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Zílínqì GB41[中国针灸学词典]
zúlínqì[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4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4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足临泣 | ||
---|---|---|---|
汉语拼音 | Zulinqi | ||
罗马拼音 | Tsulinchi | ||
美国英译名 | Foot Coming to Tear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B41 | |
日本 | 4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B41 | |
富耶氏 | |||
德国 | G41 | ||
英国 | G41 | ||
美国 | GB41 |
足临泣为经穴名(Zílínqì GB41)[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始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输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2][3]。足:足部;临:治理;泣:泪水,目之所出。穴在足部,善治眼疾,故名。足临泣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胁肋疼痛,遗溺,乳痈,足跗疼痛,偏头痛,目涩,足跗肿痛,乳房胀痛,现代又多用足临泣治疗结膜炎,泪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目外眦痛,眩晕,胎位不正,退乳,中风瘫痪,足跟痛,间歇热,呼吸困难等。
5 穴名解
足:足部;临:治理;泣:泪水,目之所出。穴在足部,善治眼疾,故名。
临,有居高临下、治之之义。泣,有泪下之义,与涩通,义凝滞也,即不爽利也。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凹陷处,足少阳胆经之输穴,穴临于足,其气上通于目,主目疾。目者,泣之所出,其功能以目之临泣相类,《子午流注说难》:“……在头者曰头临泣,在足者曰足临泣,因足太阳少阳之起穴,皆在目内外眦,泣自目出,故曰临泣。”人当哭泣泪落,适当本穴位处,亦取名临泣之意也。[4]
8 足临泣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足临泣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足临泣位于足背,第四、五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五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伸足取穴。
足临泣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或于第四、五跖骨间,侠溪穴后1.5寸取穴。
9 足临泣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中取穴,穴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足临泣位于足背,第四、五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五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伸足取穴。
10 足临泣穴穴位解剖
足临泣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趾短伸肌、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足中间皮神经双重分布。足背皮薄,活动度大。皮下组织结构疏松,皮下筋膜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的起始部。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在趾长伸肌腱至第4、5趾的肌腱之间,经趾短伸肌腱外侧,入骨间背侧肌。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四骨间背侧肌和第三骨间足底肌(第四与第五跖骨之间)。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足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足临泣具有疏调肝胆气机、清泻肝胆之火、清头明目、疏风散热之功,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穴[9]。
足临泣系八脉交会穴之一,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瘰疬,胁肋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足跗肿痛,足趾挛痛。
凡有凝滞郁塞之感者,此穴可以通之,即足临泣功用能通涩也。
有患乳疮者,乳汁因之不通,刺足临泣而通,须同时抚摩揉按全乳。
12 足临泣穴主治病证
足临泣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胁肋疼痛,遗溺,乳痈,足跗疼痛,偏头痛,目涩,足跗肿痛,乳房胀痛,现代又多用足临泣治疗结膜炎,泪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目外眦痛,眩晕,胎位不正,退乳,中风瘫痪,足跟痛,间歇热,呼吸困难等。
足临泣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
足临泣穴主治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遗溺、乳痈、瘰疬、疟疾、足跗疼痛。
足临泣穴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胁肋疼痛,足跗肿痛;乳房胀痛,乳痈;月经不调,瘰疬,疟疾。
现代又多用足临泣治疗结膜炎、泪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等。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厥,四逆,喘,气满,风,身汗出而清,髋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临泣主之。疟日两发,临泣主之。胸中满,腋下肿,马刀瘘,善自啮舌颊,天牖中肿,淫泺胫酸,头眩,枕骨颔腮肿,目涩身痹,洒淅振寒,季胁支满,寒热,胸胁腰腹膝外廉痛,临泣主之。大风目外眦痛,身热痱,缺盆中痛,临泣主之。月水不利,见血而有身则败,及乳肿,临泣主之。
《针灸大成》: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痛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类经图翼》: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
17 足临泣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口苦
取外关、足临泣。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刺入外关25 mm左右施捻转泻法,使患者产生强烈的酸胀感;刺入足临泣15~20 mm,施以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手法的轻重视患者的体质状况及耐受程度而定。针刺后留针30 min,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50例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口苦症状均消失,一般治疗2~4次。
17.2 治疗血管性偏头痛
风邪外袭者,加风池、合谷;痰浊中阻者,加中脘、丰隆;肝郁气滞者,加风池、行间;瘀血阻滞者,刺络拔罐或加合谷、三阴交、太阳针刺;胃热炽盛者,加头维、内庭;气血两虚者,加百会、足三里、血海;共治疗112例,针治1次疼痛即得以消除者96例,治疗2次完全消除者16例,临床治愈率为100%。
17.3 治疗胆囊炎
针刺取左侧足临泣为主,直刺0.3~0.5寸,得气后退针至皮下,向上斜刺0.3寸,针用泻法,每隔5 min运针一次,留针20 min,适当选用配穴太冲、阳陵泉、支沟。慢性胆囊炎或大便秘结并舌苔黄腻者,可适当选加柴胡、升麻、黄芩、郁金、制大黄、瓜蒌仁、芒硝等配合治疗。共治疗42例,结果症状体征消失,复查B超胆囊未见异常者35例;症状、体征消失,复查B超仍见胆囊毛糙者5例;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B超提示胆石症、胆囊炎者2例。
18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0.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32-333.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6.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