,以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烦闷气喘,尿赤便秘口渴咽痛舌红,苔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感冒证候[10]

8.6 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时行感冒是指由时行病毒引起的感冒,即流行性感冒[10]高热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咽痛神疲乏力,有较强的传染[10]。《证治要诀》卷二:“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起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

8.6.1 针灸疗法时行感冒

时行感冒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为主[10]高热者加十宣放血;咽痛者加少商[10]

8.6.2 艾灸时行感冒

8.6.2.1 灸法

取穴大椎[10]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法,每次每穴3~5壮,每日2~3次[10]

8.6.2.2 灸法

取穴风池风门列缺合谷[10]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20分钟,每日2~3次,连灸2~3日。风寒证重者,可取0.3cm厚的姜片置于风池合谷穴上隔姜灸,每日2~3次[10]

9 感冒的其他疗法

9.1 耳针感冒

肺、气管内鼻耳尖、胃、脾、三焦。每次选2~3穴,强刺激留针10~20min。

9.2 穴位注射法感冒

选穴:参照针刺法穴位

方法:选复方大青叶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或复方柴胡注射液,每穴注射1ml,每日1次。

9.3 灸法感冒

9.3.1 灸法

[10]

取穴大椎曲池穴。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大椎穴、曲池穴,每次每穴灸20分钟;也可以用隔姜灸法,取0.3cm厚的姜片置于穴位上,然后放置艾炷点燃施灸,每次每穴灸3~5壮,每日2次,连灸2~3日。

9.3.2 灸法

[10]

取穴风池列缺风门外关穴。

配穴感觉身体沉重不爽、口淡腻者加阴陵泉穴;乏力者加足三里穴;周身疼痛者加大杼穴。

灸法:用艾卷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或者用隔姜灸,至局部皮肤潮红、自己感觉温热感即可。

9.3.3 灸法

[10]

取穴大椎风池穴。

灸法:先以泻法针刺风池,轻刺激留针,再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3~5下,然后火罐5~10分钟。起罐后擦净血液,取0.3cm厚生姜大蒜一片放在大椎穴点刺处,隔姜(蒜)灸大椎5~7壮,至局部皮肤潮红,患者自觉灼热难忍时立即拿开。

9.3.4 灸法

[10]

取穴外关穴。

灸法:任取一侧外关穴,用麦粒大小艾炷放于穴位上施灸,当患者感觉疼痛时,轻轻拍打周围的皮肤以缓解疼痛,待艾炷即将燃尽时将艾火压灭,更换艾炷继续施灸直到皮肤潮红,轻工度烧伤为止。灸完最后1壮时,保留艾灰,并在施灸处贴上创可贴。第2天施灸部位皮肤出现水泡者为佳,如水泡较大,可刺破,再贴上一贴创可贴。一般1次即可见效,也可以重复施灸。

9.4 推拿疗法

以下治疗对喷嚏、鼻塞、流涕、咽痛有效[11]

①双手食指置于迎香处,上下搓擦1分钟,直至用鼻呼吸通畅。

②双手抱拢头部,用双手拇指在颈后的风池处揉捻1分钟。

③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揉左侧肩井1分钟,然后左手按右侧肩井,力度宜里。

④用食指中节叩压曲池1分钟,力度稍大,双侧交替进行。

9.5 对症治疗

感冒常伴有项痛腹胀便溏咳嗽喉痛、头痛鼻塞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9.5.1 项痛

选穴:风池[11]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1次,头项疼痛消失即止[11]

9.5.2 腹胀便溏

选:天枢[11]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1次,大便正常后加灸1~2次[11]

9.5.3 咳嗽喉痛

选穴:少商[11]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1次,症状消失即止[11]

9.5.4 头痛鼻塞

选穴:太阳印堂[11]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1次,症状消失即止[11]

10 感冒的预防

感冒流行期间,尤当重视预防,服用防治方药[11]

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3克,水煎顿服,连服三天[11]

夏月暑湿当令季节,可用藿香佩兰各5克、薄荷2克,煮汤以代饮料(鲜者用量均应酌加)[11]

时邪毒盛,流行广泛,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或大青叶)12克,生甘草3克煎服,日一剂[11]

