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痢

中医内科学 痢疾 中医学 中医病证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án shī lì

2 英文参考

cold-damp dysenter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寒湿痢(cold-damp dysentery[1])为病证名[2]。是指感受寒湿,以腹痛拘急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口淡乏味,中脘痞闷不渴,头重身困,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痢疾[2]

4 寒湿痢病因病机

痢疾之由感受寒湿而致者[2]。因脾胃素虚,脏腑气弱,贪凉受寒,外邪暑湿乘虚而入,以致寒湿不化而成。

5 寒湿痢症状

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身重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3]

寒湿痢者,下痢黏滞白冻、喜暖畏寒口淡不渴[4]。下痢赤白,白多赤少,粘冻,腹痛里急后重胃脘痞闷,神疲纳差,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症因脉治》卷四:“寒湿痢之症,初起恶寒发热身痛头疼呕吐不食,不作渴,痢下脓血,或下黑水,腹反不痛。”

6 证候分析

寒湿者皆为阴邪阴邪留着肠中,则气机阻滞,传导失常,故见下痢腹痛里急后重寒湿伤于气分,故下痢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寒湿中阻,运化失常,故饮食乏味,胃脘饱闷。脾主肌肉而健运四旁,寒湿困脾,则健运失司,故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皆为寒湿内盛之征。本证以赤少白多或纯为白冻,脘闷,头身重困为辨证特点。[4]

7 寒湿痢的治疗

7.1 治法

温化寒湿[4]

7.2 寒湿痢的方药治疗

治疗如身痛发热,脉浮紧者,宜用败毒散辛温散表;呕吐饱闷,脉长者,干葛平胃散和胃宽胸小水不利者,散表利湿五苓散[4]

时病论》卷三:“夫寒湿之为痢也,腹绵痛而后坠,胸痞闷而不渴;不思谷食,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色白,或如豆汁,脉缓近迟之象,宜用温化湿邪法加木香治之。”

胃苓汤[备注]胃苓汤(《丹溪心法》):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加味。方中苍术白术厚朴燥湿运脾桂枝茯苓、温化寒湿陈皮理气散满。因痢疾最忌利小便,故泽泻猪苓可以减去。并可加芍药当归以活血和营,槟榔木香炮姜以散寒调气[4]

7.3 寒湿痢针灸治疗

7.3.1 方一

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4]寒湿痢中脘气海[4]。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中膂俞长强发热曲池脱肛百会长强[4]

7.3.2 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寒湿痢中脘气海久痢脱肛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7.3.3 方三

[5]

治法:温化寒湿,疏调肠胃。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任脉穴为主。取合谷天枢上巨虚中脘气海阴陵泉穴。

随证配穴:伴恶心者,加内关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合谷天枢上巨虚为治痢的基本方,可化湿行滞,调理肠胃而止下痢。中脘和胃气,降湿浊气海调气益气,以行滞。阴陵泉健脾化湿。诸穴针后加灸,则增加温经散寒作用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9.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6-161.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3.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7-6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寒湿痢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寒湿痢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