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上端

经穴别名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ún shàng duān

2 英文参考

Duìduān GV27[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唇上端经穴别名,即兑端[1]。出《针灸学》(南京)。

穴位兑端
汉语拼音Duiduan
罗马拼音Tuituan
美国英译名Exchange Extreme
各国代号中国GV27
日本27
法国莫兰特氏VG26
富耶氏
德国LG26
英国Gv27
美国Go27

兑端经穴名(Duìduān GV27,DU27)[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兑骨(《针灸甲乙经》),唇上端《针灸学》(南京))。属督脉[2]。兑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兑端[2]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㖞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狂症遗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渊鼻塞昏迷昏厥癔症黄疸小便黄,口腔炎,癫痫面神经麻痹糖尿病等。

4 兑端穴的别名

兑骨(《针灸甲乙经》),唇上端《针灸学》(南京))。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兑骨,在唇上端

6 穴名

兑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兑端[2]

《易》:“兑为泽,为口,为舌,为刚中外柔(寓唇柔齿刚之意)。”端,《说文》:“端,直也。”并有始、首之义。兑指口,说的意思,又洞穴也。端,正也,绪也,又称事物之尽头为极端。穴在唇之上端,为督脉之气生发之处,又为督脉末端以其所处部位得名。鼻腔、口舌诸症及有碍发言之病,均可取之。[3]

7 所属部位

上唇部腧穴[4]

8 唇上端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兑端穴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5]

兑端穴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5]

兑端穴位于上唇尖端,当人中沟下端皮肤与上唇黏膜之移行处[6]

兑端穴在督脉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骨骼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肌肉

9 唇上端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于人中沟下端之红唇与皮肤移行处取穴

兑端穴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6]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于人中沟下端之红唇与皮肤移行处取穴[7]

10 唇上端穴位解剖

兑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7]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颊支和上唇动脉(面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8]

11 唇上端穴的功效与作用

兑端穴具有宁神醒脑、生津止渴的功效。

兑端穴有清热散风、开窍醒神作用[8]

兑端穴系急救穴之一,有清热利湿作用。主治癫狂齿龈肿痛,鼻渊[8]

12 唇上端穴主治病

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㖞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狂症遗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渊鼻塞昏迷昏厥癔症黄疸小便黄,口腔炎,癫痫面神经麻痹糖尿病等。

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遗尿[8]

兑端穴主治癫狂齿龈肿痛、口㖞、鼻衄[8]

兑端穴主治口㖞,口噤口疮齿龈肿痛,牙痛目翳鼻渊鼻塞鼻衄昏迷昏厥癫狂癔症消渴黄疸小便[8]

兑端穴主治癫狂,口㖞唇动,齿龈痛,鼻塞鼻出血;以及口腔炎,鼻炎癫痫晕厥[8]

治口歪唇紧齿龈痛,口臭鼻塞;癫疾,消渴昏厥面神经麻痹癔病糖尿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2~0.3寸[8]

向上斜刺0.2~0.3寸[8][8][8],局部酸痛[8]

13.2 灸法

禁灸[8]

可灸[8]

14 唇上端穴的配伍

兑端穴配合谷颊车牙痛[8]

兑端穴配迎香合谷鼻塞[8]

兑端穴配本神后溪癫痫[8]

兑端目窗正营耳门,有行气通经作用,主治唇吻强闭不开。

兑端本神,有开窍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兑端耳门,有行气通清热的作用,主治上齿龋

兑端目窗正营耳门,治唇吻强、上齿龋[8]

兑端本神丰隆,治癫疾吐沫[8]

兑端内关,治昏厥[8]

兑端小海,治小便赤涩[8]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针灸甲乙经》:痓互引,唇吻强,兑端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龈痛。

针灸大成》:主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龈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颔,炷如大麦

1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30.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7.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7.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