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水

中医病证名 中医内科学 常见病方药治疗 脏腑 针灸学 中医学 常见病针灸治疗 中医诊断学 推拿穴位名 中医常见病 经外奇穴 水肿 中医基础理论 十水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èn shuǐ

2 英文参考

edema due to dysfunction of kidne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dney edem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肾水:1.经外奇穴名;2.肾阴;3.病证名;4.推拿穴位名;5.代指肾脏

4 经外奇穴名·肾水

肾水经外奇穴[1]。出《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

4.1 标准定位

位于男性下腹部,阴茎根中点直上2寸,再旁开2寸处[1]。左右计2穴[1]

4.2 治病

主治小儿腹股沟疝[1]

4.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1]

5 肾阴·肾水

肾水肾阴[2][2]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2][3]。与肾阳相对而言[3][3]。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之精),与肾阳依附为用,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3][3]肾阴不足,肾阳就会亢奋,甚则相火妄动相火妄动反过来也会灼耗肾阴[3][3]

6 病证名·肾水

肾水(edema due to dysfunction of kidney[4]、kidney edema[5])为病证名[5]五脏水肿病之一[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列十水之一[6]。指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腹部胀大,脐肿腰痛,尿少,阴部潮湿,下肢冷,面反瘦等为常见症的水肿病[6]。《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列为十水之一。

6.1 肾水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肾水是指肾不能化气行水所致的水肿病[6]

中医药学名词》(2010):肾水是指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腹部胀大,脐肿腰痛,尿少,阴部潮湿,下肢冷,面反瘦等为常见症的水肿病[6]

6.2 肾水症状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6.3 肾水病因

肾水多因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所致[6]

6.4 肾水的治疗

6.4.1 阴水·肾气衰微的症状

身高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腹大胸满,卧则喘促,腰部冷痛酸重,纳少、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萎黄灰滞或㿠白,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7][8]

6.4.2 证候分析

脾虚水肿,久延不愈,伤及肾阳。腰膝以下,肾气主之,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故见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促。腰为肾之府肾虚水气内盛,故腰痛酸重。肾与膀胱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故尿量减少,或因下元不固而多尿,故有浮肿与多尿并见。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阳气不能温煦上荣,则纳少、畏寒肢冷、面色萎黄灰滞或㿠白。舌质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8][8]

6.4.3 阴水·肾气衰微的方药治疗

[8]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可用真武汤、《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等方[9]

济生肾气丸[备注]《严氏济生方》肾气丸(《严氏济生方》):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炮附子桂枝牛膝车前子真武汤[备注]真武汤(《伤寒论》):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肾为水火之脏,缘阴阳互根之理,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用肉桂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则能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调和营阴;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若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乃水邪上逆,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温阳化瘀。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萸肉牡蛎或吞服黑锡丹[备注]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补骨脂,以防喘脱之变。

肾气衰微常与脾阳不振同时出现,证见脾肾两亏,水寒内盛。因此健脾温肾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侧重。

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当以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又可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方用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泽泻茯苓冬葵子等。

尚有肾阴久亏,水不涵木,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的复杂病情,证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皮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此乃肝肾阴虚于下,肝阳上扰所致。治当育阴潜阳,亦可用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桑寄生等。

肾气虚极,中阳衰败,浊阴不降而见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病情严重,宜附子合制大黄黄连半夏解毒降浊。

此外,对于水肿病的治疗,常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如《医门法律·胀病诸方中指出用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等药。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6.4.4 阴水·肾气衰微的针灸治疗

[9]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选穴:以任脉穴背俞穴为主。取肾俞关元三焦俞水分脾俞足三里

随证配穴便溏者,加天枢上巨虚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可灸。

方义:肾俞温补肾阳,重灸关元阳化气三焦俞以调三焦气化功能水分分利水邪。脾俞足三里健脾以运化水湿。

6.5 关于十水

十水为古代对水肿病分类[9]。历代说法不一:

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十水。”

6.6 关于水肿

水肿(edema[9][9])为病名[10][11]。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11]。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11]。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11]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11]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11][11][11]

水肿的治疗方法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11]。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11]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11][11]

详见水肿条。

7 推拿穴位名·肾水

肾水推拿穴位[11]。见陈氏《小儿按摩经》,即肾经[11]肾经又名肾、肾水[12]

肾经位于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12]。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现一般以此为准[12]

肾经位于腕部尺侧[12]。见《幼科推拿秘书》。

肾经之男位于小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位于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12]。见《小儿按摩经》。

肾经后溪[12]。常用推法,能清脏腑之热,治小便赤涩大便秘结[12]

8 代指肾脏·肾水

肾水代指肾脏。《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9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27.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7.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8-100.
  8. ^ [8]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7-232.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9.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
  12.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2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肾水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肾水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肾水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肾水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