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èr jiāo

2 概述

二交阴交阳交两穴的合称[1][2]。出《标幽赋》。 《针经指南·标幽赋》:“二陵二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杨继洲注:“二陵者,阴陵泉阳陵泉也;二蹻者,阴跻、阳蹻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也。”

3 阴交

穴位阴交
汉语拼音Yinjiao
罗马拼音Yinchiao
美国英译名Cross of Yin
各国代号中国CV7
日本7
法国莫兰特氏VC7
富耶氏VC7
德国KG7
英国Cv7
美国Co7

阴交经穴名(Yīnjiāo CV7)[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少关横户[3]。属任脉[3]阴交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交会穴[3]。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3]

3.1 标准定位

阴交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4]

仰卧位阴交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阴交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处。仰卧取穴[4]

阴交穴位腹正中线,脐下1寸[4]

阴交穴的位置

阴交穴的位置

阴交穴的位置

阴交穴的位置

3.2 取法

在脐下1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阴交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处。仰卧取穴[4]

3.3 穴位解剖

阴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4]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4]

3.4 特异性

三阴冲脉之会

3.5 功效与作用

调经固带、利水消肿

阴交穴有调经血、温下作用[4]

3.6 治病

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4]

现代又多用阴交穴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疝气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4]

阴交穴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疝气水肿;以及肠梗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4]

腹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泄泻奔豚,绕脐冷痛疝气阴汗湿痒血崩恶露不止鼻出血肠炎睾丸神经痛,子宫内膜炎。

3.7 刺灸法

3.7.1 刺法

直刺0.5~1寸。

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4]

直刺1~1.5寸[4]

3.7.2 灸法

可灸,孕妇慎用[4]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4]

3.8 配伍

阴交穴配曲泉照海疝气小腹痛[4]

阴交穴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4]

阴交穴配蠡沟阴痒[4]

阴交涌泉,有行水通淋作用,主治小肠气撮痛连脐,小便淋沥不尽。

阴交石门,有通经活血的作用,主治崩中漏下小腹硬痛。

阴交行间,有养阴清热行气化湿作用,主治痞气肠鸣腹痛

3.9 文献摘要

难经》: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其治在齐(脐)下一寸。

外台秘要》: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

普济》:灸不及针……针入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

4 阳交

穴位阳交
汉语拼音Yangjiao
罗马拼音YangChiao
美国英译名Yang Crossroad
各国代号中国GB35
日本35
法国莫兰特氏VB35
富耶氏
德国G35
英国G35
美国GB35

阳交经穴名(Yángjiāo GB35)[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别阳足髎[6]。属足少阳胆经[6]阳交阳维脉郄穴[6][6]。阳为阴之对,外为阳,交即交会,此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阳交[6]

4.1 定位取穴

阳交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6]

阳交穴位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正坐取穴[6]

阳交穴位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外丘穴后方1寸取穴[6]

阳交穴的位置

阳交穴的位置

阳交穴的位置

阳交穴的位置

4.2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阳交穴位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正坐取穴[6]

4.3 穴位解剖

阳交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筋膜、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支配。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参看阳陵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后肌间隔→踇长屈肌[6]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动、静脉分支[6]

4.4 特异性

阳维脉郄穴

4.5 功效与作用

疏肝理气安神定志

阳交穴有温胆宁神、通经活血的作用[6]

4.6 治病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浅神经疼痛麻痹坐骨神经痛癫痫精神病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6]

现代又多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6]

阳交穴主治胸胁胀满,膝踝肿痛,脚气惊厥,下肢痿痹,以及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6]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6]

直刺1~1.5寸[6]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或向足部放射。

4.7.2 灸法

可灸[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温针灸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4.8 配伍

阳交足三里阴陵泉悬钟,有祛风温,利关节作用,主治膝胫痛。

阳交太冲,有疏肝理气作用,主治胸胁痛

阳交四神聪大陵内关,有宁神定志作用,主治癫狂

4.9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主胸满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厥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痹,膝不收。

针灸大成》: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寒痹,膝不收。

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0.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5.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7.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