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晕

中医常见病 眩晕 常见病耳针疗法 中医病证名 常见病穴位注射疗法 中医内科学 虚晕 常见病方药治疗 常见病艾灸疗法 中医学 常见病针灸治疗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ū yūn

2 概述

虚晕为病证名[1]。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包括气虚血虚阳虚肾虚等原因所致的眩晕[1]

气虚眩晕血虚眩晕阳虚眩晕肾虚眩晕条。

3 虚晕辨证治疗

3.1 气血亏虚型眩晕

3.1.1 气虚眩晕

症因脉治·内伤眩晕》:“气虚眩晕之症,气虚阳虚也。其人面色白,身无热,神识清爽,言语轻微,二便清利,时或虚阳上浮头面得火,眩晕不止。”《医略六书·眩晕》:“劳倦伤脾,清阳下陷眩晕倦怠,此劳役人多气虚眩晕。”治宜益气为主[2]肺气不足者,人参生脉散四君子汤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心气不足者,酸枣仁汤肾气不足者,都气丸;若真阳不足,虚阳上浮者,肾气丸鹿角胶[2]。亦有因肾不纳气引起[2]。《医林绳墨·眩运》:“有醉饱房劳损伤精血,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眩运也。”

3.1.2 血虚眩晕

血虚眩晕又称血虚眩运[3]。《症因脉治·内伤眩晕》:“血虚阴虚也,形体黑瘦,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头面火升,则眼花旋转。火气下降,则旋晕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此血虚眩晕之症也。”

血虚眩晕多因损伤心脾,肝火炽盛,阴血亏耗而致[3]。治宜滋阴补血为主[3]

血虚无火者,可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酸枣仁汤等方[3]

血虚有火者,可用天王补心丹知柏四物汤知柏天地煎、知柏肝肾丸等方[3]

失血过多所致者[3]。《丹溪心法·头眩》:“吐衄漏崩,肝象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运也。”治宜补肝养血,益气滋阴等法[3]

3.1.3 气血亏虚型眩晕症状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4]

3.1.4 证候分析

气虚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面色苍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4]

3.1.5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4]

可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为主方。本方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时兼有补血养肝养心安神之功。若食少便溏,脾胃较弱者,当归宜炒,木香宜煨,并酌加茯苓苡仁泽泻砂仁六曲等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力。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可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如血虚甚者,可加熟地、阿胶紫河车粉(另冲服)并重用参芪以补气生血。因失血引起者,分析出血病因而治之。[4]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宜补中益气,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减。[4]

3.1.6 气血亏虚型眩晕针灸治疗

3.1.6.1 方一

治则:调理脾胃,补益气

处方百会足三里脾俞胃俞

方义:气血不足,脑脉失养,补足三里脾俞胃俞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百会升提气血,充益髓海脑髓得养则眩晕自除。

随证配穴心悸失眠神门

操作: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可灸。

3.1.6.2 方二

[5]

治法益气升阳,滋阴补血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随证配穴气短自汗者,加膻中复溜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方义:百会诸阳之会,可升举阳气以帅血上荣。血海膈俞补血足三里三阴交以调脾胃,益生化之源气海补元气。

3.1.7 气血亏虚型眩晕耳针疗法

3.1.7.1 方一

[5]

选穴:肾上腺皮质下、脾、胃;

操作:常规消毒,每次选2~4穴,以毫针刺,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1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12。或0.5%~1%普鲁卡因等。

3.1.7.2 方二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随证配穴气血虚弱-脾、胃。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3.1.8 气血亏虚型眩晕穴位注射疗法

心脾两虚足三里血海脾俞,注入当归注射液,每次0.3~0.5ml,每日1次。令注药穴位产生较强的酸胀感。[5]

3.1.9 气血亏虚型眩晕艾灸疗法

[6]

选穴:百会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可用小艾炷,每穴10壮,灸至局部灼热红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发病时皆可施灸,需长期坚持。

3.2 阳虚眩晕

阳虚眩晕阳气不足,清阳不能升达头部所致[7]

医略六书·眩晕》:“元阳寒冷,真火不归,眩晕,躁扰,此虚羸人多阳虚眩晕。”

阳虚眩晕症见头晕头痛恶寒耳鸣耳聋;或眩晕欲倒,气短自汗,手足冷,脉沉细;或晨起头晕,片时自定[7]

阳虚眩晕治宜温阳补气[7]。用三五七散参附汤正元散黑锡丹等方[7]

3.3 肝肾阴虚

3.3.1 肝肾阴虚眩晕症状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3.3.2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髓海不足,则眩晕久发不已。肝阴不足,不能荣养于目,则视力减退。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故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阴虚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

3.3.3 肝肾阴虚眩晕针灸治疗

[7]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潜阳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神门照海

随证配穴五心烦热者,加内关三阴交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肝俞太冲滋阴潜阳肾俞太溪益肾滋阴,使髓海得充。神门宁心安神,以治少寐健忘心烦照海阴维,善治口干

3.3.4 肝肾阴虚眩晕穴位注射疗法

肝肾不足取肝俞肾俞悬钟,注入维生素B12,每穴0.3ml,每日1次。令注药穴位产生较强的酸胀感。[7]

3.4 肾虚眩晕

肾虚眩晕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充脑髓所致的眩晕[8]。《证治汇补·肾虚眩晕》:“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淫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医略六书·眩晕》:“肾水亏少,虚火炎上,眩晕耳鸣,此嗜欲人多肾虚眩晕。”又:“肾水不足,无以极养少火,而虚火炎上,不能纳气归元,故眩晕不已,谓之肾虚眩晕。”

治用鹿茸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方[8]

3.4.1 肾精不足眩晕症状

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8]

3.4.2 证候分析

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萎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所以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8]

3.4.3 肾精不足眩晕的方药治疗

治法: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偏阳虚者,治以补肾助阳。[8]

可用补肾滋阴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为主方。方中熟地、萸肉、菟丝子牛膝龟版胶补益肾阴鹿角胶可填精补髓。若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菊花地骨皮等以滋阴清热。补肾助阳宜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为主方。方中熟地、萸肉、杜仲为补肾主药附子肉桂鹿角胶能益火助阳。但附子肉桂辛温刚燥,不宜久服,常服宜改用巴戟肉、仙灵脾等温润之品,助阳而不伤阴。若眩晕较甚,阴虚阳浮,二方均可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潜浮阳,同时应注意突发中风之可能。[8]

3.4.4 肾精不足眩晕针灸治疗

治则 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处方 百会 悬钟 肾俞 太溪

方义 百会督脉,入络于脑以止眩晕悬钟髓会补益精髓肾俞太溪俞原相配,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随证配穴 遗精关元三阴交耳鸣翳风

操作 毫针刺,均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4.5 肾精不足眩晕耳针疗法

方一:

[8]

选穴:肾、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胃;

操作:常规消毒,每次选2~4穴,以毫针刺,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1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12。或0.5%~1%普鲁卡因等。

方二: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随证配穴肾精亏损-肾、脑。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3.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7.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207.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6-98.
  6. ^ [6]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7.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35.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虚晕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虚晕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虚晕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虚晕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