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背部腧穴 穴位特效按摩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经穴 人体部位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o huāng

2 英文参考

BL43[中国针灸学词典]

gao hua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r cardiodiaphragmatic par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āohuā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人体部位名·膏肓

膏肓人体部位名[1]。出《左传·成公十年》。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2]。后世称病位深隐难治,病情危重的患者为“病入膏盲”[2][3]。一说膏肓膈中之病(见《肘后备急方》)

4 经穴名·膏肓俞的简称

膏肓经穴膏肓俞之简称[3]。见《医学入门》。

穴位膏肓
汉语拼音Gaohuang
罗马拼音Kaohuang
美国英译名Vital Organs
各国代号中国BL43
日本43
法国莫兰特氏V38
富耶氏V39
德国B38
英国B38
美国BI43

膏肓俞经穴[3](Gāohuāngshù BL43) 。出《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入门》作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3]。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3]膏肓俞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结核遗精肩胛背痛肺痨咳血失眠多梦项强肩背痛虚劳羸瘦,现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支气管炎,哮喘阳痿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乳腺炎,贫血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

4.1 膏肓的别名

膏肓俞(《医学入门》)。

4.2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治。

4.3 穴名

膏即膏脂,肓指肓膜,在此指心下膈上的膏脂肓膜,因近于心包故被看作心包的组成部分,此穴与厥阴俞并列,故名膏肓俞[3]

膏,心下之部,生于脾;肓,心下膈上部,生于肾。膏盲指心下膈上之脂膜,内与心膈间脂膜相应,邪正之气可由此出入转输。肉之肥者为膏,心下亦为膏,膜脂为肓,膈上亦为肓。病入膏盲,指其为邪气深藏之所。此穴无所不主,又指为助长正气之门。与肓俞胞肓肓门,以及膈俞膈关诸穴,可以互参。膏盲喻指病位深隐,本穴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之功。穴在第4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厥阴俞平,穴近心膈,故名膏肓俞[4]

4.4 所属部位

背部[5]

4.5 膏肓的定位

标准定位:膏肓俞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5]

膏肓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5]

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6]

膏肓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膏肓俞的位置

膏肓俞的位置

膏肓俞在背部的位置

膏肓俞的位置

膏肓俞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膏肓俞的位置

膏肓俞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6 膏肓的取法

膏肓俞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6]

俯卧位,两手抱肘,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第4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7]

快速取穴: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4个椎体,其下缘旁开4横指处即是膏肓[8]

4.7 膏肓穴位解剖

膏肓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间隙。有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分布着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神经皮肤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分布。(参看心俞等穴)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4、第5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的分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膈神经肩胛神经和第4、第5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肩胛神经动脉经过[9]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神经;并有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9]

4.8 膏肓穴的功效与作用

膏肓俞有补肺健脾、宁心培肾、治痨益损的作用[9]

膏肓俞具有补虚益损,调理肺气的功效。

膏肓俞位于魄户神堂之间,魄户肺俞之旁,下为膏肓神堂心俞之旁,故也可说膏肓位于心肺之间,膏生于脾,肓生于肾,故膏肓与肺、心、脾、肾关系密切。肾益先天,脾补后天,肺主气心主血心藏神,故可治疗肺脏病、虚劳羸瘦、神志病等。[9]

膏肓俞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间,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也,治症颇多,以虚损梦遗上气咳逆、痰火、健忘为主[9]

4.9 膏肓穴主治病

膏肓俞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结核遗精肩胛背痛肺痨咳血失眠多梦项强肩背痛虚劳羸瘦,现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支气管炎,哮喘阳痿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乳腺炎,贫血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

膏肓俞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9]

膏肓穴主治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肺结核健忘遗精肩胛背痛[9]

膏肓穴主治肺痨咳嗽气喘盗汗咳血失眠健忘多梦项强肩背痛虚劳羸瘦[9]

膏肓俞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咳血盗汗遗精健忘四肢倦怠,痈疽发背[9]

现代又多用膏肓俞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膜炎、神经衰弱及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等[9]。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9]

1. 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阳痿遗精

3. 其它: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贫血

4. 本穴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斜刺0.3~0.5寸[9]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9]

斜刺0.5~0.8寸[9][9],局部有酸胀感[9],有时可扩散肩胛骨[9]

注意膏肓俞体内对应肺脏,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气胸[9]

4.10.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7~15壮;或艾条灸20~30分钟[9]

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咳嗽气喘等肺疾,可艾灸膏肓穴,每次灸10~15分钟[9]

4.11 膏肓穴的配伍

膏肓俞足三里膈俞,有健脾生血补虚的作用,主治骨蒸劳热,盗汗

膏肓俞天突大椎,有理肺降气平喘作用,主治咳嗽支气管哮喘

膏肓肺俞百劳足三里太渊,治肺痨[9]

膏肓心俞内关神门,治失眠健忘[9]

膏肓大椎气海关元足三里,治体虚形瘦[9]

4.12 特效按摩

肩痛时,可用刮痧板从上向下刮拭膏肓[9]

4.13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或失志误。

循经考穴编》:五劳七伤,诸虚百损,传尸劳瘵,骨蒸盗汗吐血咳血,举重失力,四肢倦怠目眩头晕脾胃虚弱噎膈反胃,痈疽发背

针灸大成》:主羸瘦,虚损传尸骨蒸,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发狂健忘

针灸聚英》:传尸骨蒸

4.14 膏肓穴研究进展

4.14.1 细胞的影响

针刺膏肓膈俞,可加速红细胞血红蛋白数量恢复正常[9]

针刺实验性失血贫血家兔的“膏盲”部位,可使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数上升,提前纠正贫血状态[9]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膏肓穴可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数,有报道针刺该穴治疗恶性贫血,5日后红细胞数由100×104/ml上升至337×104/ml[9]。动物实验提示,对实验性贫血动物针刺膏肓膈俞,可加速红细胞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9]

4.14.2 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膏肓可提高人体细胞免疫功能[9]

4.14.3 支气管的影响

针刺膏肓可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9]

针刺膏肓穴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9]

5 十二经原穴之二·膏肓

膏肓为十二经原穴之二[9]。《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脖胦气海穴)。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8.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1.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0.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2.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0-251.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3.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