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骨

经穴别名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骨名 中医学 人体部位名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uì gǔ

2 概述

兑骨:1.骨骼名;2.经穴别名。[1]

3 骨骼名·兑骨

兑骨骨骼名。亦称锐骨。指手腕背部小指一侧的骨性隆起,今称尺骨茎突。《针灸甲乙经》:“神门者……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1]

4 经穴别名·兑骨

兑骨经穴别名[1]

4.1 神门穴的别名·兑骨

兑骨神门之别名[1]。见《难经集注》。

穴位神门
汉语拼音Shenmen
罗马拼音Shenmen
美国英译名God's Door
各国代号中国HT7
日本7
法国莫兰特氏C7
富耶氏C7
德国H7
英国H7
美国He7

神门经穴名(Shénmén HT7)[2]。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3]。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属手少阴心经[3]神门手少阴心经输穴原穴五行属土[3][4]。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4]。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4.1.1 别名

兑骨(《难经·六十六难》),兑冲中都(《针灸甲乙经》),锐中(《古今医统大全》)。

4.1.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门者,土也,一名兑冲,一名中都

4.1.3 特异性

神门手少阴心经五输穴输穴五行属土;手少阴心经原穴

4.1.4 穴名

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4]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故称“神门”。

4.1.5 所属部位

[5]

4.1.6 神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5][6]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6]

神门位于掌后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凹陷中[6]

神门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png

神门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神门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png

神门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png

神门穴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肌腱[6]

神门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神门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肌肉

神门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骨骼

4.1.7 取法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6]

仰掌,于豌豆骨上缘桡侧陷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7]

4.1.8 穴位解剖

神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皮肤的皱纹致密,形成腕远侧横纹,该部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穿前臂深筋膜,经尺神经、尺动静脉的内侧达尺骨小头的前面骨膜。尺侧腕屈肌(腱)由尺神经支配。

4.1.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7]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7]

4.1.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7]

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7]

4.1.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门有益心安神通经活络作用

神门有宁心、安神、通络作用[7]

神门穴是心经原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心主血脉、主神明,故可主治心神疾患等[7]

手少阴之脉挟咽,抵掌后,到小指,故神门穴可治疗咽干、腕痛、指麻[7]

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8]

4.1.10 治病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8]

神门主要用于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疾患: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8]

神门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8]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悸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证胃痛呕血吐血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头痛眩晕目黄[8]

神门穴为治精神病心脏病的要穴

循环系统疾病:心悸心脏肥大,心绞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精神病痴呆

五官系统疾病:舌骨麻痹,鼻内膜炎;

其它: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

4.1.11 刺灸法

4.1.11.1 刺法

直刺0.2~0.5寸[8]

一般直刺0.3~0.5寸[8][8][8];向上平刺1~1.5寸,透灵道穴,局部酸胀,并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8]

注意神门穴在腕关节处,禁探捣[8]

4.1.11.2 灸法

可灸[8]

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1~3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12 配伍

神门穴配内关心俞心绞痛[8]

神门穴配少商涌泉心俞治呆痴[8]

神门内关三阴交治神经衰弱、失眠[8]

神门支正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神门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神门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神门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神门内关大陵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治失眠心烦健忘[8]

神门少商涌泉心俞,治痴呆[8]

神门鱼际太冲大敦关元,治遗尿[8]

神门后溪鸠尾,治五痫[8]

4.1.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针灸甲乙经》:遗尿关门神门委中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五痫

针灸大成》:主心性痴呆健忘

通玄指要赋》:神门去心性之痴呆

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杂病穴法歌》:心门专治心痴呆

4.1.14 研究进展

4.1.14.1 治疗失眠

针刺神门为主,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4.1.14.2 治疗惊悸

据报道针刺神门穴,以精神刺激所致的惊悸有较好疗效。

4.1.14.3 治疗嗜眠症

据报道神门穴治疗嗜眠症效佳。

4.1.14.4 治疗高血压

针刺动物“神门”,对实验性垂体高血压,有迅速降压作用[8]

4.1.14.5 对心功能的影响

心绞痛:针刺神门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针刺后,心率显著减慢,左心室射血前时间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等容收缩时间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上观察,P波、R波、PR间期和QT间期的持续时间延长[8][8]

