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honeysuckle[朗道汉英字典]
flos lonicerae[朗道汉英字典]
Lonicera japonica[朗道汉英字典]
honeysuckle flow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onicera japonic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onicerae,flo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los Lonicer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oneysuckle bud and flow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金银花为中药名,出《履𡺎岩本草》。是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 或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 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1]。
7 来源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 或红腺忍冬L.hypoglauca Mig.、山银花L.confusa DC.毛花柱忍冬L. dasystyla Rehd.等的花蕾。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 或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 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同属多种植物的花蕾在不同地区作金银花药用。
山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山银花Lonicara confusa DC.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中规定金银花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9 原植物形态
9.1 忍冬
忍冬为缠绕半灌木,常绿。幼枝密被柔毛和腺毛,老枝棕褐色,呈条状剥离,中空。叶对生,卵形至长卵形,长3~8cm,宽1.5~4cm,初时两面有毛,后则上面无毛。花成对腋生,花梗及花均有短柔毛;花冠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外被柔行和腺毛,花冠筒细长;雄蕊5,伸出花冠外;子房下位。浆果球形,熟时黑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忍冬生于路旁、山坡灌丛或疏林中。
9.2 山银花
山银花为木质藤本,长2~4m。树皮黄褐色渐次变为白色,嫩时有短柔毛。叶对生,卵圆形至椭圆形,长4~8cm,宽3.5~5cm,上面绿色,主脉上有短疏毛,下面带灰白色,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管状,长1.6~2cm,稍被柔毛,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花期6~9月,果期10~11月。
山银花生于溪边、旷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
11 生药性状
金银花花蕾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变深,密被短柔毛。花萼绿色,萼筒类球形;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2唇形。气清香,味淡、微苦。
山银花花蕾棒状,略弯曲,长1~3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唇部与冠部近相等,被短糙毛,萼筒亦密生灰白色或淡黄色小硬毛。气清香,味微苦。
13 金银花的功效与主治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血毒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金银花治风热感冒,温病初期,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大叶性肺炎,肺脓疡,热毒血痢,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
金银花治痈疖脓肿,丹毒,急性乳腺炎,胆道感染,阑尾炎,外伤感染,子宫颈糜烂:煎服,10~20g。
14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
金银花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双花醇、芳樟醇;并含木犀草素、氯原酸、恂氯原酸、番木鳖甙(loganin)、肌醇。
忍冬花的挥发油中,主含芳樟醇。还含木犀草素及其葡萄糖苷、肌醇等。亦含β-谷甾醇、豆甾醇及它们各自D-葡萄糖苷、伞花耳草素、白果酸、棕榈酸等。
16 金银花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有挥发油、木犀草素、环己六醇、黄酮类、肌醇、皂苷、鞣质等。分离出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是本品抗菌的主要成分。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金银花煎剂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本品有一定降低胆固醇作用。其水及酒浸液对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瘤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此外大量口服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3.临床研究:以金银花为主制成注射剂、气雾剂或粉针剂,临床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慢性咽喉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慢性前列腺炎及阴道炎等疾病。据报道,金银花尚可用于其他多种疾病,如:以金银花为主适当配伍,可治疗肝癌、白血病、淋巴肉瘤、肺癌、鼻咽癌等多种癌症,可使症状缓解、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抗癌治验本草1994:397);口服金银花露还可用于肿瘤放、化疗后口干症,治疗978例,有效率为80%(江苏中医1992,6:15);用金银花水煎服,治疗急性肾盂肾炎60例,总有效率86.66%(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67);用金银花花蕾干燥为末,于每日早晚餐前口服,用于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消化性溃疡48例,总有效率为72.9%(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4:284)。此外,金银花尚可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复发性口疮、牙周炎、荨麻疹、银屑病及高脂血症等,还可用于烧伤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控制感染。
17 金银花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Jinyinhua
LONICERAE JAPONICAE FLOS
17.2 来源
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
17.3 性状
本品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徼苦。
17.4 鉴别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5ml,放置12小时,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lO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乙酸丁酯-甲酸-水(7:2.5:2.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7.5 检查
17.5.1 水分
不得过12.0%(2010年版药典附录Ⅸ H 第二法)。
17.5.2 总灰分
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附录Ⅸ K)。
17.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2010年版药典附录Ⅸ K)。
17.5.4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附录Ⅸ 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17.6 含量测定
17.6.1 绿原酸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4%磷酸溶液(13:8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7nm。理论板数按绿原酸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
对照品溶滚的制备 取绿原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置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制成每I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10℃以下保存)。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lO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Cl6H1809)不得少于1.5%。
17.6.2 木犀草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苯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Agilent ZORBAX SB-phenyl 4.6mm×250mm,5p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5%冰醋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50nm。理论板数按木犀草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0。
时间(分钟) | 流动相A(%) | 流动相B(%) |
0~15 | 10→20 | 90→80 |
15~30 | 20 | 80 |
30~40 | 20→30 | 80→70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木犀草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70%乙醇制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细粉末(过四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5kHz)l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用70%乙醇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木犀草苷(C21H20O11)不得少于0.050%。
17.7 性味与归经
甘,寒。归肺、心、胃经。
17.8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疗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17.9 用法与用量
6~15g。
17.10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17.11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