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

中医内科学 常见病方药治疗 常见病饮食疗法 中医学 常见病针灸治疗 中医诊断学 中医常见病 常见病耳针疗法 中医病名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ōng bì

2 英文参考

chest discomfor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hest b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chest painful impedimen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obstruction of Qi in chest[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胸痹(chest discomfort[1]、chest bi chest painful impediment[2])为病名[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4]胸痹病因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有关[4]。多因上焦阳气不通,水饮、痰浊瘀血结于胸中,脉络不通而成[5]。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5]。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5]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实证宜用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等法,以治标为主;虚证宜以补养扶正为主,或滋阴益肾,或益气养阳,或温阳补气[5]。但临证所见,多虚实挟杂,故常按虚实的主次缓急而兼顾同治,并配合运用有效的成药,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5]

胸痹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疾患[5]

针灸治疗胸痹,无论是在发作即刻还是缓解期均有一定疗效[6]

胸痹患者食疗应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标实者,应区分气滞、痰浊、寒凝、血瘀之不同,分别予以行气、消痰、散寒及活血之法。本虚者,应区分阴虚阳虚气阴两虚之不同,分别予以滋阴温阳益气养阴之法。[7]

胸痹又指胃痹[7]。《症因脉治》卷三:“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

4 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胸痹是指以胸闷或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

中医药学名词》(2010):胸痹是指胸阳不振,以胸闷或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

5 各家论述

[7]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黄帝内经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

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且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如该书《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圣济总录·胸痹门》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

到了明代,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在治疗方面,《黄帝内经素问》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的穴位方法,虽然未列方药,但《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方论》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等。所有这些,均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6 胸痹病因病机

[7]

胸痹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兹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6.1 寒邪内侵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诚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6.2 饮食不当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

6.3 情志失调

思伤脾脾虚气结气结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6.4 年迈体虚

本病恒见于中、老年之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又可使气血运行失畅。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以上病因病机可以二者或三者并存,或交互为患。

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瘀血闭阻心脉,可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为痛。如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见心动悸、脉结代;若心肾阳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咳喘肢肿等证,当联系互参。

7 胸痹症状

胸膺部闷窒疼痛为主症[7][7]

肘后备急方》卷四:“胸部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

8 胸痹分类

有按证情轻重胸痹分为胸满胸痛[7]胸痹轻者仅感胸闷如塞,时发时息;重者则胸痛如绞,伴气急喘息,甚至胸满不得平卧[7]。《金匮要略·订正金匮要略注》卷二十:“胸部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9 类证鉴别

胸痹应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进行鉴别[7]

9.1 悬饮

悬饮胸痛胸痹相似,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肺系证候

9.2 胃脘痛

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但胃脘痛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9.3 真心痛

真心痛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10 胸痹辨证治疗

胸痹的主要特征是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脾肾也有一定关系[7]

一般说来,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7]

胸痹的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用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7]

10.1 心血瘀阻

10.1.1 心血淤阻型胸痹症状

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黯,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紫黯,或伴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7][7][7]

10.1.2 证候分析

行瘀滞,心脉不畅[7]

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胸部刺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面色晦黯。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7][7]

10.1.3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7]

10.1.4 心血淤阻型胸痹的方药治疗

血府逐瘀汤[备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药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加减。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均为活血祛瘀之品;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整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7]

血瘀轻者,则可改用丹参饮[备注]丹参饮(《医宗金鉴》):丹参檀香砂仁为治。方中丹活血化瘀,能治血瘀作痛;檀香温中理气,兼治心腹诸痛;砂仁温胃畅中,能疏散胸中郁闷。三药相伍配用,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7]

10.1.5 针灸治疗心血淤阻型胸痹

[7]

选穴:以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穴为主。取阴郄郄门心俞膈俞巨阙膻中

随证配穴:舌紫黯者,可加取少商少冲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巨阙心俞俞募相配,调心气化瘀血郄穴善救急,故取心及心包经郄穴阴郄郄门缓急止痛。取气会膻中血会膈俞,以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10.1.6 血淤阻型胸痹的饮食疗

