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Fēnglóng ST40[中国针灸学词典]
Fenglong (S40)[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fēngló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4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4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丰隆 | ||
---|---|---|---|
汉语拼音 | Fenglong | ||
罗马拼音 | Fenglung | ||
美国英译名 | Rich and Prosperou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T40 | |
日本 | 40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E40 | |
富耶氏 | E40 | ||
德国 | M40 | ||
英国 | S40 | ||
美国 | St40 |
丰隆为经穴名(Fēnglóng ST40)[1]。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丰即丰富,隆即隆起,足阳明脉谷气充足,气血旺盛,至此溢入大络,故名丰隆。主治痰多,哮喘,咳嗽,气喘,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胸痛,头痛,眩晕,耳源性眩晕,咽喉肿痛,便秘,癫狂,痫证,癫痫,下肢痿痹,呕吐,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狂癫,面目浮肿,喉痹,卒喑,经闭,血崩,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腓肠肌痉挛,下肢浮肿,腿膝酸痛,水肿,精神病,癔病,失眠,脑溢血,脑血管病后遗症,胸膜炎,肝炎,阑尾炎,尿潴留,烟癖,肥胖病,肩周炎等。
6 穴名解
丰即丰富,隆即隆起,足阳明脉谷气充足,气血旺盛,至此溢入大络,故名丰隆。
丰,有盛多之义。《说文》:“隆,大也。”丰隆,豈满也。肌肉丰满的意思。该穴所处肌肉丰满隆盛,为足太阴、阳明之络穴,有地气丰隆、云雷所生之意,犹雷起地下,行云施雨,雨后天晴,故名之。[2]
本穴司气分之升降,于体则豫,于用则复。犹地气升为云,天气降为雨。观本穴所治,为胸膈痰滞,沉昏头痛。一切头脑不清,有如云雾蒙蔽之状,均属天阳失律、阴气弥漫之证,借此下阳上达,而消在高在上之阴翳也。故本穴寓有云雷之意,名以“丰隆”。再以字义测之,既丰且隆,乃丰年大有之象。本穴治症颇多,且多治丰盈充满之症,颇具丰隆含意。
丰者大也,隆者盛也。考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为谷气隆盛之脉。是穴属足阳明络穴,从此别走太阴,而穴正当肌肉丰满之隆起处,与条口不同,因名丰隆。
8 丰隆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足阳明胃经的络穴[4][5]。
丰隆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或于条口穴外侧1寸取穴[6]。
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正坐或仰卧取穴。
丰隆穴的位置
9 取法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条口穴后方1横指取穴,约当犊鼻与解溪的中点处。
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犊鼻与解溪连线的中点,条口外侧1横指处取穴[7]。
快速取穴:坐位屈膝,先找到足三里(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四指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向下量6横指凹陷处即是[8]。
10 穴位解剖
丰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腓浅神经。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趾长伸肌外侧缘及腓骨长、短肌。前肌由伴行于胫前动、静脉的腓深神经支配,后二肌由腓浅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有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的作用。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丰隆穴的功效与作用
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脾经,有祛痰降逆、疏经活络之功。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络穴,善调脾胃之气,脾为生痰之源,故本穴既可调太阴以运化水湿,又可泻阳明以去火热,广泛用于治疗痰湿内蕴、痰火上扰之病证。
足阳明经脉属胃络脾;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足阳明络脉,上络头项,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凡痰阻清窍之头痛、眩晕,痰饮阻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癫狂、痫证等取丰隆均可治疗。
12 主治病症
丰隆穴主治痰多,哮喘,咳嗽,气喘,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胸痛,头痛,眩晕,耳源性眩晕,咽喉肿痛,便秘,癫狂,痫证,癫痫,下肢痿痹,呕吐,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狂癫,面目浮肿,喉痹,卒喑,经闭,血崩,脚气,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腓肠肌痉挛,下肢浮肿,腿膝酸痛,水肿,精神病,癔病,失眠,脑溢血,脑血管病后遗症,胸膜炎,肝炎,阑尾炎,尿潴留,烟癖,肥胖病,肩周炎等。
丰隆穴主治痰多、哮喘、咳嗽、胸痛、头痛、咽喉肿痛、便秘、癫狂、痫证、下肢痿痹、呕吐。
丰隆丰隆主治脾胃、神志和小腿等疾患:如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头痛眩晕、狂癫、面目浮肿、喉痹、卒喑、经闭、血崩、脚气等。
现代又多用丰隆治疗神经衰弱、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耳源性眩晕、支气管炎、哮喘、咽喉炎、腓肠肌痉挛等。
丰隆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多痰,气喘,胸痛,癫狂,痫证,下肢浮肿,腿膝酸痛,下肢痿痹以及高血压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8~1.2寸。
直刺1~1.5寸,针感可沿足阳明经至足;针尖微向上方斜刺,针感可循经上行。
直刺0.5~1.2寸,针感可沿足阳明经至足腕,甚至足跗部第2、3足趾处,用于下肢痿痹、足肿等;
针尖微向上方斜刺,针感可循经上传至髀关、天枢等穴处,少数可上至胃腑,甚至可上至缺盆、项部、头部头维处,用治上中三焦病变。
13.2 灸法
可灸。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厥头痛,面浮肿,心烦,狂见鬼,善笑不休,发于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丰隆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主大小便涩难。主不能食。主身湿。
《针灸大成》:主厥逆,大小便难,怠惰,腿膝酸,屈伸难,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风痰头痛,风逆四肢肿,足青身寒湿,喉痹不能言,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鬼好笑。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癫狂,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17 研究进展
17.1 对胃的影响
对慢性胃病患者,针刺丰隆可使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窦部和胃体部偏低的胃电振幅恢复和接近正常,可使高酸性胃炎偏高的胃电振幅降至正常,说明针束丰隆可使胃电振幅的偏离状态得到明显纠正。
17.2 降血脂作用
丰隆进针1~1.5寸,得气后施徐而重手法,使针感传至第2~3趾部,针感持续性增强至出针为止。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针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B脂蛋白、血清三酰甘油(TG)均明显降低,与针前比较有显著差异,以TG变化最明显。
针刺双侧丰隆,经2周治疗后,空腹血脂大多数恢复正常,其中甘油三酯恢复正常较β-脂蛋白、胆固醇更明显。
17.3 降血压作用
针刺丰隆、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疗效,针刺丰隆、曲池4周后收缩压平均下降34.2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9.4 mmHg,平均动脉压下降23.6 mmHg。针刺8周停针观察3~6个月,血压下降到正常范围没有明显反复者占80%,尤其对2期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通过血流动力学观察,初步表明,针刺组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作用是通过末梢血管扩张而解除外周血管痉挛,降低了外周血管的阻力,从而减轻了心脏的负荷,改善了左室功能,在血压下降后还增加了心排血量和全身血液灌注量,从客观上反映了针刺的疗效。
17.4 治疗哮喘
取左内关、双丰隆等,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 min,其间行针3次,每日1次。结果:34例患者中临床控制9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
18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9.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6.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0.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7.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