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阳小肠经

腧穴学 十二经脉 手三阳经 中医基础理论 针灸学 中医学 经络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ǒu tài yáng xiǎo cháng jīng

2 英文参考

SI[中国针灸学词典]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中国针灸学词典]

small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Taiyang[中国针灸学词典]

Taiyang Small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aiyang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太阳小肠经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SI[2]。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2]五行属火[2]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大椎穴处相会,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其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经气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3]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颔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3]

6 手太阳小肠经属络的脏腑

小肠,络心,抵胃[4]

7 手太阳小肠经联络的器官

循咽,至目锐眦,入耳中,抵鼻[4]

8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大椎穴处相会,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其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经气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4]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

[本经穴]少泽(井), 前谷(荥), 后溪(输), 腕骨(原), 阳谷(经),养老(郄), 支正(络), 小海(合), 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交会穴]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足少阳)。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①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②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③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臂外后廉,④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⑤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小肠

颈部支脉:⑥从缺盆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面颊部支脉:⑦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⑧此外,小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下巨虚穴。

8.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臂泰阳脉: 出小指,循骨下廉,出臑下廉,出肩外廉,出项□□□目外眦

[阴阳本] 肩脉: 起于耳后,下肩,出外廉,出臂外廉,乘手背

8.3 《针灸学》

[5]

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见下图)。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径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径:

1.起于小指之端

2.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3.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厨

4.上循臑外后廉

5.出肩解

6.绕肩胛

7.交肩上

8.入缺盆

9.络心

10.循咽

11.下膈

12.抵胃

13.属小肠

14.其支者,从缺盆

15.循颈

16.上颊

17.至目锐眦

18.却入耳中

19.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

20.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8.4 中医大辞典》

手太阳小肠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向前进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5]

8.5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太阳小肠经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与督脉在项部大椎穴处相交,向前进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缺盆沿颈旁向上至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内眼角,交于足太阳膀胱经[5]

8.6 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大椎穴处相会,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其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经气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5]

9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单侧共19穴。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腕骨

9.2.2 络穴

支正

9.2.3 郄穴

养老

9.2.4 五输穴

井穴(金):少泽

荥穴(水):前谷

输穴(木):后溪

经穴(火):阳谷

合穴(土):小海

9.2.5 八脉交会穴

后溪

9.2.6 交会穴

● 所属经  √交会经

9.3

部位:外踝之后

腧穴养老

9.4

部位:命门(目)之上1寸

腧穴攒竹

10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像牵引,上臂痛得像折断。

本经穴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10.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其病: 臂外廉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泰阳脉

[阴阳本] 是动则病: 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脱,似折。

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颔痛,喉痹肩痛,肘外痛,为四病。

10.3 《针灸学》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病候为少腹痛腰脊痛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5]

10.4 中医大辞典》

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颔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5]

10.5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太阳小肠经发病,主要表现为肠道疾患、头面五官疾患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腹痛、胀,痛引腰脊泄泻或便闭不通;咽部痛、腮肿耳聋目黄项强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6]

11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治病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少译*

指端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汁少、昏迷热病

前谷

头痛目痛咽喉肿痛热病

后溪*

掌侧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手指肘臂挛痛、癫狂

腕骨*

腕前

头项强痛耳鸣目翳、指挛腕痛,黄疸热病

阳谷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腕痛、癫狂

养老

前臂

目视不明

支正*

前臂

项强肘挛癫狂热病

小海*

肘臂疼痛癫狂

手肘部:头、项、耳、目、咽喉疾患和热病、神志病

肩贞

扁胛

扁臂疼痛

臑俞

扁胛

肩臂疼痛

天宗*

肩胛

肩胛疼痛乳痈

秉风

肩胛

肩胛疼痛

曲垣

扇脾

肩胛疼痛

肩外俞*

房胛

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肩中俞

肩背疼痛

肩胛部:肩胛疾患

天窗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天容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颈部:咽喉、耳疾患


颧髎*

口眼㖞斜眼睑𥆧动、齿痛

听宫*

耳鸣、耳聋

面部:口、齿,耳疾患

主治对比:

12 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按:此篇论精、气、津、液、血、脉六名。)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耳中宗脉之所聚。……脉有所竭者,故耳鸣。(按:此指“液”主灌目精而濡养孔窍,可为本经主液作解。)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此篇论六腑病及取用下合穴。)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按:此篇论手足六经厥及厥逆。)

13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8.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9.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