10.1.6.1 推荐食材

丹参三七川芎桃仁油菜山楂[7]

10.1.6.2 推荐食疗

[7]

1.丹参绿茶(《中国药茶》):丹参9g,绿茶3g,将丹参研成粉末,加绿茶,放保温瓶中,冲入半瓶开水,加盖焖10~15分钟后即可。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

2.三七红枣鲫鱼汤(《中华养生药膳大典》):三七10g,红枣15枚,陈皮5g,鲫鱼150g,将切碎的三七红枣陈皮鲫鱼同入锅中,加水500mL,文火煎煮30分钟,加入精盐,淋上香油即成。佐餐,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

3.桃仁粥(《太平圣患方》):桃仁10g,粳米30~60g,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以桃仁汁煮粳米为稀粥。每日两次,空腹温食。

10.2 痰浊壅塞/痰浊内阻

10.2.1 痰浊壅塞型胸痹症状

胸闷如窒而痛或如物压,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多形体肥胖,脘痞,痰多,苔浊腻,脉滑[7][7]痰浊化热心痛如灼,心烦口干,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7]

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肥胖,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7]

10.2.2 证候分析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7]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阻滞脉络,故痛引肩背气机痹阻不畅,故见气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口粘,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征。痰黄稠、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浊化热之征。[7][7]

10.2.3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7]。临证时,痰浊血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的偏盛而有所侧重。[7]

10.2.4 痰浊壅塞型胸痹的方药治疗

栝蒌薤白半夏汤[备注]栝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方论》):栝蒌、薤白白酒半夏加味。方中栝蒌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本方如再加入干姜陈皮白蔻仁等以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7]

10.2.5 痰浊壅塞型胸痹针灸治疗

[7]

选穴:以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膻中巨阙郄门太渊丰隆

随证配穴:脘闷纳呆者,加足三里中脘痰浊化热者,加内庭合谷阴陵泉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膻中气会心包募,可调心气止痛。巨阙为心之募穴郄门心包经郄穴,两穴合用可振奋心阳。配太渊丰隆以蠲化痰浊。痰浊得去,则胸阳得展、气血通畅。

10.2.6 痰浊壅塞型胸痹的饮食疗

10.2.6.1 推荐食材

茯苓薏苡仁木瓜陈皮蚕豆香椿[7]

10.2.6.2 推荐食疗

[7]

1.瓜蒌枳实桂枝茶(《中医良药良方》):炒枳实10g,全瓜蒌15g,川桂枝9g,上药加至10倍量,共研成粗末,每次取35g,放保温瓶中,冲入半瓶沸水,加盖焖20分钟后,代茶饮,一日内饮完。

2.荷叶菖蒲饮(《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延胡索10g置砂锅中,加水适量,煮沸后煎20分钟,再人荷叶10g、石菖蒲20g,共煎15分钟,取汁200raL,加少许红糖调味,每日1剂,分2~3次服。

3.莱菔粥(《饮食辨录》):莱菔子30g置砂锅中,加水适量,煎煮片刻,去渣取汁,入粳米50g煮粥,空腹食用。

10.3 阴寒凝滞/寒凝心脉

10.3.1 阴寒凝滞型胸痹症状

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7][7][7]

10.3.2 症候分析

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7]

诸阳受气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致使阳气不运,气机阻痹,故见胸痛彻背,感寒则痛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阳气不足,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均为阴寒凝滞,阳气不运之候。[7]

素体阳虚阳气不展,气机阻痹,故见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感寒则痛甚。[7]

10.3.3 治法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7]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7]

10.3.4 阴寒凝滞型胸痹的方药治疗

栝萎薤白白酒[备注]栝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方论》):栝蒌、薤白白酒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栝萎、枳实化痰散结泄满降逆;檀香理气温中;丹参活血通络。若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气化痰[7]

若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此为阴寒极盛,胸痹之重证,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备注]乌头赤石脂丸(《金匮要略方论》):蜀椒、乌头、炮附子干姜赤石脂苏合香丸[备注]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苏合香油、熏陆香、冰片芳香温通而止疼痛。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附子乌头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在此用以养心气,和苏合香丸同用以开胸止痛。临床附子乌头同用者较少,故可去乌头肉桂其效更佳。现在常用冠心苏合丸即从苏合香丸化裁而来。[7]

