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门

经外奇穴 针灸学 中医学 经络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ān shí liù mén

2 概述

三十六门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真髓》。即由金门魂门殷门箕门冲门液门风门肓门哑门命门幽门梁门关门滑肉门章门京门神门郄门云门穴组成,共计36穴。主治风邪[1]

3 金门

金门经外奇穴名。出《外科大成》。位于前臂屈侧正中线,腕横纹上3.5寸,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左右计2穴。主治瘰疬。一般针0.5~0.8寸;可灸。[2]

4 魂门

魂门 经穴名(Húnmén BJA7)。出《甲乙》。属足太阳膀胱经。魂,灵魂;门,门户肝藏魂,魂指肝,穴与肝俞平列,如肝气出入之门户,故名。位于脊柱区,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有舒肝和胃、清利头目的作用。主治肝、胃及局部疾患。如脘腹胀满、胸痛彻背、呕吐呃逆、饮食不下、胃脘疼痛腹中雷鸣小便黄赤头痛头昏黄疸眩晕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肝炎、胆囊炎胸膜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3]

5 殷门

殷门经穴名(Yīnmén BL37)。出《甲乙》。属足太阳膀胱经。殷:深厚,正中;门:门户。穴在大腿面正中,局部肌肉深厚,为足太阳脉气出入之门户,故名。位于股后区,臀沟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俯卧取之。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长头及半腱肌。有舒筋活络作用。主治腰腿等疾患。如腰背疼痛、下肢萎痹、股后肿痛、疝气、后头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等。一般直刺1~2寸;可灸。[4]

殷门

6 箕门

箕门经穴名( Jīmén SP11)。出《甲乙》。属足太阴脾经。箕:簸箕;门:门户。两腿分开,席地而坐,其形如箕。穴在大腿内侧,左右对称,故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 SP12)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侧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有调下焦、利水湿、祛风邪的作用。主治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一般直刺0.5~1.0寸,忌深刺;可灸。[5]

7 冲门

冲门经穴名(Chōngmén SP12)。出《甲乙》。属足太阴脾经。为是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冲:冲要;门:门户。穴在气街,部位重要。相当于下肢与腹部间的门户,故名。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髂腰肌。有调下焦理气机的作用。主治肝肾、前阴及下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难产疝气癃闭少腹疼痛霍乱泄痢、腹部痞块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子宫内膜炎、子痫等。一般直刺0.5~1.0寸,避开动脉;可灸。[6]

冲门

8 液门

液门经穴名(Yèmén TE2)。出《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荥穴五行属水。液:水液;门:门户。此为本经荥穴,属水,有通调水道之功,犹如水气出入之门户,故名。位于手背,第四、五指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陷中。微握拳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四与第五指近节指骨基底部之间→第四骨间背侧肌和第四蚓状肌。有清热散风、聪耳明目作用。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头痛热病汗不出、疟疾耳鸣、耳聋耳痛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齿龈痛及手背红肿疼痛等。本穴配风池太阳率谷偏头痛;配鱼际尺泽扁桃体炎;配中渚手背红肿疼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7]

9 风门

风门经穴名(Fēngmén BL12)。出《甲乙》。属足太阳膀胱经。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会穴。风:风邪;门:门户。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作用。主治胸肺及项背部等疾患,如伤风感冒头痛发热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8]

10 肓门

肓门经穴名(Huāngmén BL51)。出《甲乙》。属足太阳膀胱经。肓:盲膜;门:门户三焦卫气“熏于肓膜”,穴与三焦俞平,故名。位于腰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竖脊肌→腰方肌。有理下焦调气机的作用。主治胸、腹疾患。如胸腹胀满、胃脘疼痛、气攻两胁、痞块便秘等。现又多用以治疗胃炎、乳腺炎、脾肿大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9]

11 哑门

哑门经穴名(Yǎmén GV15)。出《素问·气穴论》,名瘖门。《铜人》始称哑门。属督脉。为阳维督脉交会穴。哑:音哑;门:门户。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位于颈后区,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正坐,头稍前倾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夹肌之间→左右头半棘肌之间)。有通窍络、清神志作用。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等。本穴配廉泉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合谷聋哑;配风府角弓反张;配人中后溪癫痫。一般直刺0.5~1.0寸,不宜向前上方深刺,以免误伤延髓;禁灸。[10]

