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

针灸学 中医学 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 常见病针灸治疗 中医外科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常见病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àn qì

2 英文参考

hern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ern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hernia[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疝气(hernia[1])为病名[2]。见《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又名疝、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3]。是指以阴囊小腹疼痛肿起,涉及腰、胁、背以及心窝部、脐周,伴有四肢厥冷,冷气抢心,止作无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

历代论疝,包括多种病证,范围较广[4]。《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4]

4 疝气症状

疝气少腹痛睾丸,或睾丸阴囊少腹肿胀疼痛为主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且伴疼痛腹胀[4]。目前临床多指睾丸阴囊肿胀疼痛、牵引少腹疼痛之症[4]。也见于现代医学腹外疝腹股沟斜疝、急慢性睾丸炎、副睾炎、鞘膜积液阴囊丝虫病肠套叠、肠嵌顿、精索扭转等多种病症中。

疝大抵可分为二:一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兼有气痛症状;或腹部剧烈疼痛而兼有二便不通证候[4]。二指生殖器、睾丸阴囊部位的病症,如男女外生殖器肿溃流脓,溺窍流出败精浊物,睾丸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症;或可兼有腹部症状[4]

根据疝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归纳为:

1.腹股沟疝[4]。如《儒门事亲》:“狐疝……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疡医大全》:“血疝者,状如黄瓜,在于小腹两傍。”

2.男女外生殖器睾丸附睾,或精索的疾病[4]。《圣济总录》:“疝者痛也,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医学入门》:“疝有睾丸痛者,有连小腹痛者。”《疡医大全》:“寒疝者,筋挛卵缩……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

3.阴囊疾病,包括阴囊象皮症,睾丸鞘膜积液[4]。《外科正宗》:“又有一种水疝,皮色光亮,无热无红,肿痛,有时内有聚水。”《儒门事亲》:“㿗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

4.泌尿生殖系统的某些疾病,包括膀胱炎前列腺炎[4]。《儒门事亲》:“筋疝……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

5.某些腹内肿瘤、或子宫膀胱等疾患[4]。如《诸病源候论》:“腹中脐下有积聚,名曰腑疝。”

6.肠道功能紊乱所致的肠痉挛及某些不全性肠梗阻[4]。如《诸病源候论》:“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名曰癥疝。”“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大便难,名曰狼疝。”等[4]

5 疝气病因病机

疝气多由邪聚阴分而致,且发病部位又多是肝经所过,故有“诸疝皆属于肝”之说[4]

疝气多与足厥阴肝经任脉经等病变有关[4]。以腹痛控睾形寒肢冷、痛甚欲厥为寒疝,多由感受寒湿寒凝气滞所致;以睾丸肿大、硬痛积液,阴囊红肿热痛湿热疝,为寒湿蕴结化热湿热下注所致;以小肠脱入阴囊者为狐疝阴囊时大时小,胀痛俱作,卧则入腹、立则入囊,如狐之出没无常,为肝气失于疏泄所致[4]

坐卧湿地,涉水冒雨,寒湿之气循任脉足厥阴经,凝滞于睾丸阴囊气血瘀阻而肿大,遂成寒疝寒湿之气蕴积化热,或肝脾两经湿热下注,以致睾丸肿痛,或阴囊积液,或阴囊红肿热痛,而致湿热疝;强力负重,劳伤过多,损伤筋脉中气下陷,以致小肠脱入阴囊,时上时下,而成狐疝

6 疝气分类

6.1 寒疝

寒疝(cold colic in abdomen and vulva),受凉后出现的以腹部及外阴部抽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

6.2 水疝

水疝(hydrocele),以皮色光亮,状如水晶,肿痛不消,脉弦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相当于鞘膜积液[4]

6.3 血疝

血疝(hernia due to blood stasis)血疝是指以阴囊血肿,皮色紫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即阴囊外伤后形成的血肿[5]

6.4 气疝

气疝(distention in abdomen and vulva due to angry),气怒郁下焦,以腹部及外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

6.5 狐疝

狐疝(indirect hernia)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6]。俗称小肠气[6]。是指以昼则肿坠,夜则入腹,按之有声,如狐之昼出夜归为主要表现的疾病[6]。相当于西医的斜疝[6]

6.6 㿗疝

㿗疝(serious indirect hernia)是指以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6]。即寒湿下注所引起的阴囊肿大[7]。相当于西医大的斜疝[7]

6.7 筋疝

筋疝(penitis;varicocele)又称疝瘕癥疝[8]。是指以阴囊筋脉曲张,伴有坠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8]。多因房室劳伤所致[8]。相当于西医的精索静脉曲张[8]

7 疝气辨证分型

寒疝阴囊冷痛睾丸坚硬拘急控引少腹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细。

湿热疝:阴囊红肿灼痛睾丸肿痛,或伴有恶寒发热小便短赤,便秘,苔黄腻,脉濡数。

狐疝少腹部与阴囊部牵连坠胀疼痛,甚则控引睾丸,立则下坠,阴囊胀大,卧则入腹,阴囊肿胀自消,重则以手推托方能复原回腹;

有时疝块增大,不能回纳,并有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等,是为“肠嵌顿”,须急转外科处理。

8 疝气的治疗

针灸治疗疝气有一定疗效,治疗期间注意加强营养,尽量不使腹压过高。

注意狐疝久不回收或发生嵌顿、积水久不吸收者,应考虑手术治疗[8]

8.1 刺灸法

针灸治疗:以取大敦气海三阴交太冲等穴为主[8]寒疝加灸神阙足三里关元照海热疝行间然谷阴陵泉狐疝归来关元三角灸(频频灸之)、丰隆急脉[8]

8.1.1 寒疝

8.1.1.1 治则

温经散寒,缓急止痛

8.1.1.2 处方

关元 三阴交 大敦 气海

8.1.1.3 方义

疝气任脉主病,足厥阴经绕络阴器,故取任脉关元气海,疏通任脉气血,加灸可温化寒湿大敦为治疝之常用穴;三阴交温通足三阴经气,以化寒湿

8.1.1.4 随证配穴

厥逆—灸神阙足三里

8.1.1.5 操作

毫针刺,平补平泻并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8.1.2 湿热

8.1.2.1 治则

清热化湿消肿散

8.1.2.2 处方

归来 关元 太冲 阴陵泉 三阴交

8.1.2.3 方义

关元太冲相配,疏解足厥阴经和任脉经气郁热;阳明合于宗筋,故取归来为佐;阴陵泉三阴交利湿热从水道而出,则肿胀热痛之势可渐消退

8.1.2.4 随证配穴

恶寒身热合谷外关少腹胀痛—中极曲骨

8.1.2.5 操作

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8.1.3 狐疝

8.1.3.1 治则

补气升陷,缓急止痛

8.1.3.2 处方

关元 三角灸 归来 大敦

8.1.3.3 方义

关元补元气,升阳举陷;三角灸为治疝之方,频灸助关元以举下陷之气;阳明合于宗筋归来为治疝要穴大敦亦为治疝常用穴,可疏肝止痛。

8.1.3.4 操作

毫针刺,补法并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8.2 耳针法

8.2.1.1 选穴

外生殖器 神门 肾上腺 小肠 肾 肝

8.2.1.2 方法

毫针刺,强刺激,每次取2~3穴,每次留针20~30min,隔日1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7.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8.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9.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0.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79.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5.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疝气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疝气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疝气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疝气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