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five flavour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weetness, sourness, bitterness, peppery hotness, and saltiness[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4 辛、酸、甘、苦、咸·五味
五味(five flavours[1])为中药学名词。即辛、甘、酸、苦、咸、淡、涩等功能药味的统称[2]。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机酸,甘味的多含醣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淡味,因其药味不甚明显,前人将它附属于甘,因而也就习称“五味”。
4.1 五味所入
五味所入简称“五入”(见《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入胃,各有它所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所入”和临床药物治疗有关。
4.2 五味所禁
五味所禁简称“五禁(见《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禁”,有避免和禁忌的意思。由于五味归于五脏,而五味之性各有所偏,偏则容易致病,故必有所禁。辛味善走气分,但性主散,多食则能耗气,故气病不宜多食辛味。咸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运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称“决渎之宫”(见《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的决渎功能是联合许多脏器而发挥其作用的,其中尤以肾、脾、肺等关系更为密切,如这些脏的功能障碍,可使三焦不通利、气化失常而产生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
4.3 五味的药理
五味主要是由人们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但也有根据临床治疗效果而确定的,如虎骨、蜈蚣有祛风湿功效而认定其味辛。有补益作用的便认为有甘味,有发表作用的便认为有辛味等。最近有人提出,认为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