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Conception Channe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nception Vesse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nception channe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conception vesse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任脉(conception channel[1][2]、conception vessel[2][2])为奇经八脉之一[3][4]。代号RN[4][4]。任脉起于胞中,主胞宫和妊娠,并主一身之阴经,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阴毛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4][4][4]。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在腹中线,总统诸阴,谓之曰任,任者衽也,其循腹里上行,犹衽在之于腹前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与本经脉气相通[4]。
任脉本经共有24穴。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止于承浆。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4]。
4 任脉循行路径
4.1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
语译:
4.2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语译:
联络阴部,向上通过阴毛处,进入脐中,上沿腹里,进入缺盆上间……。
4.3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语译:
4.4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任脉者,起于 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语译:
任脉起始于中极下的会阴部,向上到阴毛处,沿腹里,上出关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向上到下颌、口旁,沿面部进入目下。
4.5 《难经·二十八难》
语译:
任脉,起始于中极穴之下,向上经过阴毛处,沿着腹里上出关元穴,到达咽喉部。
4.6 《奇经八脉考》
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龈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凡二十七穴。
据以上记载,任脉的路线行于身前正中,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前行循腹里,经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下。其络脉,于鸠尾下,散布于腹部。
从其循行分布部位论其功能,任脉主要是“任维诸脉”(杨上善注),特别是承任诸阴经,故称为“阴脉之海”。诸阴经通过阴维会合于任脉,它受阴经交会,也受足阳明、手太阳交会。下部会阴为督脉、冲脉之会,头部又于目下交会于足阳明,都可见其任受诸阴和交通阴阳的作用。任脉的另一功能是作为“生养之本”而“主胞胎”(王冰注),即有关妊养、生殖。杨玄操注:“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生养之本,意指生育、生殖之本和生长之本。《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十四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四十九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杨上善解释“天癸”为“精气”,即以肾精与任脉相联系,故称为“生养之本”,在成年女子则“主胞胎”。
4.7 《中医大辞典》
任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位,沿着腹里,经过关元,沿腹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眼目[4]。
4.8 《中国针灸学词典》
任脉自小腹内胞中开始,出于会阴部的会阴穴,沿胸腹正中线直上至咽喉,再向上到下颌正中的承浆,环绕口唇,到两目下[4]。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与本经脉气相通[4]。
4.9 《中医药学名词(2004)》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阴毛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4]。
5 任脉腧穴
5.1 本经腧穴
任脉本经共有24穴[4]。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止于承浆[4]。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4]。
会阴(冲、督脉会),曲骨(足厥阴会),中极(足三阴会),关元(足三阴会),石门(丹田),气海,阴交(冲脉会),神阙,水分,下脘(足太阴会),建里,中脘(足阳明、手太阳会),上脘(足阳明、手太阳会),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阴维会),廉泉(阴维会),承浆(会足阳明)。此外,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通于任脉。
任脉二十四穴,会阴(功穴)潜伏两阴间,曲骨(耻骨)之前中极(膀胱功穴)在,关元(小肠功穴)、石门(三焦功穴)、气海边,阴交、神阙(脐中、功穴)、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腑会穴、胃功穴)前,上脘、巨阙(功穴)连鸠尾,中庭、膻中(气会穴、心包功穴)、玉堂连,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5.2 特定穴
5.2.1 原穴
5.2.2 络穴
5.2.3 募穴
5.2.4 八会穴
5.2.5 交会穴
6 任脉络脉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搔痒,取之所别也。
【语译】
任脉别络,名尾翳(鸠尾),从鸠尾向下,散布于腹部,实证,见腹皮痛;虚证,见瘙痒。取用其络穴。
(1)本络路径:由会阴起,上至毛际曲骨端,内行腹内入胞中,是为经络之海。至关元穴与冲脉会,浮外循腹部上行,经咽喉十二重楼,别络口唇承浆穴止。
(2)别络路径:由会阴穴起,借经足阳明胃经上行至胃,反胃行至胃口,不通时有打呃现象,通则再上行至舌根、喉头,经喉头两侧上行入颐际。不交督脉而再循足阳明胃经,上循面脸入眼之睛明穴。
7 任脉经脉病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难经·二十九难》: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据以上记载,任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下腹部、男女生殖器官及咽喉部的见症。“内结”或说“其内苦结”即指腹内结滞不通畅,凡疝气、阴部肿痛、痞块、积聚、小便不利或遗尿、痔疾等均属此类。实证见腹痛,虚证见皮肤瘙痒,气逆则见咽干不利,这均与经络循行相联系。后人所载,其主治症还有便泄、痢疾、咳嗽、咽肿、膈寒、脘痛及产后诸疾。
《中医大辞典》:任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腹中结块等[4]。
《中国针灸学词典》:任脉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5]。如:小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不育、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阴中痛、癞瘕积聚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