龈交

腧穴学 特定穴 齿龈部腧穴 督脉经穴 针灸学 中医学 交会穴 穴位特效按摩 经穴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ín jiāo

2 英文参考

Yínjiāo GV28[中国针灸学词典]

yínjiā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2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2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龈交
汉语拼音Yinjiao
罗马拼音Yinchiao
美国英译名Gum Crossing
各国代号中国GV28
日本28
法国莫兰特氏VG27
富耶氏IVG27
德国LG27
英国Gv28
美国Go28

龈交经穴名(Yínjiāo GV28)[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原作断交[2]。属督脉[2]龈交督脉阳明交会穴[2]。龈即齿龈,交即交会,此穴在上齿龈中缝,为督脉任脉的交会处,故名龈交[2]龈交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如额颊中痛,面赤颊肿,面部疮癣,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渊鼻窒,口歪,口噤牙疳项强牙龈肿痛牙关不开,口噤齿衄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颊赤肿,痔疾,癫狂痫证腰痛黄疸心烦心痛齿龈肿痛,口㖞,口臭齿痛,口舌糜烂,鼻瘜肉鼻痔,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腰扭伤颈项强,头额痛,心烦痛,齿龈炎,角膜白斑,小儿面部湿疹癔病心绞痛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龈交一。

5 穴名

龈即齿龈,交即交会,此穴在上齿龈中缝,为督脉任脉的交会处,故名龈交[2]

龈,同“止斤”,《说文》:“龈,啮也。”止斤,齿本也,指齿根肉也。交,有交会之义。本穴适当口内门齿齿根部,为任督二脉胃阳明经交会的地方,故名之。[3]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手阳明之脉,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循鼻入上齿中”。本穴有二,在上下门齿正中缝隙中,为唇系带齿龈相结合处,唇齿相交之所,上者属督,下者属任。

6 所属部位

齿龈[4]

7 龈交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龈交穴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5]

龈交穴位于上唇内,上唇系带与上牙龈的交点。正坐或仰靠,提起上唇取穴[5]

龈交穴位口腔前庭上唇与齿龈之间,上唇系带齿龈相接处[5]

龈交穴在督脉的位置

龈交穴在齿龈部的位置

龈交穴的位置

龈交穴在齿龈部的位置

8 龈交穴的取法

龈交穴位于上唇内,上唇系带与上牙龈的交点。正坐或仰靠,提起上唇取穴[5]

正坐或仰靠,提起上唇,于上唇系带齿龈之移行处取穴

正坐仰靠位,提起上唇,于上唇系带齿龈之间移行处取穴[6]

快速取穴:唇内的正中线上,上唇系带与上牙龈相接处即是龈交[7]

9 龈交穴位解剖

龈交穴下为上唇系带牙龈之移行处、口轮匝肌深面与上颌骨牙槽弓之间。布有上颌神经的上唇支以及眶下神经面神经分支交叉形成的眶下丛和上唇动、静脉

9.1 层次解剖

上唇系带牙龈之移行处→口轮匝肌深面与上颌骨牙槽弓之间[7]

粘膜→粘膜下层[8]

9.2 穴区神经血管

有上颌神经和上齿槽动脉分布[8]

布有上齿槽神经和上唇动、静脉[8]

10 龈交穴的功效与作用

龈交穴有清热泻火开窍明目作用[8]

龈交穴具有宁神镇痉、清热消肿的功效。

龈交穴有清热利湿之功[8]

上下齿缝虽不连接,由于人中承浆会穴,手足阳明两经左之右,右之左(手阳明人中交叉,上至鼻旁。足阳明承浆交叉,上至额角)两经四线循口环唇,任督两脉之连系,由口角两旁之线,接引交会,而任督两端藉以相连也。[8]

11 龈交穴主治病

龈交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如额颊中痛,面赤颊肿,面部疮癣,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渊鼻窒,口歪,口噤牙疳项强牙龈肿痛牙关不开,口噤齿衄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颊赤肿,痔疾,癫狂痫证腰痛黄疸心烦心痛齿龈肿痛,口㖞,口臭齿痛,口舌糜烂,鼻瘜肉鼻痔,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腰扭伤颈项强,头额痛,心烦痛,齿龈炎,角膜白斑,小儿面部湿疹癔病心绞痛等。

龈交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如额颊中痛、面赤颊肿、面部疮癣、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渊鼻窒、口歪口噤牙疳,及癫狂项强[8]

龈交穴主治牙龈肿痛牙关不开,口噤齿衄鼻渊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颊赤肿;痔疾;癫狂痫证腰痛项强黄疸心烦心痛[8]

龈交穴主治癫狂齿龈肿痛、口㖞、口臭鼻渊[8]

龈交穴主治癫狂痫证鼻渊牙龈肿痛齿痛,口舌糜烂,鼻瘜肉[8]

牙龈肿痛,口歪,口臭牙关不开,鼻痔,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腰扭伤颈项强,头额痛,心烦痛,齿龈炎,鼻息肉面神经麻痹,角膜白斑,小儿面部湿疹癔病心绞痛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向上斜刺0.2~0.3寸[8][8][8][8],局部胀痛[8]

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8][8][8][8]

12.2 灸法

禁灸[8]

14 特效按摩

每天用舌头向上唇内侧顶,可刺激龈交穴,有促进身体水分循环,预防下半身水肿作用[8]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痓,烦满龈交主之。癫疾互引,水沟龈交主之。目痛不明,龈交主之。齿间出血者,有伤酸,齿床落痛,口不可开引鼻中,龈交主之。鼻中息肉不利,鼻头额頞中痛,鼻中有蚀疮龈交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面赤心烦痛,颈项急不得回顾,治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泪眵汁,内眦赤痒痛,生白肤翳鼻中息肉蚀疮

针灸聚英》:任、督、足阳明之会。

针灸大成》:主鼻中息肉蚀疮鼻塞不利,额頞中痛,颈项强,目泪眵汁,牙疳肿痛,内眦赤痒痛,生白翳面赤心烦,马黄疸寒暑瘟疫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

类经图翼》:刺三分,逆刺之,灸三壮。

16 研究进展

16.1 治疗痔疮

龈交穴上或附近唇系带上的小滤泡及小白点,剪掉或切除。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87.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0.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7-368.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