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

中消 中医病证名 中医内科学 常见病方药治疗 常见病饮食疗法 常见病艾灸疗法 中医学 常见病针灸治疗 常见病推拿疗法 消渴 中医常见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xiāo

2 英文参考

middle consump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iabetes involving the middle warm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astric diabet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iddle diabet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中消(middle consumption[1])为病名[2]。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消渴的一种。又称消中(见《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痟中(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消脾(见《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是指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的消渴[2]

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消脾,缘脾经燥热,食物易化,皆为小便,转食转饥。”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黄赤者,痟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痟肾也。”

中消可见于西医的甲亢糖尿病[2]

4 中消症状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黄。”

中消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表现[2]

胃热炽盛患者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3][4]

胃燥津伤患者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有力[5]

气阴两虚患者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消瘦气短懒言,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5][5]

湿热中阻患者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5]

5 中消的治疗

5.1 胃热炽盛

5.1.1 症状

患者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5][5]

5.1.2 证候分析

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易饥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是胃热炽盛之象。[5]

5.1.3 方药治疗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5]

可用玉女煎[备注]玉女煎(《景岳全书》):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黄连栀子。方中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益肺胃之阴,黄连栀子清热泻火牛膝引热下行。[5]

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备注]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大黄芒硝玄参麦冬生地黄润燥通腑,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5]

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5]

5.1.4 食疗

5.1.4.1 推荐食材

胃热炽盛患者建议食用竹茹芦根葛根苹果绿豆苦瓜李子豆腐等用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5]

5.1.4.2 推荐食疗

1.竹茹饮(《圣济总录》):将竹茹30g、乌梅6g、甘草3g洗净后加水煎煮,取汁代茶饮乌梅可食。[5]

2.生芦根粥(《食医心鉴》) 取新鲜芦根100~150g,洗净后切成小段,与竹茹15~20g同煎,取汁去渣,再与粳米同煮为稀粥。粥欲熟时加人生姜2片,稍煮即可。凉时食用,每日两次,3~5日为一疗程。[5]

3.葛根粉粥(《太平圣惠方》):粳米100g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文火煮至米半熟,加葛根粉30g拌匀,至米烂成粥即可,每日早晚服用。脾胃虚寒者忌服。[5]

5.2 胃燥津伤

中消·胃燥津伤证(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fluid damage and stomach dryness[5])是指津液耗损,胃失濡润,以消谷善饥胃脘嘈杂、痞闷,饥不欲食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干少津,脉细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5]

5.2.1 症状

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有力[5]

5.2.2 证候分析

胃火炽盛,腐熟水谷过度,故消谷善饥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故口干欲饮。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有力,为胃热炽盛之象。[5]

5.2.3 治法

胃泻火,调中养阴[5]

5.2.4 针灸治疗

[5]

5.2.4.1 处方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脾俞胃俞三阴交内庭足三里胰俞穴。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健脾益胃以布津液胃俞内庭清降胃之虚火胰俞为治疗消渴经验效穴。

5.2.4.2 随证配穴

嘈杂善饥者,加中脘内关

5.2.4.3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泻兼施法。

5.3 气阴两虚

中消·气阴两虚证(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5])是指气阴亏虚,脾胃失养,以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淡红,苔白干,脉弱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5]

5.3.1 症状

患者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消瘦气短懒言,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5][5]

5.3.2 证候分析

阴不足脾失健运[5]

5.3.3 治法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5]

5.3.4 食疗

5.3.4.1 推荐食材

中消·气阴两虚证患者建议食用山药黄芪鸡肉党参牛肉红枣胡萝卜桃子[5]

5.3.4.2 推荐食疗

1.黄芪山药粥(《遵生八笺》):将黄芪30g洗净打粉,山药60g洗净切片,二者同煮成粥,每日2次。[5]

2.野鸡羹(《饮膳正要》):取野鸡肉100g,放入开水中稍烫后捞出,肉细切,入锅,加豆豉食盐黄酒清水适量,炖熟后,淀粉勾芡,外洒芝麻油可食,每日1次。[5]

3.猪脊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取猪脊骨1000g洗净剁碎,红枣150g洗净掰开,莲子100g去心打碎,甘草10g、木香3g洗净润透切片。用纱布将木香甘草包好,与脊骨红枣莲子同时入锅,加水煮沸后文火炖3小时左右,晾温,捞出药包,喝汤吃肉,每日1次。[5]

5.4 湿热中阻

中消·湿热中阻证(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blocking middle jiao[5])是指湿热中阻,运化失常,以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5]

5.4.1 症状

患者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5]

5.5 中消针灸治疗

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中消胃俞中脘内庭三阴交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6]

5.6 推拿疗法中消

[7]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建里天枢章门期门血海中脘梁门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左右结构㨰法在背部脊柱两侧施术,约6分钟,重点在肝俞脾俞胃俞和局部阿是穴。用一指禅推法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往返操作约5分钟。指按揉肝俞脾俞胃俞建里天枢章门期门血海,每穴约1分钟。搓胁肋1分钟左右。用指按揉中脘梁门穴,每穴约2分钟。

5.7 艾灸疗法中消

5.7.1 方一

[8]

选穴:梁门中脘内关脾俞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平时可以间隔1~2天施灸1次,应长期坚持。

5.7.2 方二

[9]

取穴

①组  足三里中脘穴;

②组  命门身柱脾俞穴;

③组  气海关门穴;

④组  脊中肾俞穴;

⑤组  华盖梁门穴;

⑥组  大椎肝俞穴;

⑦组  行间中极腹哀穴;

⑧组  肺俞膈俞肾俞穴。

配穴中消证,胃热较甚者,加大都脾俞穴。

灸法:每次选用1组穴位,8组穴轮换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姜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为1.5cm×2cm、重0.5克的艾炷,点燃施灸。每穴灸10~30壮,隔日1次,50天为1个疗程。

6 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9][10])为病名[11]。《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11]。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11]。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11]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1][11][11][11]。出

(2)消渴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11]。《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11]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11]。《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11][11]。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11]。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11]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11]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11]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11]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11]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11]

详见消渴条。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9-253.
  4. ^ [4]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1-113.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08.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1.
  7. ^ [7]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 ^ [8]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9. ^ [9]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0. ^ [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中消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中消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中消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中消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