哑门

12 命门

命门经外奇穴名。①出《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疾病、卵巢囊肿遗尿。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②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小指掌侧,近侧指节横纹之中央点。左右计2穴。主治腰腿痛睾丸炎附件炎等。一般直刺0.1~0.2寸。[11]

13 幽门

幽门经穴名(Yōumén KI12)。出《甲乙》。属足少阴肾经。为冲脉足少阴肾经交会穴。幽,幽深;门,门户。胃之下口称幽门,穴近幽门,故名。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有疏肝气、健脾胃、清腑热、解痉挛的作用。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12]

14 梁门

梁门经穴名(Liángmén ST21)。出《甲乙》。属足阳明胃经。梁:通“粱”,即粮食;门:门户。穴平脐上4寸,相当于饮食出入胃腑之门户,故名。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仰卧取之。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有和胃消滞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肠腑等疾患,如呕吐呃逆胃痛纳呆完谷不化、腹中积滞痰饮心痛、疝痛、脱肛等。现代多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实验研究发现:①针此穴可调整胃蠕动的幅度。减小者使之增大;反之,则减弱。②电针家兔“足三里”“梁门”,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和网状内皮系统吸收作用增强。[12]

15 关门

关门经外奇穴名。出《医学纲目》。位于男性腹股沟部,当阴茎根部中点旁开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阴茎强直不衰、疝气冲心欲绝等。一般针1.0~1.5寸;可灸。[13]

16 滑肉门

滑肉门经穴名( Huáròumén ST24)。出《甲乙》。属足阳明胃经。本穴又名滑幽门幽门乃胃与小肠相交之处,与此穴相近,故名滑幽门。位于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之。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有和胃调中、宁神定志作用。主治胃肠、神志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精神分裂症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14]

17 章门

章门 经穴名(Zhāngmén LR13)。出《脉经》。属足厥阴肝经。脾的募穴八会穴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交会穴。章:同“障”字;门:门户。穴在季胁下,如同屏障内脏门户,故名。位于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侧卧,举臂取之。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赢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一般斜刺0.5~0.8寸,本穴右侧为肝右叶前,左侧为脾下方,不可向内上方深刺;可灸。[15]

章门

18 京门

京门经穴名(Jīngmén GB25)。出《脉经》。属足少阳胆经。为肾的募穴。京:同“原”;门:门户。穴为肾募,肾主一身之原气,此为原气募集之处,故名。位于上腹部,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际。侧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有和胃温肾化气利水作用。主治腰、肾等疾患。如腰脊痛、项背寒、肩胛内廉痛、胁肋痛腹胀小便不利、溺黄、小腹痛洞泄下痢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肾炎、肠疝痛、肋间神经痛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6]

19 神门

神门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真髓》。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肠出血。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7]

20 郄门

郄门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真髓》。位于前臂屈侧正中线,肘横纹下5寸,或腕横纹上7寸。左右计2穴。主治心瓣膜障碍、胸膜炎。一般直刺0.5~0.8寸;灸3~7壮。[18]

21 云门

云门经穴名(Yúnmén LU2)。出《素问·水热穴论》。属手太阴肺经。云,云雾此指呼吸之气;门,门户。穴在胸廓上端,如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故名。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或平举上臂取之。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锁胸筋膜→喙锁韧带。有清肺热,除烦满,利关节作用。主要用于胸肺及肩臂疾患。如咳嗽气喘胸中烦闷、胸胁背痛肋间神经痛支气管哮喘、肩臂疼痛不举及喉痹瘿气等。配俞府咳嗽喘息;配肩髑、肩谬治肩痛不举。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1.0寸。不可向内后方深刺,以免造成气胸。可灸。[19]

22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3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99.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76.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1.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3.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8.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3.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2.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08.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0.
  12. ^ [1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7.
  13. ^ [1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9.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91.
  15. ^ [1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1.
  16. ^ [1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6.
  17. ^ [1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47.
  18. ^ [1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1.
  19. ^ [1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2.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