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端

经穴别名 腧穴学 督脉经穴 针灸学 中医学 上唇部腧穴 穴位特效按摩 经穴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uì duān

2 英文参考

Duìduān GV27[中国针灸学词典]

duìduā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2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2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兑端:1.经穴名;2.经穴别名。

4 经穴名·兑端

穴位兑端
汉语拼音Duiduan
罗马拼音Tuituan
美国英译名Exchange Extreme
各国代号中国GV27
日本27
法国莫兰特氏VG26
富耶氏
德国LG26
英国Gv27
美国Go27

兑端经穴名(Duìduān GV27,DU27)[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兑骨(《针灸甲乙经》),唇上端《针灸学》(南京))。属督脉[1]。兑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兑端[1]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㖞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狂症遗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渊鼻塞昏迷昏厥癔症黄疸小便黄,口腔炎,癫痫面神经麻痹糖尿病等。

4.1 兑端穴的别名

兑骨(《针灸甲乙经》),唇上端《针灸学》(南京))。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兑骨,在唇上端

4.3 穴名

兑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兑端[1]

《易》:“兑为泽,为口,为舌,为刚中外柔(寓唇柔齿刚之意)。”端,《说文》:“端,直也。”并有始、首之义。兑指口,说的意思,又洞穴也。端,正也,绪也,又称事物之尽头为极端。穴在唇之上端,为督脉之气生发之处,又为督脉末端以其所处部位得名。鼻腔、口舌诸症及有碍发言之病,均可取之。[2]

4.4 所属部位

上唇部腧穴[3]

4.5 兑端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兑端穴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4]

兑端穴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4]

兑端穴位于上唇尖端,当人中沟下端皮肤与上唇黏膜之移行处[5]

兑端穴在督脉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骨骼

兑端穴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肌肉

4.6 兑端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于人中沟下端之红唇与皮肤移行处取穴

兑端穴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5]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于人中沟下端之红唇与皮肤移行处取穴[6]

快速取穴:仰卧,面部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上唇的交界处即是兑端[7]

4.7 兑端穴位解剖

兑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7]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颊支和上唇动脉(面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8]

4.8 兑端穴的功效与作用

兑端穴具有宁神醒脑、生津止渴的功效。

兑端穴有清热散风、开窍醒神作用[8]

兑端穴系急救穴之一,有清热利湿作用。主治癫狂齿龈肿痛,鼻渊[8]

4.9 兑端穴主治病

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㖞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狂症遗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渊鼻塞昏迷昏厥癔症黄疸小便黄,口腔炎,癫痫面神经麻痹糖尿病等。

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遗尿[8]

兑端穴主治癫狂齿龈肿痛、口㖞、鼻衄[8]

兑端穴主治口㖞,口噤口疮齿龈肿痛,牙痛目翳鼻渊鼻塞鼻衄昏迷昏厥癫狂癔症消渴黄疸小便[8]

兑端穴主治癫狂,口㖞唇动,齿龈痛,鼻塞鼻出血;以及口腔炎,鼻炎癫痫晕厥[8]

治口歪唇紧齿龈痛,口臭鼻塞;癫疾,消渴昏厥面神经麻痹癔病糖尿病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2~0.3寸[8]

向上斜刺0.2~0.3寸[8][8][8],局部酸痛[8]

4.10.2 灸法

禁灸[8]

可灸[8]

4.11 兑端穴的配伍

兑端穴配合谷颊车牙痛[8]

兑端穴配迎香合谷鼻塞[8]

兑端穴配本神后溪癫痫[8]

兑端目窗正营耳门,有行气通经作用,主治唇吻强闭不开。

兑端本神,有开窍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兑端耳门,有行气通清热的作用,主治上齿龋

兑端目窗正营耳门,治唇吻强、上齿龋[8]

兑端本神丰隆,治癫疾吐沫[8]

兑端内关,治昏厥[8]

兑端小海,治小便赤涩[8]

4.12 特效按摩

齿龈痛、鼻塞时,可用食指指腹揉按兑端穴,有很好的缓解和调理作用[8]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针灸甲乙经》:痓互引,唇吻强,兑端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龈痛。

针灸大成》:主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龈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颔,炷如大麦

5 经穴别名·兑端

兑端经穴别名[8]。见《逢源》。即颧髎[8]

穴位颧髎
汉语拼音Quanliao
罗马拼音Chuanliao
美国英译名Cheek Bone
各国代号中国SI18
日本18
法国莫兰特氏IG19
富耶氏
德国DÜ18
英国Si18
美国SI18

