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阴阳两虚证

下消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消渴 中医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à xiāo ·yīn yáng liǎng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下消·阴阳两虚证(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1])是指阴液阳气俱虚,以尿频,饮一尿一,色混如膏,面色黧黑耳轮枯焦,眩晕耳鸣神疲心悸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消瘦显著,阳痿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少津,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1]

4 下消·阴阳两虚证症状

下消·阴阳两虚证患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四肢欠温,形寒畏冷,消瘦显著,阳萎不举或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2][3][4]

5 证候分析

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肾失固藏,肾气独沉,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下元虚惫约束无权,而至饮一溲一。水谷之精微随尿液下注,无以熏肤充身,残留之浊阴,未能排出,故面色黧黑不荣。肾主骨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虚耳轮焦干,腰膝疫软。命门火衰宗筋弛缓,故见形寒畏冷,阳萎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是阴阳俱虚之象。[4][4]

6 下消·阴阳两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下消·阴阳两虚证治宜温阳滋肾固摄[4]。可用《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备注]《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治疗。方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六味地黄丸以调补肾阴。如阴阳气血俱虚,可用鹿茸丸[备注]鹿茸丸(《沈氏尊生书》):鹿茸麦冬熟地黄黄芪五味子肉苁蓉鸡内金山萸肉补骨脂人参牛膝玄参茯苓地骨皮,以上两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4]

6.2 食疗

6.2.1 推荐食材

下消·阴阳两虚证患者建议食用黄芪枸杞子山药海参泥鳅核桃、猪腰、五味子等用以滋阴温阳,补肾固摄[4]

6.2.2 推荐食疗

1.滋膵饮(《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30g,山药30g,生地黄15g,山茱萸15g,一同水煎取汁,后入猪胰子,煮熟后,加盐少许,分次饮汤食肉,每日2次。[4]

2.五味枸杞饮(《摄生众妙方》):五味子枸杞子冰糖各50g。五味子置纱布袋内,与枸杞子加水1000mL,煮取800mL,加入冰糖代茶饮[4]

3.海参粥(《老老恒言》):海参30g,粳米100g,姜、葱、盐各适量。先将海参浸透发好,剖洗干净,入沸水焯一下,捞出切成片。粳米洗净,加水适量,与海参片同煮为粥,待熟时放入适量姜、葱、盐调味。每日2次。[4]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下消关元行间复溜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5]

6.3.2 方二

[5]

治法:补肾固摄

处方:以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溪肾俞足三里气海命门胰俞穴。肾俞命门太溪气海补肾阳,滋肾阴足三里补后天以资先天胰俞为治消渴效穴。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太冲涌泉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7 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5][6])为病名[7]。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7]。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7]。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8]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8][8][8][8]

(2)消渴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8]。《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8]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8]。《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8][8]。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8]。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8]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8]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8]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8]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8]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8]

详见消渴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3. ^ [3]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4. ^ [4]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1-113.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
  8. ^ [8]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古籍中的下消·阴阳两虚证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