有实验表明,针刺神门可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冲击图复合波幅增大[8]

心律失常:针刺内关神门,对纠正心律失常有效,特别是属于激动起源失常者,效果显著。给健康家兔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建立心肌缺血实验性病理模型,电针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设对照组,实验证电针能减缓心率增快[8]

通过针刺家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减慢心率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

神经垂体高血压:针刺“神门”对神经垂体高血压动物有降压作用[8]

心衰: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8]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HRP),观察神门体表穴区传入及传出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结果提示神门区与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在T1及T2有互相交汇及重叠。另有注射或包埋HRP于神门穴,则被穴区感觉纤维所摄取,并由轴浆运输逆行传递到胞体-脊神经细胞内。

4.1.14.6 对血脂的影响

据临床观察针刺神门穴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时发现,针刺治疗后血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明显优于西药组。

4.1.14.7 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重刺激神门,多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给予患者刺激,半数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引起抑制过程,健康人只有少数引起抑制过程。针刺神门脑电图起调整作用,凡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及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在部分癫痫患者身上,可使脑电图趋向规则化。[8]

针刺神门大脑皮质功能有一定影响,根据功能状态,针刺强度的不同,引起大脑皮质运动区效应也有差异,重刺激多引起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轻刺激半数引起兴奋过程,但健康人多数引起兴奋过程[8]

针刺神门穴,可使部分病理性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8]

4.1.14.8 增强肺功能

针刺神门穴可增强肺功能,但需连续针刺1周,可使肺通气功能增强。对心源性喘息,针刺神门穴如能引出心经感传,抵达胸部后能立刻降低呼吸频率,效果显著。[8]

4.2 少府穴的别名·兑骨

兑骨经穴别名,即少府[8]。见《针灸学》(南京)。

穴位少府
汉语拼音Shaofu
罗马拼音Shaofu
美国英译名Young Perfecture
各国代号中国HT8
日本8
法国莫兰特氏C8
富耶氏
德国H8
英国H8
美国He8

少府经穴名(Shàofǔ HT8)[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9]少府手少阴心经荥穴五行属火[9][9]。少即幼小,指手少阴经,府指聚集处,此穴为心经荥穴脉气渐聚,故名少府[9]。主治心悸心痛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律不齐,胸痛烦满少气小便不利遗尿,手小指拘急掌中热善惊,烦闷少气目黄口渴咽干,肘腋挛急小指不用小指拘挛皮肤瘙痒,善笑,悲恐善惊小指挛痛,痈疡,疟疾冠心病癔病肋间神经痛,臂神经痛,尿潴留,阴挺阴痒阴痛阴道及阴部瘙痒症月经过多等。

4.2.1 少府穴的别名

兑骨《针灸学》(南京))

4.2.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少府者,火也,在小指本节后陷者中。

4.2.3 特异性

少府手少阴心经五输穴荥穴五行属火。

4.2.4 穴名

少即幼小,指手少阴经,府指聚集处,此穴为心经荥穴脉气渐聚,故名少府[9]

本穴与劳宫为邻,同在掌握之中,犹宫中、府中也。通及心肾,能舒二经抑郁之气。为手足两少阴病之通达内府者,故名“少府”。[9]

4.2.5 所属部位

[9]

4.2.6 少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少府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9][9]

少府位于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间,平劳官穴[10]

少府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到处是穴[10]

少府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png

少府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少府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png

少府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少府穴的位置.png

少府穴的位置

少府的位置

少府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少府的位置

少府穴的位置(肌肉

少府的位置

少府穴的位置(骨骼

4.2.7 少府穴的取法

仰掌屈指,在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处取穴

少府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到处是穴[10]

仰掌,手指屈向掌心横纹小指指尖下凹陷处取穴。横平劳宫[11]

少府的位置

少府穴的取法

4.2.8 少府穴位解剖

少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掌筋膜、第四蚓状肌、第四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静脉分布着来自尺神经的第四指掌侧总神经。手掌皮肤厚而坚韧,尺侧畔由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皮下组织致密,内含脂肪组织,并被由掌腱膜浅层发出的纤维束连向皮肤而分隔。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掌腱膜,在指浅、深屈肌尺侧两根肌腱之间,经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指掌侧总动脉尺侧,深进第四蚓状肌,再入第四掌骨间隙内的骨间肌。除指浅屈肌由正中神经支配外,其他诸肌均由尺神经深支支配。

