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关

经穴别名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ǎo guān

2 英文参考

Yīnjiāo CV7[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少关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阴交[1]。“少”,《针灸学》(南京)作“小”[1]

穴位阴交
汉语拼音Yinjiao
罗马拼音Yinchiao
美国英译名Cross of Yin
各国代号中国CV7
日本7
法国莫兰特氏VC7
富耶氏VC7
德国KG7
英国Cv7
美国Co7

阴交经穴名(Yīnjiāo CV7,RN7)[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少关(《针灸甲乙经》),小关《针灸学》(南京)),横户(《针灸甲乙经》)。属任脉[3][3]阴交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交会穴[3][3]。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3]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小儿囟陷,腰膝拘挛腹痛水肿月经不调肠鸣血崩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奔豚鼻衄产后血晕,下引阴中,不得小便阴汗湿痒,现代又用阴交穴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脐周疼痛痛经肠梗阻肠炎睾丸神经痛等。

4 阴交穴的别名

少关(《针灸甲乙经》)

小关《针灸学》(南京))

横户(《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阴交,一名少关,一名横户,在脐下一寸,任脉气冲之会。

6 穴名

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3]

阴,指阴阳阴经。交,指交会与交接。道家丹田命门之处不一:《黄庭中景经》谓“脐下一寸名丹田”,李注:“下丹田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交阴,一名命门三焦右府之命也。”阴交似为从交阴转变而来。此穴为冲任肾三经之交会也。冲脉足少阴上行,至本穴相平处,由任脉交叉互过,仍循肾脉上行,以至膈下,其上行冲贯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女子至乳而乳房发,男子至口而髭癓须生。因冲任肾三脉俱属阴经,腹亦属阴,至此阴阳之气已相交接矣,故名阴交。又交者,聚也。三脉聚而交会也。其所治症,统此三脉之在腹部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过深。[4]

8 所属部位

下腹[6]

9 少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阴交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7]

阴交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处[7]。仰卧取穴[7]

阴交穴位腹正中线,脐下1寸[7]

阴交穴在任脉的位置

阴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阴交穴的位置

阴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阴交穴的位置

阴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阴交穴的位置

阴交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10 少关穴的取法

在脐下1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阴交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处[7]。仰卧取穴[7]

仰卧位,于脐中石门穴的连线之中点处取穴;或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上1/5与下4/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8]

11 少关穴位解剖

阴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8]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9]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9]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9]

12 少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阴交穴具有调经固带、利水消肿的功效。

阴交穴有调经血、温下作用[9]

阴交穴有调经固带、利水消肿之功[9]。其所治症,统此三脉之在腹部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过深[9]

13 少关穴主治病

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小儿囟陷,腰膝拘挛腹痛水肿月经不调肠鸣血崩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奔豚鼻衄产后血晕,下引阴中,不得小便阴汗湿痒,现代又用阴交穴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脐周疼痛痛经肠梗阻肠炎睾丸神经痛等。

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9]

阴交穴主治腹痛疝气水肿月经不调带下[10]

阴交穴主治肠鸣腹痛泄泻月经不调带下血崩阴痒不孕恶露不尽小便不利水肿少腹胀满,奔豚鼻衄,腰膝拘挛疝气[10]

现代又多用阴交穴治疗菌痢、功能性子宫出血疝气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精神病[10]

阴交穴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疝气水肿;以及肠梗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10]

腹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泄泻奔豚,绕脐冷痛疝气阴汗湿痒血崩恶露不止鼻出血肠炎睾丸神经痛,子宫内膜炎。

14 刺灸法

阴交宜灸不宜针[10]

14.1 刺法

直刺0.5~1寸[10][10][10],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脐部[10]

向下斜刺1~1.5寸,针感可放射到外生殖器[10]

直刺1~1.5寸[10]

直刺1~2寸[10]

注意:孕妇慎用[10][10]

14.2 灸法

可灸[10][10][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0]

强身保健可用温和灸皮肤温热舒适[10]

16 文献摘要

难经·三十一难》: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

针灸甲乙经》:奔豚腹膜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阴交主之。水胀水气行皮中,阴交主之。阴疝引睾,阴交主之。舌纵涎下,烦闷,阴谷主之。女子手脚拘挛腹满,疝,月水不通乳余疾绝子阴痒阴交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脐下疗痛,寒疝少腹痛,腰膝拘挛腹满,女子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针入八分,得气即泻,可灸一百壮止。

针灸大成》:主气痛如刀绞,腹膜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脐下热,鬼击鼻出血,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绝子阴痒奔豚上腹,小儿陷囟。

席弘赋》: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再迟。

外台秘要》: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

普济》:灸不及针……针入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1.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0.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5.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7.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4.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1.
  10. ^ [10]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1-13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