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

足部腧穴 穴位特效按摩 回阳九针穴 足少阴肾经经穴 经外奇穴 经穴 输穴 腧穴学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 冬季养生要穴 特定穴 原穴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ài xī

2 英文参考

Tàixī KI3[中国针灸学词典]

tàixī[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太溪:1.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2.经穴名;3.经外奇穴名。

4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太溪

太溪为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1]。为足少阴肾经动脉,即下部地,以候肾气[1]

5 经穴名·太溪

穴位太溪
汉语拼音Taixi
罗马拼音Taishi
美国英译名Great Brook
各国代号中国KI3
日本3
法国莫兰特氏R5
富耶氏R3
德国N5
英国K6
美国Ki3

太溪经穴名(Tàixī KI3)[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吕细(《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内昆仑(《千金翼方》),大溪(《备急千金要方》)。属足少阴肾经[2]太溪足太阴肾经输穴原穴五行属土[2]。太意即甚大,溪即沟溪,此穴在内踝与跟腱的间隙中,如居沟溪,故名太溪[2]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头痛目眩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遗精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眩晕咳血多梦泄泻齿痛龈肿,视力减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肾炎遗尿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劳损,心内膜炎,膈肌痉挛等。

5.1 太溪穴的别名

吕细(《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内昆仑(《千金翼方》),大溪(《备急千金要方》)。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输。

5.3 穴名

太意即甚大,溪即沟溪,此穴在内踝与跟腱的间隙中,如居沟溪,故名太溪[2]

太,大之甚为太。溪,水注川曰溪。详审足少阴肾经各穴大意,起于涌泉之泉,出于然谷之谷,本穴则犹溪涧之溪也。且本穴出于内踝之后,凹隙大深之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载:“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在内踝与跟腱间形如溪谷之处,乃人身孔穴中之尊贵者也。肾为十二经生气之原,太溪又为肾之原穴,为肾之原气大会处,乃人身元气旺盛与尊贵之处也。又《黄帝内经素问·金匿真言论》:“肾藏精,病在溪。”病与穴应更见其要。人身最深莫过于肾,本穴由足下通之,亦太溪之意也。古法诊脉三部九候太溪九候之一,取本穴以察少阴经疾患。[3]

5.4 特异性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五输穴输穴五行属土。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原穴

5.5 所属部位

足部[4]

5.6 太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输穴原穴[5]

太溪穴位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5]

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垂足取穴[5]

太溪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太溪穴在足部的位置

太溪穴的位置

太溪穴的位置

太溪穴的位置

5.7 太溪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垂足取穴[5]

正坐或仰卧位内踝尖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垂足,由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太溪[7]

5.8 太溪穴位解剖

太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前方有胫后动、静脉。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分布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皮肤由隐神经小腿内侧支分布。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动脉的后方。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踇长屈肌[7]

皮肤→皮下组织→踇长屈肌[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干经过[8]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8]

5.9 太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的作用[8]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输穴,位于足内踝关节之处,“输主体重节痛”,故可治疗内踝关节扭伤等病症[9]

太溪穴为肾经原穴,乃原气输注之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本穴可治疗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等病证[9]

足少阴肾经脉“络心”,交接手厥阴心包经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故取太溪穴可治疗神志病[9]

太溪穴为治疗肾脏的一切疾病及踝关节疾病的重要腧穴[9]

太溪穴有调补肾气、通利三焦之功,主治咽干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咯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9]

5.10 太溪穴主治病

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头痛目眩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遗精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眩晕咳血多梦泄泻齿痛龈肿,视力减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肾炎遗尿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劳损,心内膜炎,膈肌痉挛等。

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等[9]

太溪穴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9]

太溪穴主治头痛眩晕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咳喘咳血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失眠多梦小便频数泄泻消渴腰痛[9]

太溪穴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9]

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9]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2. 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3. 五官系统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4.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5. 其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3~0.5寸[9]

一般直刺0.5~0.8寸[9]