10.3.5 阴寒凝滞型胸痹针灸治疗

[7]

治法:温散寒邪通阳开痹。

选穴:以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任脉穴为主。取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气海关元

随证配穴恶寒者,加灸肺俞风门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心俞厥阴俞心阳而散寒邪内关通里心经心包经络穴,能活血通络而止痛。气海关元针后加灸,可起温寒散凝之效。

10.3.6 阴寒凝滞型胸痹的饮食疗

10.3.6.1 推荐食材

薤白生姜、葱、芥菜干姜丁香[7]

10.3.6.2 推荐食疗

[7]

1.止痛乳香茶(《中国食疗大全》):乳香茶叶等分鹿血适量。将乳香茶叶共研成细末,每次取3g,沸水冲泡,加鹿血服。

2.薤白汤(《圣济总录》):干薤白10g,瓜萎仁10g,将干薤白瓜蒌仁加入500mL水中煎汤。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

3.姜葱粥(《临床食疗配方》):干姜30g,高良姜30g,葱白50g,大米100g。将干姜高良姜装入纱袋中,加水500mL,与大米同煮粥,粥熟后去药袋,加入葱白煮沸即成。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10.4 心肾阴虚

10.4.1 心肾阴虚胸痹症状

胸闷且痛,心胸隐痛,久发不愈,心悸盗汗气短乏力心烦不寐,腰痠膝软,耳鸣头晕口干便秘舌红少津或有紫斑,苔薄或剥,脉细带数或见细涩[7][7][7]

10.4.2 证候分析

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7]

病延日久,长期气血运行失畅,瘀滞痹阻,故见胸闷且痛。不能充润营养五脏,而致心肾阴虚心阴虚,故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肾阴虚,故见耳鸣,腰疫膝软。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故见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细涩,均为阴血亏虚,心脉瘀阻之征。[7][7]

10.4.3 治法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7]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7]

10.4.4 心肾阴虚胸痹的方药治疗

左归饮[备注]左归饮(《景岳全书》):熟地、山萸肉、杞子、山药茯苓甘草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杞子滋阴益肾;淮山药、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若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麦冬可以重用。若胸闷且痛者,可加当归丹参川芎郁金等以养血通络。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钩藤、生石决、生牡蛎鳖甲等以滋阴潜阳[7]

10.4.5 心肾阴虚胸痹的饮食疗

10.4.5.1 推荐食材

银耳、黑木耳桑椹鸡蛋黄、梨、猪皮等[7]

10.4.5.2 推荐食疗

[7]

1.酸枣仁茶(《食物中药与便方》):酸枣仁15~30g,玄参30g,将两种药研末放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15分钟后,代茶频饮。

2.洋参汤(《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西洋参3g,麦冬10g,将西洋参浸软切成薄片麦冬切开去心,共入保温杯内,加开水冲泡10分钟后当茶饮,连用10~15天。

3.麦冬人参炖瘦肉(《中华食疗大全》):人参10g洗净润透,切片麦冬10g洗净去心五味子6g洗净,冬菇30g洗净切片,将瘦猪肉50g放入炖锅中,加人人参麦冬五味子冬菇,加入姜、葱、盐各适量,加入鸡汤600mL,武火烧开,文火煮1小时即成。佐餐服食

10.4.6 心肾阴虚胸痹针灸治疗

[7]

选穴:以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心俞肾俞神门太溪三阴交内关

随证配穴便秘者,加天枢照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心俞内关肾俞太溪补益心肾神门补心除烦。三阴交养血滋阴

10.5 心气虚

10.5.1 心气虚弱型胸痹症状

心胸隐痛,反复发作,胸闷气促,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懒言,面色咣白,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7]

10.5.2 证候分析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血滞心脉,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和心悸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及舌脉均为心气虚弱之象。[7]

10.5.3 治法

补脾益气,养心止痛[7]

10.5.4 心气虚弱型胸痹针灸治疗

[7]