自我按摩预防感冒:每日自我用手指按摩迎香合谷2~3次,每次3~5min,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亦可用艾炷灸足三里3~5壮[11]

经常灸足三里穴,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每周1~2次,连续4周,流感高发季节连灸1周,对于易患感冒者有预防效果[11]

同时应注意防寒保暖,在气候冷热变化时,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淋雨及过度疲劳,劝止患者到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以控制其流行[11]

室内可用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毫升,加水1~2倍,稀释后,加热蒸熏二小时,每日或隔日一次,作空气消毒,以预防传染[11]

平时常使室内通风,坚持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防御外邪能力[11]

11 注意事项

注意煎药及服药要求:水药宜于轻煎,不可过煮,乘温热服,服后避风复被取汗,或吃热稀饭、米汤以助药力,得汗为病邪外达之象,无汗是邪尚未祛。

灸疗后服用葱白姜汤,或吃一碗热粥,然后卧床休息,发一发汗,疗效会更好[11]

出汗后尤应避风保暖,以防复感。

应多饮开水,适当休息,保留复原的体力,也可避免一些并发症,减慢每天的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勿吸烟,吸烟会干扰感染的纤毛活动,因此感冒时不要吸烟[11]

一般而言,感冒本属轻浅之疾,只要能及时而恰当的处理,或选用适当的简验方中成药,即可较快痊愈,但对老年、婴幼、体弱患者及时感重症,必须加以重视,注意有无特殊情况,防止发生传变,或同时夹杂其它疾病。

12 医案举例

1927年淡安寓苏州皮市街。同宅孔氏,29岁,生活艰苦,于4月14日外出归。头痛甚,恶寒发热。余与内子往诊之,脉浮而舌白。为针风池两穴,头痛立愈。又针风府一穴并灸之。途二时许,遍身汗出而愈。并未服药,仅饮生姜红糖汤,由内子煮赠之。(承淡安针灸选集

患者,男,16岁。因头痛、喷嚏两天就诊。服用抗感冒药未效,现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无力,昏昏欲睡,鼻塞咽干恶心,无食欲,咽部充血体温37.6℃。脉浮紧,舌苔薄黄。中医诊断:风寒感冒。治宜散寒解表通经止痛。按揉风池合谷曲池委中大椎穴,加成人捏脊法。全部治疗过程20分钟。治疗后,患者顿感轻松,全身似有微汗出。次日来诊,体温36.3℃,除咽部仍稍红外,其余症状完全消除,接揉风池曲池穴以巩固疗效。治疗2天病愈。[11]

梁某,男,38岁。头痛发热咳嗽鼻塞腰痛4天。查体:体温38.5℃,咽部充血,心肺无异常,肝脾未扪及,腹软,苔薄黄腻,脉象滑数。证属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治当疏风解表针灸并施,取风门风池肺俞合谷足三里。每日1次,2次而愈。[11]

13 文献摘录

伤寒论·太阳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丹溪心法·中寒》:“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景岳全书·伤风》:“伤寒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皮毛为肺之合,而上通于鼻,故其在外则为鼻塞声重,甚者并连少阳阳明之经,而或为头痛,或为憎寒发热。其在内则多为咳嗽,甚则邪实在肺而为痰、为喘。有寒胜而受风者,身必无汗而多咳嗽,以阴邪闭郁皮毛也。有热胜而受风者,身必多汗恶风咳嗽,以阳邪开泄肌腠也。有气强者,虽见痰嗽,或五、六日,或十余日,肺气疏则顽痰利,风邪渐散而愈也。有气弱者,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或延绵数月。风邪犹在,非用辛温必不散也。有以衰老受邪,而不慎起居,则旧邪未去,新邪继之,多致终身受其累,此治之尤不易也。”

类证治裁·伤风》:“其症恶风有汗,脉浮,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多,或憎寒发热。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如初起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成熟,又宜辛凉疏解,忌初用寒凉,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

证治汇补·伤风》:“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

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11]桑菊饮银翘散等亦可选用[11]

14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3.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8-42.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2.
  6.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42.
  7. ^ [7]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23-25.
  8. ^ [8]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 ^ [9]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0. ^ [10]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1. ^ [11]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感冒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感冒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感冒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感冒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