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口痢

中医内科学 痢疾 中医学 中医病证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ìn kǒu lì

2 英文参考

anorectic dysenter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噤口痢(anorectic dysentery[1])为病证名[2]。是指以下痢不能进食,或下痢呕恶不能食等为常见症的痢疾[2]。见《丹溪心法》卷三。又名禁口痢[2]。多由湿热痢疫毒痢演变而来,下痢赤白而呕恶不能食,症情较重[3]。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等病程中[3]。本病可见于中毒性菌痢,部分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患[3]

4 噤口痢症状

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即吐出,或呕不能食[3]。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等病程中[3]。症见不思饮食,呕恶不纳,下痢频繁,肌肉瘦削,胸脘痞闷等[3]

5 噤口痢病因病机

多因湿浊热毒结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劫,升降失常所致[3]。亦有见于久痢,脾肾虚寒,中气败坏者[3]

6 噤口痢的治疗

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辟秽、降逆和补益脏气等法[3]

6.1 实证

噤口痢有虚有实。实证多由湿热疫毒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所致,证见下痢、胸闷呕逆不食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6.1.1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中焦秽浊阻于肠腑,脉络受损,脾胃失其升降功能,以致呕恶不能食

6.1.2 噤口痢实证的方药治疗

疫毒而致者,宜清热解毒,用黄连温胆汤久痢胃损伤者,宜补脾健胃,用参苓白术散加菖蒲、粳米[3]

丹溪心法》创用人参石莲黄连一法,徐徐呷下[3]。《医学心悟》用开噤散[3]。亦有用荷叶陈仓米二味同炒煎服[3]。《时病论》卷三:“大抵初痢噤口,为热瘀在胃口,故宜苦燥。若久痢口噤不食,此胃气告匮……惟大剂参、术,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之属,大补胃气,兼行津液,乃可耳。”

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备注]开噤散(《医学心悟》):人参黄连石菖蒲丹参石莲子茯苓陈皮冬瓜子、陈米、荷叶蒂加减。方中黄连石菖蒲茯苓石莲子陈皮半夏陈仓米荷叶蒂等具有升清降浊、清热化湿、降逆和中之功,宜煎成少量药汁,多次徐徐咽下。倘汤剂不受,可先用玉枢丹[备注]玉枢丹(《是斋百一选方》):山慈姑续随子大戟麝香、腰黄、朱砂五倍子磨冲少量与服,再予前方。若呕吐频繁,舌红绛而干,脉细数,乃胃之气阴耗伤较甚所致。宜重用人参,并加麦冬石斛沙参以扶养气阴。并可用人参姜汁黄连同煎,频频呷之,再吐再呷,以开噤为止,或外用田螺捣烂,入麝香少许,纳入脐中,以引热下行。

6.2 虚证

虚证多由脾胃素虚或久痢以致胃虚气逆,证见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舌淡,脉弱。

6.2.1 噤口痢虚证的方药治疗

治宜健脾和胃为主,方用六君子汤[备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石菖蒲姜汁醒脾开胃。如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为病势危重,急用独参汤[备注]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参附汤[备注]参附汤(《妇人良方》):人参、熟附子、姜、枣,以益气回阳救逆[4]

6.3 噤口痢针灸治疗

6.3.1 方一

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4]噤口痢中脘内关[4]。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中膂俞长强发热曲池脱肛百会长强[4]。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中膂俞长强发热曲池脱肛百会长强[4]

6.3.2 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噤口痢内关中脘久痢脱肛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7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4][5])为病名[6]。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6]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6]。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7]。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7]实证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7]虚证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7]。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7]。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后重自除”之说[7]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病原体[7]。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7]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7]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7]

详见痢疾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2.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3.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6-161.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3.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7-6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噤口痢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噤口痢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噤口痢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