选穴:以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穴为主。取膻中巨阙阴郄气海足三里

随证配穴:兼见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者,为心阳虚,加灸关元命门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可加灸。

方义:膻中气会心包募,可调心气而止痛。巨阙为心的募穴阴郄为心的郄穴,两穴合用可补益心气气海补养先天元气足三里补养后天之气而益心气

10.6 气阴两虚

10.6.1 气阴两虚胸痹症状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声息低微,易汗出,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或结代[7][7]

10.6.2 证候分析

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7]

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脉失养,故见心悸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阴虚阳亢故见头晕目眩。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舌嫩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征。[7]

10.6.3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7]

10.6.4 气阴两虚胸痹的方药治疗

生脉散[备注]生脉散(《鲁急千金要方》):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养营汤[备注]人参养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肉桂大枣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远志橘皮生姜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生化气血之源;麦冬地黄当归白芍,滋养阴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若胸闷胸痛,可加丹参、参三七益母草郁金五灵脂等以活血通络。若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备注]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益气养血滋阴复脉。[7]

10.6.5 气阴两虚胸痹的饮食疗

10.6.5.1 推荐食材

银耳、黑木耳人参桑椹粳米山药[7]

10.6.5.2 推荐食疗

[7]

1.益心方茶(《奇效良方集成》):党参何首乌丹参各15g,五味子4.5g,麦冬山茱萸各9g,大枣6枚,上述药量加至10倍,研成粗末,每次取50~60g,放入保温瓶中,20分钟后,去渣,分2~3次服。

2.龙眼丹参汤(《中国药膳学》):龙眼肉30g,远志丹参各15g,水煎,加红糖适量调服,日两次。

3.三七人参粥(《中华食疗大全》):人参6g,三七3g切片,与粳米60g同置砂锅中煮粥,粥成后放入白糖适量调味,每日两次,早晚分服

10.7 阳气虚衰

10.7.1 阳气虚衰型胸痹症状

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7]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神倦怯寒,面色㿠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7]

10.7.2 证候分析

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7]

阳气虚衰,胸阳不运,气机痹阻,血行瘀滞,故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阳不振,故见心悸、汗出。肾阳虚衰,故见畏寒肢冷,腰痰,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均为阳气虚衰,瘀血内阻之征。[7]

10.7.3 治法

益气温阳活血通络[7]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7]

10.7.4 阳气虚衰型胸痹的方药治疗

参附汤[备注]参附汤(《妇人良方》):人参、熟附子、姜、枣右归饮[备注]右归饮(《景岳全书》):熟地、山萸肉、杞子、山药杜仲甘草附子肉桂加减。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桂温壮真阳;熟地、山茱萸、杞子、杜仲以补益肾精。若见面色唇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若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备注]真武汤(《伤寒论》):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7]

10.7.5 阳气虚衰型胸痹的饮食疗

10.7.5.1 推荐食材

人参薤白羊肉枸杞子丁香鳝鱼羊肉[7]

10.7.5.2 推荐食疗

[7]

1.瓜萎薤白酒(《中国药膳学》):瓜蒌薤白各12g,白酒30mL,水适量,以文火煎煮,去渣饮服,每日两次顿服

2.羊肉萝卜汤(《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羊肉100g,白萝卜300g,肉桂6g,生姜胡荽胡椒食盐各适量。将羊肉萝卜切块同煮,羊肉熟后加入肉桂末及生姜等调料煮沸即成。早、晚空腹食用。

3.人参薤白粥(《圣济总录》):人参10g,薤白6g,鸡蛋1个,粳米100g。先将人参单煮,取汁备用;鸡蛋放入碗中,搅拌均匀,备用;粳米如常法煮粥,米熟时放入鸡蛋、薤白人参汁,再煮至熟。每日1次。

10.8 气滞心胸

10.8.1 气滞心胸型胸痹症状

胸满闷,隐痛阵发,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7]

10.8.2 证候分析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7]

10.8.3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7]

10.8.4 气滞心胸型胸痹的饮食疗

10.8.4.1 推荐食材

佛手、柑、橙子白萝卜柑皮荞麦[7]