颧髎经穴名(Quánliáo SI18)[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权髎[10]。别名兑骨权髎兑端。属手太阳小肠经[10]。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交会穴[10][10]。颧即颧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颧部骨隙中,故名颧髎[10]。主治口眼歪斜眼睑𥆧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㖞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5.1 别名

兑骨(《针灸甲乙经》),权髎(《备急千金要方》),兑端(《针灸逢源》)。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颧髎,一名兑骨。在面頄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阳太阳之会。

5.3 特异性

颧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交会穴

5.4 穴名

颧即颧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颧部骨隙中,故名颧髎[10]

颧,指颧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色荣颧骨热病也。”王冰注:“颧骨,谓目下外眦也。”髎,指骨空处。穴在颧骨尖处之窠臼中,因而名之,系小肠经三焦经会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10]

5.5 所属部位

[11]

5.6 颧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颧髎穴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11][12]

颧髎穴位于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12]

颧髎穴位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12]

颧髎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png

颧髎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颧髎穴的位置.png

颧髎穴的位置

颧髎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颧髎穴的位置(肌肉

颧髎穴的位置(骨骼

5.7 兑端穴的取法

颧髎穴位于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12]

正坐或仰卧位,于颧骨下缘水平线与目外眦角垂线之交点处,约与迎香同高[13]

正坐或仰卧位,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取穴

5.8 兑端穴位解剖

颧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有面横动、静脉分支。分布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筋膜疏松,以纤维束连于真皮和肌质,其间有面横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面神经颧支支配的颧肌,进而入咬肌及颞肌,该二肌由下颌神经咬肌支和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13]

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13]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颧支和下颌神经的肌支分布[13]

布有面神经、眶下神经、面横动、静脉[13]

5.9 颧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颧髎穴有通经活络,散风止痛作用[13]

颧髎穴有祛风镇痉,清热消肿作用

颧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会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13]

5.10 兑端穴主治病

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𥆧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㖞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𥆧动、齿痛、唇肿[13]

颧髎穴主要用于面部疾患:如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齿痛眼睑𥆧动等[13]

颧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睑𥆧动、目赤目黄齿痛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13]

颧髎穴主治口眼㖞斜眼睑𥆧动,目赤目黄齿痛,颊肿,唇肿[1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五官系统疾病: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3][13][13][13],局部有酸胀感[13],可扩散至半侧颜面部[13]

斜刺0.5~1.0寸[13][13][13]

沿皮刺0.5~1寸[13]

5.11.2 灸法

可灸[13][13]

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5.12 兑端穴的配伍

颧髎穴配太阳下关颊车合谷三叉神经痛[13]

颧髎穴配二间齿痛[13]

颧髎穴配大迎目𥆧[13]

颧髎翳风合谷,有清热镇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齿痛

颧髎肝俞太冲,有舒肝解痉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肌痉挛眼睑瞤动。

颧髎太阳攒竹下关地仓颊车,治口眼㖞斜[13]

颧髎颊车合谷,治面肿[13]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䪼肿,唇痈,颧髎主之。目赤黄,颧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口㖞,面赤目黄,眼𥆧动不止,䪼肿,齿痛

循经考穴编》:天吊风口眼㖞斜𥆧动并䪼肿,齿痛

针灸大成》:主眼瞤动不止。

5.14 研究进展

5.14.1 针麻

电针颧髎穴对额部切口的开颅手术,具有较好的针麻效果[13]

5.14.2 镇痛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颧髎穴有一定的镇痛效应。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该穴可致脑脊髓液中色氨酸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肾上腺素下降,其变化与临床针麻效果平行。电刺激尾核与电针颧髎等穴,有协同的镇痛作用[13]

针刺颧髎有镇痛作用,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疗效。其镇痛机制与人脑脊髓内单胺类递质有关,例如,针刺合谷颧髎,或针刺内关颧髎,或针刺合谷内关颧髎,可见脑脊髓液中色氨酸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肾上腺素(NA)下降。提高脑内5-羟色胺含量、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与临床针刺麻醉效果平行。实验也证明点针刺尾核与电针合谷内关颧髎等有协同的镇痛作用。取颧髎,沿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以1.5寸毫针垂直进针2~2.5 cm时,即有触电扩散至整个面颊部,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10 min行针一次,留针15~30 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13]

三叉神经痛进针2~2.5cm,如出现触电感,针感扩散更好。

5.14.3 治疗鼻炎

电针颧髎治疗鼻炎153例,有较好疗效。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30.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7.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7.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8.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94.
  11.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4.
  12.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2-73.
  13. ^ [1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0-221.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