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

针灸学 中医学 经络学 奇经八脉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ā mài

2 英文参考

eight extrameridian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八脉奇经八脉的简称[1][2]。为经络分类[3]。《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3][4]奇经八脉在《内经》中曾有分散的记载,至《难经》才集中加以讨论,并提出奇经八脉这个名称[4]

4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4][4]

4.1 督脉

督脉经脉名,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沦》。本经起于小腹内,出于会阴部,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5]

4.2 任脉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本经小腹胞中开始,出于会阴部的会阴穴,沿胸腹正中线直上至咽喉,再向上到下颌正中的承浆,环绕口唇,到两目下手太阴肺经列缺穴与本经脉气相通。[6]

4.3 冲脉

冲脉(chong meridian or penetrating or thoroughfare vessel)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本脉与任、督两脉同起于胞中,浅出于腹股沟当气冲穴的部位,与足少阴肾经(《难经》作足阳明胃经并行向上,到胸中而弥漫散布。足太阴脾经公孙穴与本脉脉气相通。[7]

冲脉

4.4 带脉

带脉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季胁下,交会于足少阳胆经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围绕腰腹一周足少阳胆经足临泣穴与本脉脉气相通。[8]

带脉

4.5 阴维脉

阴维脉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足少阴肾经筑宾穴开始,沿下肢内侧上行,进入小腹部,通过胁肋胸腔到达咽部,与任脉会合。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9]

阴维脉

4.6 阳维脉

阳维脉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0]

阳维脉

4.7 阴蹻脉

阴蹻脉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阴部,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相并上行到脑。足少阴肾经照海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1]

阴蹻脉

4.8 阳蹻脉

阳蹻脉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2]

5 奇经八脉的特点与作用

奇经八脉具有内不联属脏腑,外无本经输穴(任、督两脉除外)和无表里相配的特点。它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12]。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不足和溢蓄、调节气血盈亏[12]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3.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3.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5.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9.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4.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98.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2.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1.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03.
  12. ^ [1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3.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