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痢

中医内科学 痢疾 中医学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ī rè lì

2 英文参考

damp-heat dysenter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hygropyretic dysenter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湿热痢(damp-heat dysentery[1])为病名[2]。见《症因脉治》卷四。是指湿热积滞,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胸脘痞闷,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痢疾[2]。即痢疾之属湿热[2]

4 湿热痢病因病机

湿热痢因感受暑湿疫毒之邪,食入不洁、生冷之物,外邪、食滞交阻肠腑,气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湿热相搏,气血阻滞,脏腑脉络受损,而致下痢脓血。

5 湿热痢症状

湿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稠黏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兼恶寒发热心烦口渴等。[3][4]

6 证候分析

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脂络受伤,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为湿,黄为热,脉滑为实,数是热的征象。本证以肛门灼热,尿短赤为辨证要点。[4]

7 湿热痢的治疗

治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4]。可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方[4]。若恶寒头痛身热表邪者,荆防败毒汤解表身热甚,用葛根芩连汤[4]湿火伤于气分黄连枳壳汤湿热伤于血分,河间黄连汤[4]气滞食滞偏重,腹痛里急后重明显,用枳实导滞丸等方[4]地锦草马齿苋、白槿花、一见喜大蒜等药亦均可服用[4]

7.1 治法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4]

7.2 湿热痢的方药治疗

芍药汤[备注]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加银花。本方具有调气行血,清热解毒作用。方中芍药甘草当归和营以治脓血,木香槟榔行气以除后重。芩、连、大黄清热解毒肉桂辛温以通郁结;银花甘寒解毒,故加之。[4]

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者,可用解表法。如《温病条辨·中焦篇》指出:“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备注]《活人》败毒散(《南阳活人书》):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炙草、生姜主之。”方中以人参坐镇中州。为督帅之师,以二活二胡合川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此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更以枳壳中焦之气,茯苓下焦之湿,桔梗上焦之痹,甘草和合诸药,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倘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则用葛根芩连汤[备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解表清里。如表证已减,痢犹未止,可加香连丸[备注]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木香调气清热。本病多挟食滞,如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者,湿偏重可加用木香槟榔丸[备注]木香槟榔丸(《医方集解》):木香香附青皮陈皮枳壳黑丑槟榔黄连黄柏三棱莪术大黄芒硝;热偏重可加用枳实导滞丸[备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4]

如属痢下重,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白头翁汤[备注]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清热解毒;如血热瘀阻,腹痛较甚者,可酌加地榆桃仁赤芍丹皮等以凉血行瘀[4]

7.3 湿热痢针灸治疗

7.3.1 方一

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5]湿热痢曲池内庭[5]。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中膂俞长强发热曲池脱肛百会长强[5]

7.3.2 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湿热痢曲池内庭久痢脱肛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7.3.3 方三

[6]

治法清热化湿,疏调肠胃。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合谷天枢上巨虚曲池内庭穴。

随证配穴发热烦躁不安,甚至昏迷者,加大椎水沟十宣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手阳明原穴合谷募穴天枢合用可疏调大肠理气行滞上巨虚大肠下合穴,能清肠胃而化郁滞。上述三穴相配,可使气湿化滞行,为治痢的基本方,适用于各型痢疾曲池内庭可泻阳明之热,和肠化滞。

8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6][7])为病名[8]。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8]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8]。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8]。多发于夏秋季节[8]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8]实证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8]虚证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8]。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8]。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后重自除”之说[8]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病原体[8]。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8]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8]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8]

详见痢疾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7.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7.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6-161.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3.
  6.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7-69.
  7.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3.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湿热痢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湿热痢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湿热痢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