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Xuánzhōng GB39[中国针灸学词典]
xuánzhō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3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3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悬钟 | ||
---|---|---|---|
汉语拼音 | Xuanzhong | ||
罗马拼音 | Hsuanchung | ||
美国英译名 | Suspended Bell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B39 | |
日本 | 39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B39 | |
富耶氏 | |||
德国 | G39 | ||
英国 | G39 | ||
美国 | GB39 |
悬钟为经穴名(Xuánzhōng GB39)[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绝骨(《备急千金要方》),髓孔(《灸法图残卷》)。属足少阳胆经。悬钟是八会穴之髓会[2]。悬即悬挂,钟即钟铃,此穴当外踝上,正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部位,故名悬钟。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痔疾,颈项强痛,便秘,现代又用悬钟穴治疗落枕,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胸腹胀满,颈项强急,落枕,腰腿疼痛,下肢瘫痪,中风后遗症,脊髓炎,腰扭伤,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等。悬钟穴具有疏调肝胆气机、通经活络、祛风止痛、补髓壮骨之功效,是传统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于中风昏迷复苏后遗留半身不遂后遗症的治疗[3]。经常艾灸悬钟、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10 悬钟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卧位,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取穴。
悬钟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正坐或侧卧取之。
11 悬钟穴穴位解剖
悬钟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腱、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浅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参看光明穴)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悬钟穴的功效与作用
悬钟穴为八会穴之髓会,脑为髓海,且胆经循行于颞侧部,故主治偏头痛。
足少阳经循颈项,过胸胁,其经别上挟咽,故悬钟穴可治疗颈项、胸胁、咽喉病。
足少阳经行于下肢,悬钟穴位于外踝之上,取之既可治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之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又可疏通少阳经气、散寒祛湿而治疗脚气。
本穴具有疏调肝胆气机、通经活络、祛风止痛、补髓壮骨之功效,是传统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于中风昏迷复苏后遗留半身不遂后遗症的治疗。
13 悬钟穴主治病证
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痔疾,颈项强痛,便秘,现代又用悬钟穴治疗落枕,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胸腹胀满,颈项强急,落枕,腰腿疼痛,下肢瘫痪,中风后遗症,脊髓炎,腰扭伤,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等。
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
悬钟穴主治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半身不遂、痔疾。
悬钟穴主治偏头痛,咽喉肿痛;颈项强痛,下肢痿痹;痔疾,便秘,胸胁胀痛。
现代又多用悬钟穴治疗落枕、偏头痛、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悬钟穴主治胸腹胀满,颈项强急,落枕,偏头痛,半身不遂,腰腿疼痛,脚气;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足部放散。
直刺0.5~1寸。
直刺0.8~1.0寸。
一般直刺1.0~1.5寸。
注意:针刺时切记手法不能过强,以免刺中腓神经分支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
14.2 灸法
可灸。
15 悬钟穴的配伍
悬钟配肾俞、膝关、阳陵泉,有祛风湿,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腿痛。
悬钟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有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针灸甲乙经》: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悬钟主之。胫酸痛,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其血立已。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悬钟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风,灸百壮,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痛。主湿痹,流肿,髀筋急瘛,胫痛。主膝胫酸摇,酸痹不仁,筋缩,诸节酸折,风劳身重。主五淋。主腹满。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膝胻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落枕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双小腿下1/2,对双侧悬钟常规消毒,取1寸毫针捻转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复合泻法,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同时让患者前后左右活动颈部,尤其是活动受限侧,幅度由小到大,每隔5 min行针一次,留针30 min后出针,不按针孔。30例患者经1~3次治疗均痊愈。
18.2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在现代医学常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加配针刺方法:取足三里(双侧)、悬钟(双侧),常规消毒后,避开毛孔,将针轻轻接触在腧穴皮肤上,稍加压力后再以拇指左右慢速捻转进入,频率约为每分钟20转,捻转角度应小于15°。分层深入,得气后询问患者的感觉。针用补法,针感以上行为佳。留针20~30 min,每隔5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30 d。结果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8.3 治疗高血压
针刺前先静卧10 min,取双侧悬钟,针刺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期间每隔10 min运针1 min。每日1次,治疗5d后休息2d,10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前后均测血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降压药物。共治疗40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18.4 治疗胁痛
