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气

中医内科学 常见病方药治疗 五积 中医学 中医古病名 积聚 积证 中医常见病 中医病名 中医病证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ǐ qì

2 英文参考

spleen amassmen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痞气:1.脾积;2.气痞

4 脾积·痞气

痞气(spleen amassment[1])为古病名[2]。见《难经·五十四难》。又名脾积(《难经·五十四难》)。即脾之积证[2][2]。是指以胃脘部有块如覆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等为常见症[2]

难经·五十四难》:“脾之积,名曰痞气。”

4.1 症状

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膜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其色黄。”

《严氏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4.2 治疗

治疗痞气脾积)可用大七气汤红丸子痞气丸等方(见《证治准绳·杂病》)[2]

4.3 关于积聚

积聚(abdominal mass[3]、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3])为病名[4]。是指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4]。见《黄帝内经灵枢·五变》。

积聚为积病与聚病的合称[4]。腹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伴胀痛刺痛为特征者称为积[4]。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者称为聚[4]。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5]

积为脏病,脏有五,聚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积六聚之名[5]

积和聚在病情和病机上虽有不同,但二者病因相同,病机相关,故并而讨论[5]

积聚癥瘕痃癖等证相类似[5]

医学入门》等书有以积聚为男子病癥瘕为女子病[5]。又有从部位区分者[5]

在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腹盆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6]

积聚现常分为聚证肝气郁结证食滞痰阻证)、积证气滞血阻积证气结血瘀积证瘀血内结积证正虚瘀结积证)进行辨治,详见积聚条。

5 气痞·痞气

痞气为病证名[6]。指气痞[6]

5.1 症状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明·吴桔南《伤寒补天石》续集卷下:“太阳无汗,当服麻黄汤。由误下之,邪乘虚结于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气。”

5.2 治疗

治疗痞气气痞)宜用半夏泻心汤枳实理中汤等方[6]

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1.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1.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191.
  6. ^ [6]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9-8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痞气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痞气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痞气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痞气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你知道吗?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