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瑞博思

止吐及催吐药物 消化系统药物 西药中毒 解痉制酸药 代谢用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ǔ ruì bó sī

2 英文参考

prepulsid

3 概述

西沙必利普瑞博思)为第三代胃肠道动力药,选择性地作用于胃肠道壁肌间神经神经节后末梢,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刺激整个胃肠道而发挥促动力作用。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口服后迅速吸收,主要经氧化脱羟和芳香族的羟基作用代谢,几乎全部的代谢产物近似均等地经粪、尿排泄,乳汁排泄较少。

4 西沙必利介绍

4.1 药品名称

西沙必利

4.2 英文名称

Cisapride

4.3 别名

普瑞博思西沙比利优尼必利西沙普雷特R-51619;Cisapridum;Prepulsid;Unipride

4.4 分类

消化系统药物 > 止吐及催吐药

4.5 剂型

1.片剂:每片5mg,10mg;

2.混悬液:1mg(1ml)。

4.6 西沙必利的药理作用

西沙必西沙必利是一种新型全胃肠道动力药。其作用机制与甲氧氯普氯普胺多潘立立酮不同,不影响多巴胺受体,而是选择性地作用于胃肠道壁肌间神经神经节后末梢,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加释放的时间与数量),刺激整个胃肠道而发挥促动力作用。由于这一效应是由位于肠壁肌间神经丛上的5-羟色胺4型(5-HT4受体介导的,所以西沙必利又称为5-HT4受体激动剂。因为胆碱能神经分布在胃肠道近段比远段丰富,故西沙必利作用主要涉及食管、胃及近段肠道,能增强食物蠕动,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并改善食管的清除率;能加强胃和十二指肠的收缩,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协调功能,防止十二指肠-胃反流,促进胃和十二指肠的排空;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显著加快小肠结肠的通过时间,其作用比甲氧氯普氯普胺强10~100倍。西沙必利不影响胃肠黏膜下神经丛,因此不改变胃肠黏膜的分泌。同时由于西沙必利抑制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也无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因此不增加胃酸分泌,也不影响血浆催乳催乳素的水平,基本上没用中枢抑制作用

4.7 西沙必利药代动力学

西沙必利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彻底,生物利用度为40%~50%,服药后立即进食可以增加西沙必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但不影响其吸收速度。用于胃-食管反流时,口服后30~60min即可起效。西沙必利单次口服5~10mg后1~2h血药浓度达峰值,达峰浓度为45~65μg/L;多次口服(每次10mg,每天2次)后血药浓度峰值可达60~80μg/L。血药浓度随口服剂量(5~20mg)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2~3天即可达稳态血浆浓度,稳态血浆浓度与治疗持续时间无关。据国外报道,西沙必利直肠给药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为40%,治疗浓度至少维持9h。血药浓度峰值与口服给药类似,但达峰浓度所需时间较长(约3h)。西沙必利在体内分布广泛,以肝浓度最高(超过血浆35倍),其次为胃肠道(超过血浆14~18倍),以及肺、肾、软骨、腺体淋巴组织(超过血浆2~6倍),以脑组织浓度最低(比血浆浓度低2~3倍)。主要与白蛋白结合,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7.5%,表观分布容积为2.4~4.8L/kg。西沙必利主要在肝脏经氧化脱羟基和芳香族的羟基作用被广泛地代谢,其代谢产物主要为无活性的去甲西沙必利,其他还有3-氟-4-羟基西沙必利、4-氟-2-羟基西沙必利西沙必利主要以代谢物的形式近似均等地经粪便和尿排泄,尿中原形药物不到10%,大便中约占4%~6%。西沙必利经乳汁排泄量极少,产妇每8小时服用西沙必利20mg,3~4天乳汁中稳态浓度为6.2μg/L,是母体给药量的0.1%。西沙必利总体清除率为每分钟100ml。健康人体半衰期口服为7~10h,静注为15h。老年人和肝功能损害者的半衰期延长。

4.8 西沙必利适应

1.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

2.功能性消化不良(FD),缓解上腹饱胀、早饱及恶心呕吐症状

3.由神经损伤迷走神经切断术、部分胃切除或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

4.慢性便秘

5.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

6.对于采取体位和饮食措施仍不能控制幼儿慢性、过多性反胃呕吐也可试用西沙必利治疗。

4.9 西沙必利禁忌

1.对西沙必利过敏者。

2.胃肠道出血、阻塞或穿孔以及其他刺激肠道可能引起危险的疾病。

3.妊娠妇女、儿童、哺乳妇女。

4.心肌病

5.充血性心力衰竭

6.有临床意义的心动过缓。

7.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8.窦房结功能障碍。

9.有室性心律失常

10.易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如多器官衰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晚期癌症等应避免使用。

11.肾功能衰竭。

12.呼吸衰竭

13.进食障碍者。

14.导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如严重的脱水呕吐营养不良

15.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排钾利尿药胰岛素患者

4.10 注意事项

1.(1)孕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2)肝、肾功能损害者。(3)服用其他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或本来就有Q-T间期延长者慎用,但目前国外主张有Q-T间期延长病史或已知有先天性长Q-T综合征家族史者应禁用西沙必利