取悬钟(重者取双侧,一般取单侧),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刺入,施捻转提插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30 min,15 min行针一次。共治疗32例,显效24例,缓解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
18.5 治疗踝关节扭伤
针刺患侧悬钟,直刺1.5~2寸,病程1h的采用强刺激大幅度运针,同时嘱患者活动踝关节5 min。时间大于1 h者针刺捻转得气后局部行TDP照射,每日1次,每次25 min,共治疗5次。共治疗85例,痊愈70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8%。
18.6 治疗偏头痛
主穴取患侧悬钟,配穴取阿是穴(即患侧头部触之疼痛明显处)。嘱患者侧卧于床上,腧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按压悬钟下方,右手进针,用提插泻法,使气行向头颞痛处,循经感传越强越好。针感强者只取主穴,不取配穴;针感弱者,可在患侧头部针刺1~2个阿是穴(即触痛明显处),用捻转泻法。每次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20例,全部有效,其中临床痊愈102例,占85%;好转18例,占15%。
针刺悬钟穴,治疗偏头痛患者38例,效果良好。对久病者疗效尤佳。
18.7 治疗肩周炎
患者坐位,取患者同侧悬钟,常规消毒后,用5寸毫针对准悬钟透刺至三阴交,以不透出皮外为度。用强刺激提插捻转,同时嘱患者做上举、外旋、后伸等动作,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一次,使患者有酸麻胀感。每日针1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60例,经过1~2疗程,痊愈4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
18.8 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影响
治疗组小鼠用米粒大艾炷,底座直径2 mm,约重12 mg,每次每穴3炷,选取小鼠“足三里”、“悬钟”。治疗前将腧穴局部(直径为0.5 cm的圆形)剪毛,并在腧穴处涂凡士林软膏固定艾炷,艾炷做得紧而结实,当小鼠挣扎时(以局部红晕或潮红为度)更换艾炷,每壮时间为18~20 s。隔日治疗1次,共15次。结果艾炷灸“足三里”、“悬钟”,可以改善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与其可降低异常增高脑组织中NO含量、NOS活力有关,具有延缓衰老作用。
18.9 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
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造模结束后每日针刺“百会”、“风府”、“肾俞”、“悬钟”。连接电针治疗仪,施以连续波,频率15 Hz,连续治疗15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间隔5 d。治疗后测试行为学及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总抗氧化力(T-AOC)的含量。结果:电针组能延长跳台实验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P<0.05),降低血清MDA及提高T-AOC含量(P<0.05)。结论:电针“百会”、“风府”、“肾俞”、“悬钟”,可以延长跳台实验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降低血清MDA含量,提高T-AOC含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实现的。
18.10 对痴呆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采用D-半乳糖加速衰老合并Meynert(迈内特)基底核毁损大鼠为模型,用“补肾益髓”针刺法,即选取“百会”、“风府”、“肾俞”、“悬钟”、“涌泉”,连续治疗20 d,并采取荧光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行为学测试表明,该疗法能够改善痴呆大鼠低下的学习、记忆等能力。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与造模组相比能够显著提高中枢神经系统5-HT、NA、多巴胺(DA)的含量。结论:“补肾益髓”针刺法能够提高痴呆模型大鼠低下的中枢神经递质含量。
18.11 对感冒易感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对60例感冒易感患者采用化脓灸双侧足三里、悬钟,治疗前后检测T细胞亚群,并以20例正常人作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感冒易感患者CD3+、 CD4+、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经化脓灸治疗后CD3+、 CD4+、CD4+/CD8+比值均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化脓灸能提高感冒易感患者T辅助细胞数目,纠正异常CD4+/CD8+比值,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18.12 对炎症痛大鼠下丘脑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将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作为炎症痛模型,分别以3h、6h、12h、24h作为电针治疗间隔时间,选用“昆仑”和“悬钟”,电针频率15~100 Hz,疏密波,电压2~4 V,留针20 min,连续治疗6d后观测大鼠疼痛级别、痛阈、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的疼痛级别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4 h电针组的痛阈高于模型组(P<0.01),各电针组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的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在不同间隔时间电针治疗中,以间隔24 h治疗更能明显降低炎症痛大鼠的疼痛级别并提高其痛阈,促进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P<0.05或0.01)。结论:电针对炎症痛大鼠模型具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间隔24 h重复治疗可显著提高其镇痛效果。
18.13 治疗颈部软组织扭伤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施以更刺激,效果良好。
18.14 影响红、白细胞变化
有报道论为该穴与红细胞生成有关。也是嗜酸粒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粒细胞有特异性。
18.15 影响肌电变化
19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9.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8-330.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8.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8-330.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5.
- ^ [9]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