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

腧穴学 经穴分类名 五输穴 特定穴 针灸学 经穴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ǔ shū xué

2 英文参考

five shu point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ive-shu poin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五输穴经穴分类[1]。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十二经脉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经气出、溜、注、行、入之处的名为井、荥、输、经、合的五类特定穴[2]。《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这是以水之源流,比喻脉气流行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3]

4 五输穴的位置及名称

4.1 五输穴的命名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4.2 五输穴

五输穴表(表出自《中医大辞典》)

4.3 五输穴的位置

手三阴、手三阳五输穴

三阴、手三阳五输[3]

足三阴、足三阳五输穴

三阴、足三阳五输[3]

5 五输穴的主治特点

五输穴在主治上各有特点[3]。《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3][3]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外热阴经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8.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1.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