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

中医辨证方法 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 针灸学 中医学 中医辨证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ā gāng

2 英文参考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ight principle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1]。《医学心悟》:“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八纲辨证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2]。它指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辨证方法[2]表里辨病位的浅深;寒热辨病证的性质;虚实辨邪正的盛衰阴阳则是统摄其他六纲的总纲[2]。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2]八纲的四对矛盾是相对的,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2]。临床上错综复杂的证候都可以用它作分析归纳的基本方法[2]。通过八钢辨证可以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别,为治疗指出方向[3]

早在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在辨证方面已赅括了有关八纲的内容。《本草纲目》引寇宗奭:“有八要,一曰虚,二曰实、三曰冷、四曰热、五曰邪,六曰正,七曰内,八曰外也。”《医学六要》:“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又“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程钟龄《医学心悟》:“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一般而言,表里辨病位的浅深,寒热辨病症的性质,虚实辨邪正的盛衰阴阳则是统摄其他六纲的纲领。表、热、实多属阳;里、寒、虚多属阴。临床上运用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的关系,作为施治的重要依据。

表里八纲中用以辨别病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个纲领。一般外感初起,邪在肌表,属表证,病较轻浅;若病在脏腑,则属里证,病较深重。表里辨证说明了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病变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对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为重要。[4]

寒热八纲辨证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热证能反映机体阴阳盛衰[5]。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实八纲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实,指邪气盛实有余,脏腑功能活动亢盛。辨别疾病的虚实,了解病体邪气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6]。《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正邪相争剧烈的证候。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阴阳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八纲的总纲,即将表里寒热虚实再加以总的概括。《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指出了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而诊病之要也必须首先辨明其属阴属阳,因此阴阳八纲的总纲,一般表、实、热证属于阳证,里、虚、寒证属于阴证阴证阳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等已述于表里寒热虚实六纲之中。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实热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归纳起来,八纲之间存在着“相兼”、“夹杂”、“转化”的关系。

4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1.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93.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