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

呼吸系统药物 解热镇痛药及其他抗感冒方药 解热镇痛药及抗感冒药 药物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uì yǐ xiān ān jī fēn

2 英文参考

paracetanol

paracetamol[朗道汉英字典]

acetaminophen,acetominophe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国家基本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基本药物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零售指导价格类别备注
38747对乙酰氨基酚片剂500mg*10盒(瓶)1.7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38847对乙酰氨基酚片剂300mg*24盒(瓶)2.7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38947对乙酰氨基酚片剂500mg*12盒(瓶)2.0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39047对乙酰氨基酚胶囊300mg*20盒(瓶)2.5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39147对乙酰氨基酚颗粒剂300mg0.15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39247对乙酰氨基酚颗粒剂500mg0.22元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对乙酰氨基酚是非纳西丁的活性代谢物,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为白色结晶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其镇痛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阻断痛觉神经末梢冲动而产生镇痛作用。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对血小板凝血机制无影响。成人中毒血浓度值为15mg/dl。儿童中毒量150mg/kg。主要损害肝脏,可有肾脏血液系统改变,偶有过反应

5 对乙酰氨基酚药典标准

5.1 品名

5.1.1 中文名

对乙酰氨基酚

5.1.2 汉语拼音

Duiyixian'anjifen

5.1.3 英文名

Paracetamol

5.2 结构式

5.3 分子式分子

C8H9NO2      151.16

5.4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4'-羟基乙酰苯胺。按干燥品计算,含C8H9NO2应为98.0%~102.0%。

5.5 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本品在热水乙醇中易溶,在丙酮溶解,在水中略溶。

5.5.1 熔点

本品的熔点(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C)为168~172℃。

5.6 鉴别

(1)本品的水溶液三氯化铁试液,即显蓝紫色。

(2)取本品约0.1g,加稀盐酸5ml,置水浴中加热40分钟,放冷;取0.5ml,滴加亚硝酸钠试液5滴,摇匀,用水3ml稀释后,加碱性β-萘酚试液2ml,振摇,即显红色。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131图)一致。

5.7 检查

5.7.1 酸度

取本品0.10g,加水10ml使溶解,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H),pH值应为5.5~6.5。

5.7.2 乙醇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取本品1.0g,加乙醇10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浑浊,与1号浊度标准液(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 B)比较,不得更浓;如显色,与棕红色2号或橙红色2号标准比色液(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 A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

5.7.3 氯化

取本品2.0g,加水100ml,加热溶解后,冷却,滤过,取滤液25ml,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A),与标准氯化钠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1%)。

5.7.4 硫酸

氯化物项下剩余的滤液25ml,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B),与标准硫酸溶液1.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2%)。

5.7.5 氨基酚及有关物质

临用新制。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溶剂[甲醇-水(4:6)]制成每1ml中约含2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对氨基酚对照品和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上述溶剂溶解并制成每1ml中约含对氨基酚1μg和对乙酰氨基酚20μ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试验。用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磷酸缓冲液(取磷酸氢二钠8.95g,磷酸二氢钠3.9g,加水溶解至1000ml,加10%四丁基氢氧化铵溶液12ml)-甲醇(90:1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5nm;柱温为40℃;理论板数按对乙酰氨基酚峰计算不低于2000,对氨基酚峰与对乙酰氨基酚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取对照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对氨基酚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1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4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与对照品溶液中对氨基酚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对氨基酚不得过0.005%;其他杂质峰面积均不得大于对照品溶液对乙酰氨基酚的峰面积(0.1%);杂质总量不得过0.5%。

5.7.6 氯苯乙酰胺

临用新制。取对氨基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对氯苯乙酰胺对照品和对乙酰氨基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溶剂[甲醇一水(4:6)]溶解并制成每1ml中约含对氯苯乙酰胺1ug与对乙酰氨基酚20ug的混合溶液[1],作为对照品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试验。用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磷酸缓冲液(取磷酸氢二钠8.95g,磷酸二氢钠3.9g,加水溶解至1000ml,加10%四丁基氢氧化铵12ml)-甲醇(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5nm;柱温为40℃;理论板数按对乙酰氨基酚峰计算不低于2000,对氯苯乙酰胺峰与对乙酰氨基酚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取对照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对氯苯乙酰胺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1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对氯苯乙酰胺不得过0.005%。

5.7.7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L)。

5.7.8 炽灼残渣

不得过0.1%(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

5.7.9 重金属

取本品1.0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热使溶解,放冷,滤过,取滤液加醋酸缓冲液(pH 3.5)2ml与水适量使成25ml,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H第一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5.8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40mg,精密称定,置250ml量瓶中,加0.4%氢氧化钠溶液50ml溶解后,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100ml量瓶中,加0.4%氢氧化钠溶液10ml,加水至刻度,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 A),在257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C8H9NO2吸收系数()为715计算,即得。

