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剂

温里剂 中医学 方剂学 中药学 方剂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ēn lǐ jì

2 英文参考

warming interior form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温里剂(warming interior formula[1])是指以温热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治疗里寒证方剂的统称[2][2]。分温中散寒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2]

4 温里剂适应

本类方剂是为治疗中焦虚寒阴盛阳衰,甚则亡阳欲脱,或寒凝经脉里寒证而设[2]里寒证的形成,不外乎寒邪直中和寒从内生两个方面[2]里寒证临床常表现为但寒不热、喜暖蜷卧、口淡不渴、小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等[2]。在治法上宜根据“寒者热之”的原则立法,应温里祛寒,祛除脏腑经络间的沉寒痼冷,恢复人体阳气[2]。由于里寒证脏腑经络部位之异,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本类方剂针对不同病证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3类[2]

5 温里剂的使用注意

本类方剂除以温热药物为主以外,常须配伍温补阳气之品,尤其对于阴寒内盛、阳气欲脱、病情危急者,更需加入补气固脱药物以扶持人体阳气[2]

使用温里剂,首先要辨别里寒证所在的脏腑经络,才能选择恰当的药物组成相关方剂,做到有的放矢[2]。其次,要辨明寒热的真假,避免误用而发生火上浇油的情况[2]。另外,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2]。若平素火旺之人,或阴虚失血之体,或夏季炎暑之时,或南方温热之域,温里剂当轻用,且要中病即止;若素体阳虚之人,或冬季气候寒冷,或北方冰雪之地,温里剂可重用;或素体阳虚温里剂治疗后仍有阳气不足者,可另用温补之方专补阳[2]。本类方剂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有伤津耗血之弊,故阴虚火旺者、慢性失血者应该慎用;热证真热假寒证者禁用[2]

6 温里剂分类

6.1 温中去寒剂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2]。症见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腹痛下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细等[2]。常以温中散寒干姜吴茱萸配伍益气健脾人参白术等组成方[2]。代表方如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2]

6.2 回阳救逆剂

回阳救逆剂,主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至阴格阳戴阳等证[2]。症见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蜷卧、下利清谷,甚则大汗淋漓、脉微细或脉微欲绝等[2]。由于阳气已衰到极点,必用大辛大热之剂回阳救逆,故常用附子干姜肉桂等为主组成方[2]。若亡阳又伴气脱者,须与补气人参配伍;若阳气衰微,阴盛格阳于外或虚阳上浮,须少佐寒凉,以为反佐;或冷服以防邪盛拒药。代表方为四逆汤[2]

表6-1 常用温里剂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分类

常用方剂

药物配伍

功用

主治

温中散寒

理中汤

干姜为君,党参为臣

温中散寒健脾(重在运化)

脾胃虚寒

小建中汤

饴糖为君,桂芍为臣

温中补虚缓急(重在止痛)

虚劳里急

回阳救逆

四逆汤

附子为君,干姜为臣

回阳救逆

阳气欲脱

6.3 温经散寒剂

温经散寒剂,适用于阳气不足,阴血虚弱而复被寒邪凝滞经脉所致的血痹寒厥、阴疽等证[2]。症见手足厥寒、肢体麻木或痹痛,或发阴疽[2]。常以辛温散寒的桂枝细辛温养气血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等配伍组成[2]。代表方如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2]

温里剂的主要比较

图6-1 温里剂的主要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