4.2.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环指的浅、深屈肌腱小指的浅、深屈肌腱之间→第四蚓状肌→第四骨间背侧肌[11]

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第4蚓状肌[11]

4.2.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尺神经掌侧皮支分布;深层有掌侧总神经指掌侧总动脉和掌心动脉经过[11]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第四指掌侧总神经指掌侧总动、静脉[11]

4.2.9 少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少府清心泻热,理气活络的作用

少府清心宁神,调气利湿作用[11]

少府有宁心安神之功,其治为烦满、悲、恐、胸中痛、阴挺阴痒遗尿、偏堕、太息小便不利等症[11]

4.2.10 少府穴主治病

少府穴主治心悸心痛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律不齐,胸痛烦满少气小便不利遗尿,手小指拘急掌中热善惊,烦闷少气目黄口渴咽干,肘腋挛急小指不用小指拘挛皮肤瘙痒,善笑,悲恐善惊小指挛痛,痈疡,疟疾冠心病癔病肋间神经痛,臂神经痛,尿潴留,阴挺阴痒阴痛阴道及阴部瘙痒症月经过多等。

少府穴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阴痛、手小指拘急掌中热善惊[11]

少府主要用于心胸及前阴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律不齐、胸痛、烦闷少气目黄口渴咽干小便不利遗尿阴痛阴痒阴挺、肘腋挛急小指不用掌中热[11]

少府主治胸痛心悸小指拘挛掌中热皮肤瘙痒,小便不利遗尿[11]

少府穴为手少阴心经荥穴,多用于治疗心火上炎所致心神疾病及手指挛痛等[11]。主治心痛心悸烦满少气,善笑,悲恐善惊小便不利遗尿阴痒阴痛阴挺;肘腋挛急小指挛痛,掌中热;痈疡,疟疾[11]

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癔病肋间神经痛,臂神经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

产科系统疾病:阴道及阴部瘙痒症月经过多

4.2.11 刺灸法

4.2.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1][11][11][11],局部有胀痛[11]

4.2.11.2 灸法

可灸[11]

不宜艾炷灸[11]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11]

4.2.12 少府穴的配伍

少府穴配曲泽郄门间使风湿性心脏病[11]

少府神门内关心俞心绞痛[11]

少府蠡沟阴痒[11]

少府心俞,有清心泻火,镇痛止痒的作用,主治痈疡,阴肿阴痒

少府内关郄门,有宁神志,调心气的作用,主治悲恐善惊心悸胸痛心绞痛

少府关元三阴交,治疗遗尿癃闭[11]

少府内关心俞,治心悸、脉结代[11]

少府太溪阴郄,治疗失眠[11]

4.2.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舌卷不能言,善笑。

备急千金要方》:主阴痛,实则挺长寒热,阴暴痛,遗尿,偏虚则暴痒,气逆卒疝小便不利。主嗌中有气如息肉状。主数噫,恐悸,气不足。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痃疟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太息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

针灸大成》: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痎疟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太息

类经图翼》:主治痎疟久不愈,振寒阴痒阴痛遗尿肠坠,小便不利

4.3 颧髎穴的别名·兑骨

兑骨颧髎之别名。出《针灸甲乙经》。[11]

穴位颧髎
汉语拼音Quanliao
罗马拼音Chuanliao
美国英译名Cheek Bone
各国代号中国SI18
日本18
法国莫兰特氏IG19
富耶氏
德国DÜ18
英国Si18
美国SI18

颧髎经穴名(Quánliáo SI18)[12]。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权髎[13]。别名兑骨权髎兑端。属手太阳小肠经[13]。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交会穴[13][13]。颧即颧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颧部骨隙中,故名颧髎[13]。主治口眼歪斜眼睑𥆧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㖞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4.3.1 别名

兑骨(《针灸甲乙经》),权髎(《备急千金要方》),兑端(《针灸逢源》)。

4.3.2 出处

针灸甲乙经》:颧髎,一名兑骨。在面頄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阳太阳之会。

4.3.3 特异性

颧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交会穴

4.3.4 穴名

颧即颧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颧部骨隙中,故名颧髎[13]