5.9 类别

解热镇痛药

5.10 贮藏

密封保存

5.11 制剂

(1)对乙酰氨基酚片  (2)对乙酰氨基酚咀嚼片  (3)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  (4)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  (5)对乙酰氨基酚栓(6)对乙酰氨基酚胶囊  (7)对乙酰氨基酚颗粒(8)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9)对乙酰氨基酚凝胶

5.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6 对乙酰氨基酚介绍

6.1 药品名称

对乙酰氨基酚

6.2 英文名称

Paracetamol ,Acetaminophen,Fortolin,Panodol, Snaplets, Sufferin, Tylenol

6.3 别名

扑热息痛醋氨酚乙酰氨基酚百服宁必理通泰诺林日立清一滴清退热净赛安林泰诺止痛片雅司达斯耐普;Acetaminophen

6.4 分类

神经系统药物 > 解热镇痛药

6.5 剂型

1.片剂:.0.1g,0.3g,0.5g;

2.咀嚼片百服宁咀嚼片):160mg;

3.膜片:160mg;

4.控释片:650mg;

5.颗粒剂:160mg;

6.泡腾颗粒剂:0.1g,0.5g;

7.口服液:32mg/ml;

8.滴剂:100mg(1ml);

9.糖浆剂:50mg(1ml);

10.安佳热糖浆:24mg(1ml);

11.小儿退热栓:125mg,300mg。

12.复方制剂:(1)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0.126g、阿司匹林0.23g、咖啡因0.03g;(2)百服宁片(薄膜衣片):0.5g;(3)撒利痛片(Saridon):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250mg、异丙安替比林150mg、咖啡因50mg。

6.6 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是非那西丁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其镇痛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的合成(包括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以及阻断痛觉神经末梢冲动而产生镇痛作用。其阻断痛觉神经末梢冲动作用,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使痛觉受体敏感的物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等)的合成有关。对乙酰氨基酚可通过影响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而起解热作用,可能与下视丘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有关。对乙酰氨基酚解热作用强,与阿司匹林相仿,且较持久,但镇痛抗炎作用较弱,较低用量时对风湿病无效。这是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抑制背侧丘脑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作用较强,而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作用弱的缘故。因此对乙酰氨基酚不能代替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各种类型关节炎,但可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不耐受或不适于应用阿司匹林的病例,如水痘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包括应用抗凝治疗时),以及消化性溃疡胃炎等。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必要时还须应用其他疗法解除疼痛发热的原因。阿司匹林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有防止发生白内障的保护性效应

6.7 对乙酰氨基酚药代动力学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在体液分布均匀,口服后0.5~2h可达峰值,作用维持3~4h。约有25%与血浆蛋白结合,小量时(血药浓度小于60μg/ml)与蛋白结合不明显;大量或中毒量与蛋白结合率较高,可达43%。对乙酰氨基酚90%~95%在肝脏代谢,约60%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其余与硫酸半胱氨酸结合。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毒性作用。t1/2为2~3h,肝功能减退时可延长1~2倍,老年人新生儿也有所延长,而小儿则有所缩短。对乙酰氨基酚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形式从肾脏排泄,24h内约有3%以原形随尿排出。在正常情况下,可在肝内谷胱甘肽结合而解毒。应用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时因谷胱甘肽贮存被耗竭,此代谢物即与肝细胞大分子结合,从而引起肝坏死

6.8 对乙酰氨基酚适应

1.用于治疗感冒发热

2.关节痛、神经痛、头痛偏头痛、癌性痛及术后止痛。

3.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阿司匹林患者尤为适用,如血友病出血性疾病、使用抗凝药治疗的患者消化性溃疡和胃患者

6.9 对乙酰氨基酚禁忌

1.对对乙酰氨基酚过敏者禁用。

2.新生儿禁用。

6.10 注意事项

1.(1)肝病病毒性肝炎对乙酰氨基酚有增加肝脏毒性的危险,故患肝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加大。(2)肾功能不全者:偶可使用,但如长期大量应用,有增加肾脏毒性的危险。(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应严格控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4)酒精中毒者。(5)葡萄糖-6-磷酸脱氢-6-磷酸脱氢酶缺乏-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此类患者使对乙酰氨基酚已有发生溶血的报道。(6)孕妇。

2.药物儿童的影响:3岁以下儿童新生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

3.药物妊娠的影响:对乙酰氨基酚可通过胎盘,故孕妇使用时应考虑可能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

