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

中医内科学 消渴 中医儿科学 中医学 中医病证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ān xiāo

2 英文参考

three types of diabetes

triple diabet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三消为病名:1.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称;2.儿科消上消肌消浊的合称。

4 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称·三消

三消亦称三痟,为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称[1]。《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黄赤者,痟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痟肾也。”《丹溪心法》分三消上消中消下消,《景岳全书·杂证谟》谓: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景岳全书·杂证谟》:“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痟也。”

4.1 上消

消渴的一种[2]。又称膈消消心[2]。是指上焦燥热,以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为主要表现的消渴[3]。多因心肺火炽所致[3]

详见上消条。

4.2 中消

中消(middle consumption[3])为病名[4]消渴的一种。又称消中痟中消脾[4]。是指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的消渴[4]。可见于甲亢糖尿病[4]

详见中消条。

4.3 下消

下消为病名[5]。见《丹溪心法·消渴》。为内科消渴病之一。《圣济总录》称消肾,《医学纲目》称肾消。多因肾衰不摄所致[5]患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唇燥,失眠心烦舌红无苔,脉沉细数[6][7]

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

详见下消条。

4.4 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7][8])为病名[9]。《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9]。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9]。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10]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0][11][11][11]。出

(2)消渴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11]。《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11]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11]。《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11][11]。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11]。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11]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11]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11]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11]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11]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11]

详见消渴条。

5 儿科消上消肌消浊的合称·三消

三消为儿科消上消肌消浊的合称[11]。见《幼科铁镜》。

小儿消渴为病证名,为津液枯燥,虚热内盛的小儿病证。临床以口渴、饮多、食多、尿多而消瘦为特征。《幼科铁镜》:“三消之症,实热者少,虚热者多,不足之症……始而心肺消渴,或脾胃消中,或肾水消浊传染日久,则肠胃合消,五脏干燥精神疲怠,以致消瘦四肢。”临床分消上消肌消浊三证。[12]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
  6. ^ [6]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8.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
  10. ^ [10]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12.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三消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三消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三消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三消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