直刺0.5~0.8寸[9][9],局部有酸胀感[9],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9]

直刺0.5~1寸[9]

5.11.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9]

艾炷灸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12 太溪穴的配伍

太溪穴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太溪穴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太溪穴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太溪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9]

太溪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9]

太溪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治肾虚腰痛[9]

太溪太冲风池,治头痛眩晕[9]

太溪三阴交、听官、听会,治耳鸣、耳聋[9]

5.13 特效按摩

拇指指腹由上往下刮太溪穴,每日早晚左右足各刮1~3分钟,可调节和缓肾炎膀胱炎遗尿遗精等病症[9]

北方冬季寒冷中夹杂燥气,故应温阳防燥,可每天晚上泡脚后按揉太溪5分钟[9]

5.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嗌中痛、腹胀内肿、涎下、厥心痛、如锥针刺,大溪主之。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寒厥足热,太溪主之。胸胁喘满、不得俯仰、溃痈、咳逆上气咽喉喝有声,太溪主之。厥气上逆,太溪主之。

医宗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逆。

5.15 太溪穴研究进展

5.15.1 呼吸功能的影响

针刺太溪可改善肺呼吸功能,针刺太溪郄门鱼际可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隔摆动,其效果远比肺门周围神经封闭优越[9]

5.15.2 对肾功能的影响

针刺太溪列缺,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较针刺前增高,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下降,这种效应一般可维持2~3h,个别可达数日,水肿也减轻,甚至消失,对肾炎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9]

5.15.3 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

如在同一人身上,用同一手法针刺太溪留针2 min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约33%,留针10 min则减少约44%[9]

5.15.4 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

有人对肾虚患者择时针刺肾俞太溪,用补法,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前后一天中分别于卯时、酉时采末梢血,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实验,结果发现,肾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一天中卯时最高,酉时最低,说明针灸补肾疗效最佳时间宜选在酉时[9]

5.15.5 治疗尿频

针刺太溪治疗尿频70例。主穴太溪配穴:伴有胃、心、胸部位疾病者,配内关公孙三阴交失眠者加安眠穴;体虚者加关元百会等。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结果:全部有效,多数患者仅1次即效。[9]

5.15.6 治疗肾绞痛

太溪照海行间治疗肾绞痛32例,26例疼痛消失,6例疼痛减轻[9]

据报道刺双侧太溪,以患者有发麻发胀感向足跟部放射为度,治疗23例,经针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

5.15.7 治疗尿路结石

针刺太溪飞扬京门等穴治疗尿路结石118例,太溪补法飞扬三阴交用泻法,京门平补平泻法,用毫针针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结果:痊愈72例,占61.7%;显效28例,占23.7%;无效18例,占15.2%。总有效率为84.8%。[9]

5.15.8 治疗腰痛

太溪肾俞治疗腰痛太溪肾俞针刺用补法得气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治1个疗程后腰痛减轻,2个疗程后腰痛痊愈[9]

5.15.9 治疗咽炎

治疗喉痹35例,风热者用鱼腥草注射液虚火者用复方注射液;取太溪照海,每穴注射药液1 mL,每日1次,两侧交替进行。结果:治愈31例,中断者3例,无效者1例[9]

太溪为主,治疗阴虚咽喉肿痛,效果良好。

5.15.10 治疗踝关节扭伤

针刺健侧太溪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37例,取健侧太溪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泻法,持续行针约30 s,留针20 min,嘱患者活动患侧踝关节,每5min行针1次,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30例,占81.1%;显效3例,占8.1%;好转3例,占8.1%;无效1例,占3.7%。总有效率为96.3%。[9]

6 经外奇穴名·太溪

太溪经外奇穴[9]。出《针灸真髓》。

6.1 位置

位于足内踝前下0.5寸处,当内踝下部与舟骨结节下部连线之中点处[9]。左右计2穴[9]

6.2 功能主治

主治喉痛、扁桃体炎中耳炎喘息肾脏病、妇科病[9]

6.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9]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6.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66-267.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2.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66-26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