4.药物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1)血糖测定:应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法测定时可得出假性低值,而用己糖激酶/6-磷酸脱氢酶法测定时则无影响。(2)血清尿酸测定:应用磷钨酸法测定时可得假性高值。(3)尿5-羟吲哚醋酸(5-HIAA)测定:应用亚硝基萘酚试剂作定性过筛试验时可得出假阳性结果,定量试验不受影响。(4)肝功能试验:一次大剂量应用(大于8~10g)或长期应用较小剂量(每天用量大于3~5g)时,凝血酶原时原时间、血清胆红素浓度、血清乳酸脱氢酶浓度及血清氨基转移酶均可增高。(5)使用YSI葡萄糖分析仪时可得出假阳性结果。

5.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监测的项目:给药前应注意检查肝,肾功能,对长期较大剂量用药者应定期复查(包括血象、肝肾功能等)。

6.用药过量的反应:(1)过量服用(包括中毒量)时,可很快出现苍白、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胃痛胃痉挛腹泻、畏食、多汗症状,且可持续24h。在1~4天内可出现腹痛肝肿大和压痛、氨基转移酶升高及黄疸。第4~6天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衰竭(暴发性肝衰竭),表现为肝性脑病精神意识障碍、躁动、嗜睡)、扑翼样震颤、惊厥、呼吸抑制昏迷脑水肿症状,以及凝血障碍、胃肠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低血糖酸中毒心律失常循环衰竭、肾小管坏死直至死亡。(2)有些患者表现不典型,只有腹痛代谢性酸中毒昏迷、高度换气及呼吸抑制。过量的患者中约12%出现肾衰,但并不都伴有肝衰竭。(3)曾有过量后引起心肌损害的报道。

7.过量的处理:(1)催吐及洗胃以减少药物吸收,洗胃后耳用药用炭吸附药物,但应注意药用炭也会影响口服乙酰半胱司(酸的吸收与疗效。(2)乙酰半胱氨酸应尽早使用,在过量后10~12h内使用最有效。开始时口服140mg/kg,然后以70mg/kg的剂量每4小时1次,共用17次;病情严重时可将药物溶于5%的葡萄糖注射剂20ml吐中静脉给药。(3)如果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24h内未能使用乙酰半胱氨酸,则使用血液透析血液灌注,对清除血液循环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有益,但这种治疗对防止其肝毒性的效果不明。(4)监测血浆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至少在过量4h后进行,过早测定无助于可靠地评估潜在的肝毒性。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时原时间、胆红素定量,应每24小时测定1次,至少连续测定96h。在96h内无异常检验值出现者,可以不必再查。肾脏心脏功能检查视临床需要而定。(5)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糖,补充维生素K11(如凝血酶原时原时间比率大于1.5)或用新鲜冷冻血浆、浓缩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时原时间比率大于3.0)。

6.11 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

1.对乙酰氨基酚的胃肠刺激作用小,短期服用不会引起胃肠道出血。但已有数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导致肝毒性的报道,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肝坏死。滥用酒精可能加剧肝毒性

2.泌尿系统:长期大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致肾病,包括肾乳头坏死肾衰,尤其是在肾功能低下者,可出现肾绞痛急性肾衰竭(少尿、尿毒症)。肾衰也可能继发于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3.血液系统:罕见血液学不良反应,偶有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报道。其他罕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还有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全血细胞减少,浆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与阿司匹林相比,对乙酰氨基酚出血时间血小板聚集时间几无影响。

4.内分泌/代谢:国外动物实验发现,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抑制甲状腺功能精子生成,但还不能确定与临床有何关系。国外有引起低体温的报道,过量服用还有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报道。中毒剂量可引起低血磷症及低血糖,也曾有一过性高血糖的报道。

5.皮肤:可发生荨麻疹、固定性药疹,偶见皮炎伴瘙痒。国外有发生血管紫癜、急性全身性疱疹样脓疱病乳头斑丘疹的报道。罕见中毒表皮坏死溶解

6.骨骼肌肉:国外用对乙酰氨基酚做激发试验有引起横纹溶解症的报道。

7.过敏反应罕见。

8.尚无致癌的报道。

6.12 对乙酰氨基酚的用法用量

1.0.5~1.0g,每天3~4次。

2.儿童用量:6~12岁,每次口服0.25~0.5g,每天3~4次。6岁以下儿童不使用。

3.成人和儿童也可使用栓剂

6.13 药物相互作用

1.对乙酰氨基酚抑制醋硝香豆素代谢干扰血块形成,从而增强醋硝香豆素的抗凝作用

2.对乙酰氨基酚抑制华法林代谢或阻碍血块收缩因子形成,从而加大华法林引起出血的危险性。

3.二氟尼柳对乙酰氨基酚合用时,对乙酰氨基酚血浆浓度上升约50%,这种浓度显著上升曾有引起肝毒性的报道。二氟尼柳的血药浓度不变。

4.非诺多泮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可致非诺多泮血清浓度上升30%(短期合用)及70%(长期合用);非诺多泮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上升50%(短期合用)及66%(长期合用);伴有非诺多泮代谢产物的含量及AUC下降。短暂合用在临床上无不良反应报道。

