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衄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nǜ

2 英文参考

internal bleedi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内衄为病证名[1]

1.呕血的一种表现;2.血从口出之总称。

4 呕血的一种表现·内衄

内衄呕血的一种表现[1]。《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内衄者,出血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是近从心肺间津液出,还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𧗐,血凝停胃中,因即满闷便吐,或去数斗至于一石者是也。得之于劳倦、饮食过常所为也。”此证有虚实之分,实者用三黄泻心汤生地黄,虚者用茯苓补心汤人参救肺散等(见《东医宝鉴·内景篇》)[1]

5 血从口出之总称·内衄

内衄为血从口出之总称[1]。《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若从口出则为内衄内衄出血,涎嗽出于脾,唾出于肾,咯出于心,咳出于肺,呕出于肝,吐出于胃。”

5.1 吐血

吐血为病证名[2]。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指血从口吐出,无明显呕恶及咳嗽[2]。亦有泛指血从口吐出者[2]。甚者可倾盆盈碗。多因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导致胃热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失统御而成[2]。亦有因外感引动者[2]吐血外感吐血内伤吐血阴虚吐血劳心吐血、劳伤吐血气郁吐血蓄热吐血伤胃吐血伤酒吐血等命名[2]。本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呼吸系统出血[2]

5.2 呕血

呕血为病证名[3]。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指血因呕吐而出,有多至盈盆倾碗者[3]。常因恼怒、过劳及伤于酒色所致[3]。亦有因暴怒伤肝,气火上逆者,兼见胸胁疼痛心烦不宁,少寐多梦[3]。甚者可见惊狂骂詈,不辨亲疏[3]舌质红,脉多弦数[3]。治宜泻肝清胃,用丹栀逍遥散伐肝煎等方[3]。偏火旺者,可先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3]。若肝木侮土,脾胃受伤,致营血失守,其症无胀无火而神疲脉虚者,则宜五阴煎五福饮理阴煎等方[3]。过劳所伤者,兼见遍身疼痛,时或发热,宜用犀角地黄汤当归肉桂桃仁[3]。饮酒过度,积热动血者,宜葛黄丸[3]房劳过度损伤肝肾者,兼见面赤足冷,烦躁口渴[3]。偏真阴亏损者,宜生脉散加减八味丸,或用左归饮小营煎之类。偏气虚阳衰者,宜异功散八味丸,或五福饮大补元煎之类[3]呕血量多者,皆可合用花蕊石散[3]。本证可见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胃炎、胃动脉硬化、某些血液病等多种疾病[3]

5.3 咳血

咳血为病名[4]。又称嗽血[4]。见《严氏济生方》。指咳嗽有血[4]。来自肺脏者[4]。多因外感风热燥火,或木火刑金阴虚火动,灼伤肺络所致[4]。《医林绳墨·血论》:“从嗽而来于肺者为咳血。”《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内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热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久嗽损于肺者难治,此已成劳也。”《张氏医通·诸血门》:“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治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清金壮水为主,略兼阿胶贝母百合、款冬、紫菀润肺止咳之剂。血止后胃虚少食,气息不续者,劫劳散半夏紫菀茸及琼玉膏调理之。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盗汗减食,异功散阿胶,或四君子加黄芪鳖甲麦冬五味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如外感风热者,症见喉痒干咳,血出鲜红,或痰少带血,口干鼻燥,或身热骨楚,脉浮数[4]。治宜祛风宣肺润燥宁络,用桑杏汤、千金麦门冬汤加减[4]肝火犯肺者,症见于咳阵作,痰少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刺痛心烦易怒,头胀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数[4]。治宜清肝润肺,和络止血,用柴胡连梅散或泻白散黛蛤散[4]

5.4 咯血

咯血为证名[4]。见《儒门事亲·咯血衄血嗽血》。《赤水玄珠》卷九:“咯血者,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鲜或紫者是也,又如细屑者亦是也。”《张氏医通·诸血门》:“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块,或血点是也。其证最重,而势甚微,常咯两三日即止。盖缘房劳伤肾,阴火载血而上。亦有兼痰而出者,肾虚水泛为痰也。”治宜滋阴降火,选用沙参麦冬汤六味地黄丸牛膝,或合茜根散加减[4]。偏肺热者,可用青饼子[4]。若心经火旺,痰中带血丝,治宜清心为主,佐以清肺化痰,可用导赤饮黄连丹皮血余蒲黄天冬、寸冬、贝母茯苓,或用太平丸等方(见《血证论》)[4]

5.5 唾血

唾血症状名,指痰中带血[5]。《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6.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9.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7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内衄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内衄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内衄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内衄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