颧,指颧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色荣颧骨热病也。”王冰注:“颧骨,谓目下外眦也。”髎,指骨空处。穴在颧骨尖处之窠臼中,因而名之,系小肠经三焦经会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13]

4.3.5 所属部位

[14]

4.3.6 颧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颧髎穴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14][15]

颧髎穴位于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15]

颧髎穴位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15]

颧髎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png

颧髎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颧髎穴的位置.png

颧髎穴的位置

颧髎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颧髎穴的位置(肌肉

颧髎穴的位置(骨骼

4.3.7 取法

颧髎穴位于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15]

正坐或仰卧位,于颧骨下缘水平线与目外眦角垂线之交点处,约与迎香同高[16]

正坐或仰卧位,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取穴

4.3.8 穴位解剖

颧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有面横动、静脉分支。分布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筋膜疏松,以纤维束连于真皮和肌质,其间有面横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面神经颧支支配的颧肌,进而入咬肌及颞肌,该二肌由下颌神经咬肌支和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4.3.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16]

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16]

4.3.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颧支和下颌神经的肌支分布[16]

布有面神经、眶下神经、面横动、静脉[16]

4.3.9 颧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颧髎穴有通经活络,散风止痛作用[16]

颧髎穴有祛风镇痉,清热消肿作用

颧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会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16]

4.3.10 治病

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𥆧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㖞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𥆧动、齿痛、唇肿[16]

颧髎穴主要用于面部疾患:如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齿痛眼睑𥆧动等[16]

颧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睑𥆧动、目赤目黄齿痛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16]

颧髎穴主治口眼㖞斜眼睑𥆧动,目赤目黄齿痛,颊肿,唇肿[16]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五官系统疾病: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4.3.11 刺灸法

4.3.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6][16][16][16],局部有酸胀感[16],可扩散至半侧颜面部[16]

斜刺0.5~1.0寸[16][16][16]

沿皮刺0.5~1寸[16]

4.3.11.2 灸法

可灸[16][16]

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4.3.12 配伍

颧髎穴配太阳下关颊车合谷三叉神经痛[16]

颧髎穴配二间齿痛[16]

颧髎穴配大迎目𥆧[16]

颧髎翳风合谷,有清热镇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齿痛

颧髎肝俞太冲,有舒肝解痉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肌痉挛眼睑瞤动。

颧髎太阳攒竹下关地仓颊车,治口眼㖞斜[16]

颧髎颊车合谷,治面肿[16]

4.3.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䪼肿,唇痈,颧髎主之。目赤黄,颧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口㖞,面赤目黄,眼𥆧动不止,䪼肿,齿痛

循经考穴编》:天吊风口眼㖞斜𥆧动并䪼肿,齿痛

针灸大成》:主眼瞤动不止。

4.3.14 研究进展

4.3.14.1 针麻

电针颧髎穴对额部切口的开颅手术,具有较好的针麻效果[16]

4.3.14.2 镇痛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颧髎穴有一定的镇痛效应。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该穴可致脑脊髓液中色氨酸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肾上腺素下降,其变化与临床针麻效果平行。电刺激尾核与电针颧髎等穴,有协同的镇痛作用[16]

针刺颧髎有镇痛作用,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疗效。其镇痛机制与人脑脊髓内单胺类递质有关,例如,针刺合谷颧髎,或针刺内关颧髎,或针刺合谷内关颧髎,可见脑脊髓液中色氨酸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肾上腺素(NA)下降。提高脑内5-羟色胺含量、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与临床针刺麻醉效果平行。实验也证明点针刺尾核与电针合谷内关颧髎等有协同的镇痛作用。取颧髎,沿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以1.5寸毫针垂直进针2~2.5 cm时,即有触电扩散至整个面颊部,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10 min行针一次,留针15~30 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16]

三叉神经痛进针2~2.5cm,如出现触电感,针感扩散更好。

4.3.14.3 治疗鼻炎

电针颧髎治疗鼻炎153例,有较好疗效。

4.4 兑端穴的别名·兑骨

兑骨经穴别名,即兑端[16]。出《针灸甲乙经》。

唇上端经穴别名,即兑端[17]。出《针灸学》(南京)。

穴位兑端
汉语拼音Duiduan
罗马拼音Tuituan
美国英译名Exchange Extreme
各国代号中国GV27
日本27
法国莫兰特氏VG26
富耶氏
德国LG26
英国Gv27
美国Go27