5.甲双吡丙酮抑制对乙酰氨基酚葡萄糖苷酸结合物的形成,使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危险性增加。

6.磺吡酮对乙酰氨基酚合用时,对乙酰氨基酚代谢增加,对肝脏毒性也增加。

7.对乙酰氨基酚可促进拉莫三嗪血液中清除,故使拉莫三嗪的疗效降低。

8.磷苯妥英苯妥英钠可使对乙酰氨基酚肝脏中的代谢增加,使对乙酰氨基酚疗效下降,肝毒性加大。

9.对乙酰氨基酚使谷胱甘肽减少,而白消安通过与谷胱甘肽结合而排出体外,故两者合用时,白消安的肾廓清率减少。

10.卡巴眯嗪为肝酶诱导剂,大剂量、频繁地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时,可使对乙酰氨基酚代谢加强,肝毒性产物增多。

11.考来烯胺能使对乙酰氨基酚吸收减少,使对乙酰氨基酚疗效减弱。

12.替扎尼丁(肌松药)可使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时的达峰时间延迟,但临床意义不明。

13.异烟肼可使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增加。

14.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改变氯霉素药物动力学(具体影响各家报道不一)。两者合用时,可能会增加氯霉素毒性,出现呕吐低血压低体温

15.与抗病毒药齐多夫定(zidovudine)合用时,由于两药可互相降低与葡糖醛酸的结合作用而降低清除率,从而增加毒性,因此应避免同时应用。

16.抗酸药可显著延缓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但对对乙酰氨基酚的平均血浆峰浓度、最大血浆峰浓度及半衰期无影响。

17.佐咪曲坦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后,前者的血浆浓度轻度上升,但无临床意义。

18.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增加炔雌醇血浆浓度,而对乙酰氨基酚血浆浓度可被口服避孕药降低。

19.长期大量与阿司匹林、其他水杨酸盐制剂或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合用时(如每年累积用量达到1000g,应用3年以上时),可明显增加对肾脏毒性(包括肾乳头坏死、肾及膀胱肿瘤等)。

20.对乙酰氨基酚与降压药(如阿替洛尔)合用时,降压作用无明显改变。

21.长期嗜酒者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大于非嗜酒者,导致对乙酰氨基酚毒性代谢产物产生得更多。

22.食物可减慢对乙酰氨基酚吸收,使其峰浓度降低。

6.14 专家点评

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作用较强而抗炎抗风湿作用很弱,其解热作用阿司匹林相似,但镇痛作用阿司匹林为弱。对胃肠道刺激小,对血小板和凝血机制影响较小。现临床上有多种复方制剂,广泛应用于解热镇痛治疗方面。

7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非纳西丁的活性代谢物,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对血小板凝血机制无影响。本药口服后0.5~2h达血药峰值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25%~50%。大量摄入后可延迟至4h,90%经肝脏代谢,<5%以原形由尿排出。血浆半衰期1~3h,过量后则延长,>12h提示有肝性脑病之可能。本药常用量口服0.3~0.6g/次,2~3/d。成人中毒量为7.5g,致死量为5~20g,中毒血浓度值为15mg/dl,致死血浓度值为150mg/dl。儿童中毒量150mg/kg。主要损害肝脏,可有肾脏血液系统改变,偶有过反应[2]

7.1 临床表现

[2]

1.不良反应   较少,可有恶心呕吐出汗腹痛及苍白等,偶见血小板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过敏反应,偶见荨麻疹、皮炎、支气管痉挛等。

2.急性中毒   主要引起肝、肾脏损害为主。

(1)肝脏损害: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右上腹部触痛、黄疸,血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者可发生肝性脑病,有精神错乱、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2)肾脏损害:可有蛋白尿、管型尿、血尿、少尿、无尿等。

3.实验室检查

(1)检测血浆中药物浓度,有助于确定诊断及判断预后。

(2)检测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等。

7.2 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1.过量者催吐,予0.45%盐水洗胃,后硫酸镁导泻。

2.应用解毒剂乙酰半胱氨酸140mg/kg,溶于5%葡萄糖溶液300ml中静滴,以后每4h用70mg/kg,至72h为止。

3.早期、短程、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4.根据肝、肾损害严重程度,可采取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换血方法,清除毒物

5.对症、支持治疗。

8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 [2]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16.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16-217.
编辑:wangyuan、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