10.8.4.2 推荐食疗

[7]

1.玫瑰花茶(《本草纲目拾遗》):干玫瑰花6~10g,红糖适量。将玫瑰花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温浸10分钟后即可引用,代茶饮

2.香橙汤(《遵生八笺》):橙子1000g,去核切片生姜30g,切片焙干,檀香末15g,甘草末30g,盐10g。将橙子生姜碾烂如泥,入檀香末、甘草末,和作饼子,焙干后碾为细末。每顿10g,用开水送下。

3.佛手柑粥(《宦游日札》):佛手柑15g,粳米100g,冰糖适量。将佛手柑洗净加水500mL,煎煮2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冰糖文火熬粥。每日2次,5天为1个疗程。

11 胸痹的其他疗法

心痛剧烈,手足青至节,汗出肢冷,脉沉细或结代者,属真心痛,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应采取综合治疗[7]

11.1 治疗胸痹单方验方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11.2 治疗胸痹中成药

近年来,治疗胸痹的各种单方、成药种类较多,均有一定疗效。有些方药已经剂型改良,制成注射剂喷雾剂膏药,既便于临床应用,又利于提高疗效。兹择其常用者介绍如下,可参考选用。

冠心苏合丸苏合香油、檀香、硃砂、冰片青木香乳香),每服一粒,痛时服用,或每日2~3次。

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毫升生药丹参降香各2克),肌内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1~2次。亦可作静脉注射,用2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静脉推注,或用4至8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静脉滴注。

毛冬青注射液(每支含生药8克或黄酮甙20毫升),每次肌肉注射一支,每日1~2次。

苏冰滴丸苏合香酯、冰片),每服2~3丸,每日2次。

⑤栝蒌片:每次服4片,每日3次。

11.3 针灸治疗胸痹

11.3.1 体针

膻中心俞厥阴俞巨阙内关通里等穴为主[7]虚寒者加灸气海关元痰浊者加丰隆足三里瘀血者加膈俞三阴交[7]

11.3.2 耳针

取心、脑、胸、下脚端等穴为主,辅以缘中、肺、肝、降压沟、枕、兴奋点等穴区,每次选3~5穴,强刺激留针1小时[7]

以心、小肠交感皮质下为主,辅以缘中、肺、肝、胸、降压沟、枕。强刺激。每次选3~5穴,留针1h,隔日1次。[7]

注意胸痛剧烈,汗出肢冷,面唇青紫之重者,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7]

12 胸痹患者日常保健

患者往往因情绪波动和精神刺激而反复发作和加重,且发作时,每兼精神恐惧,此乃肾气先伤之症。故慢性患者应戒嗔怒,保持恬静乐观。[7]

起居调护,睡眠应充足,注意气候变化劳逸适度[7]

13 医案

患者,男,54岁。1954年发现高血压病,1963年后经常胸部闷痛,有闷压感,心电图T波普遍低平,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1968年后经常阵发性胸闷痛,心慌,上坡则气急。1970年10月4日因发热心慌而入院。当时检查血压22.4/14.2kPa,心界稍大,心音弱,心电图示 T波普遍低平或倒置,S-T段下移。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上呼吸道感染。1970年10月14日取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足三里等穴,进行针刺治疗。第一次针后即感到心前区舒适,5次后睡眠好转,无心慌胸闷发作,自觉精神体力日渐增强,每晨40min散步2.8km,由慢步到快步,而无不适。第二疗程后T波全部提高接近正常水平,S-T段移位恢复。第三疗程后出院,坚持全日工作。18个月后进行随访,临床疗效及心电图均巩固。(针灸学简编

14 胸痹患者饮食忌宜

胸痹患者饮食宜清淡低盐,食勿过饱[7]

胸痹患者应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少食肥甘,禁食辛辣[7]

胸痹患者忌烟酒等刺激之品[7]

胸痹患者应适当多吃些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7][7]

15 文献摘录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难经·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类证治裁·胸痹》篇:“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以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

1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9.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8-112.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83.
  6.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5-77.
  7. ^ [7]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46-50.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胸痹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胸痹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胸痹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胸痹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