兑端经穴名(Duìduān GV27,DU27)[1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兑骨(《针灸甲乙经》),唇上端《针灸学》(南京))。属督脉[17]。兑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兑端[17]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㖞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狂症遗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渊鼻塞昏迷昏厥癔症黄疸小便黄,口腔炎,癫痫面神经麻痹糖尿病等。

4.4.1 兑端穴的别名

兑骨(《针灸甲乙经》),唇上端《针灸学》(南京))。

4.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兑骨,在唇上端

4.4.3 穴名

兑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兑端[17]

《易》:“兑为泽,为口,为舌,为刚中外柔(寓唇柔齿刚之意)。”端,《说文》:“端,直也。”并有始、首之义。兑指口,说的意思,又洞穴也。端,正也,绪也,又称事物之尽头为极端。穴在唇之上端,为督脉之气生发之处,又为督脉末端以其所处部位得名。鼻腔、口舌诸症及有碍发言之病,均可取之。[17]

4.4.4 所属部位

上唇部腧穴[18]

4.4.5 兑端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兑端穴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18]

兑端穴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18]

兑端穴位于上唇尖端,当人中沟下端皮肤与上唇黏膜之移行处[19]

兑端穴在督脉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骨骼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肌肉

4.4.6 兑端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于人中沟下端之红唇与皮肤移行处取穴

兑端穴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19]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于人中沟下端之红唇与皮肤移行处取穴[20]

4.4.7 兑端穴位解剖

兑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4.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20]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21]

4.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颊支和上唇动脉(面动脉分支)分布[21]

布有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21]

4.4.8 兑端穴的功效与作用

兑端穴具有宁神醒脑、生津止渴的功效。

兑端穴有清热散风、开窍醒神作用[21]

兑端穴系急救穴之一,有清热利湿作用。主治癫狂齿龈肿痛,鼻渊[21]

4.4.9 兑端穴主治病

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㖞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狂症遗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渊鼻塞昏迷昏厥癔症黄疸小便黄,口腔炎,癫痫面神经麻痹糖尿病等。

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遗尿[21]

兑端穴主治癫狂齿龈肿痛、口㖞、鼻衄[21]

兑端穴主治口㖞,口噤口疮齿龈肿痛,牙痛目翳鼻渊鼻塞鼻衄昏迷昏厥癫狂癔症消渴黄疸小便[21]

兑端穴主治癫狂,口㖞唇动,齿龈痛,鼻塞鼻出血;以及口腔炎,鼻炎癫痫晕厥[21]

治口歪唇紧齿龈痛,口臭鼻塞;癫疾,消渴昏厥面神经麻痹癔病糖尿病

4.4.10 刺灸法

4.4.10.1 刺法

直刺0.2~0.3寸[21]

向上斜刺0.2~0.3寸[21][21][21],局部酸痛[21]

4.4.10.2 灸法

禁灸[21]

可灸[21]

4.4.11 兑端穴的配伍

兑端穴配合谷颊车牙痛[21]

兑端穴配迎香合谷鼻塞[21]

兑端穴配本神后溪癫痫[21]

兑端目窗正营耳门,有行气通经作用,主治唇吻强闭不开。

兑端本神,有开窍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兑端耳门,有行气通清热的作用,主治上齿龋

兑端目窗正营耳门,治唇吻强、上齿龋[21]

兑端本神丰隆,治癫疾吐沫[21]

兑端内关,治昏厥[21]

兑端小海,治小便赤涩[21]

4.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针灸甲乙经》:痓互引,唇吻强,兑端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龈痛。

针灸大成》:主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龈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颔,炷如大麦

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47.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6.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8.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7.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9-210.
  8. ^ [8]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2.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1.
  11. ^ [1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10-211.
  12. ^ [1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
  13. ^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94.
  14. ^ [1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4.
  15. ^ [1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2-73.
  16. ^ [1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0-221.
  17. ^ [1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5.
  18. ^ [18]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30.
  19. ^ [1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7.
  20. ^ [2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7.
  21. ^ [2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