2.用药期间若发生晕厥、心跳加快或心律不齐,若心电图Q-T值超过450毫秒,应立即停药。

4.11 西沙必利不良反应

1.少数患者发生瞬时性腹部痉挛、腹鸣和腹泻,减量可消失。

2.偶有过敏、轻度短暂的头痛头晕及与剂量相关尿频的报道。

3.罕见可逆性肝功能异常,并可能伴有胆汁淤积。

4.个别报道,西沙必利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惊厥癫痫锥体外系反应等。

4.12 西沙必利的用法用量

1.根据病情的程度,每天总量为15~40mg,分2~4次给药,通常按下述剂量服用:1.病情一般:每天3次,每次5mg(剂量可以加倍)。

2.病情严重(如胃轻瘫、食管炎、顽固性便秘):每次10mg,每天3~4次,三餐前及睡前服用;或者每次20mg,每天2次,早餐前及睡前服用。

3.食管炎的维持治疗:每天2次,每次10mg,早餐前和睡前服用;或者每天1次,每次20mg,睡前服用。病情严重者剂量可加倍。

4.13 药物相互作用

1.西沙必利可加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如巴比妥类药物的吸收,故服用西沙必利期间不宜服用巴比妥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

2.西沙必利与溴水多利、氟哌啶醇合用时,可促进后者的吸收抑制代谢,使精神症状加重。

3.西沙必利与环胞霉素合用时,可增加后者的吸收率,增加后者的毒性(如肾功能障碍、胆汁淤积等)。

4.西沙必利可减少他克利姆司的代谢,使其发生不良反应(如中毒肾损害、高血糖高钾血症)的危险性增加。

5.一些抑制细胞色素P4503A4酶系的药物,如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康唑)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醋竹桃霉素)或蛋白酶抑制剂(如印地那韦、利托那韦、安泼那韦)联用时,可抑制西沙必利代谢,导致西沙必利的血药浓度增加,并可引起心脏毒性(如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脏停搏等)。故使用西沙必利期间,应禁止同时口服或非肠道应用三唑类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蛋白酶抑制剂

6.服用西沙必利后,有排空速率加快,若同服经胃吸收药物,后者的吸收速率可能降低;而经小肠吸收药物吸收速率可能会增加(如苯二氮卓类、抗凝药、对乙酰氨基酚及H2受体拮抗药等)。西沙必利与苯二氮卓类合用时,后者的镇静作用可增强;与抗凝药合用时,可增加凝血时间,两者合用时应注意检查凝血时间以确定适宜的抗凝药剂量;而合用西咪替丁则可略微增加西沙必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7.西沙必利可减少地高辛吸收,但无临床意义。

8.由于西沙必利系通过促进肠壁肌层节后神经释放乙酰胆碱而发挥胃肠动力作用,因此抗胆碱药(如阿托品苯扎托品颠茄制剂)可降低西沙必利疗效。

9.西沙必利左旋多巴合用时,有增加左旋多巴不良反应(如不随意运动、震颤、恶心和呕吐心血刺激作用)的危险。

10.西沙必利禁止与任何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联用,以免增加心脏毒性。这些药物包括阿司咪唑、ⅠA抗心律失常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马普替林阿米替林、甲氧氟沙氟沙氟沙星、斯帕沙星、加地氟沙星匹莫齐特、沙丁多尔、特非那定、特罗地林等)。

11.西沙必利可增加乙酚吸收

12.柚子汁可使西沙必利发生心脏毒性的危险性增加,因此服用西沙必利时禁止饮用柚子汁。

4.14 专家点评

西沙必西沙必利是一种全消化道促动药,作用范围大。对各种胃肠动力障碍疾病所致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厌食便秘均有明显疗效。西沙必利与H2受体拮抗剂合用可提高疗效。

5 西沙必利中毒

西沙必利普瑞博思)为第三代胃肠道动力药,可加强并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滞留与反流。口服后迅速吸收,1~2h达峰值血浓度,半衰期约为10h,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7.5%,主要经氧化脱羟和芳香族的羟基作用代谢,几乎全部的代谢产物近似均等地经粪、尿排泄,乳汁排泄较少。口服成人每次5~10mg,3/d;儿童0.2mg/kg,3/d;直肠用药每次30mg。[1]

5.1 临床表现

主要不良反应腹痛腹泻、稀便、肠鸣恶心呕吐、尿急、尿频支气管痉挛、皮疹、瘙痒、头痛头昏烦躁失眠嗜睡等。[1]

5.2 诊断

西沙必利中毒的诊断要点为[1]

西沙必利应用史,出现上述表现。

5.3 治疗

西沙必利中毒的治疗要点为[1]

一般不良反应停药或减少剂量,可在数天内消失。一旦用药过量可口服药用炭,腹部痉挛性疼痛排便次数增多者,可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

6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25.
编辑:wangyuan、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