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感染性疾病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í xìng huà nóng xìng biǎn táo tǐ yán

2 英文参考

tonsillar abscess[朗道汉英字典]

acute suppurative tonsillitis[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概述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cute suppurative tonsillitis)属于上呼吸道常见细菌感染儿童、青少年多见;多两侧扁桃体同时受累,乙型或甲型溶血链球菌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非溶血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厌氧菌腺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上述病原体多属于正常人口腔扁桃体正常菌群,只有当某些因素使全身或局部的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方能侵袭人体导致感染,而受凉、潮湿、劳累、烟酒过度、有害气体等均可为诱因。[1]

4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因

乙型或甲型溶血链球菌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主要致病菌,非溶血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厌氧菌腺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上述病原体多属于正常人口腔扁桃体正常菌群,只有当某些因素使全身或局部的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方能侵袭人体导致感染,而受凉、潮湿、劳累、烟酒过度、有害气体等均可为诱因。[1]

5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儿童、青少年多见,起病较急,咽痛为其主要症状,初起多为一侧,继而可发展到对侧,咽痛剧烈者,吞咽困难,可有同侧耳痛;由于咽部及软腭肿胀,讲话言语不清,呼吸费力;如果发展为扁桃体周围炎,还可出现张口受限;若炎症侵及咽鼓管,则可有耳闷、耳鸣听力减退。患者多有全身不适、疲乏无力、头痛等,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甚至40℃以上。婴幼儿可有腹泻[1]

6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诊断

1.临床表现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起病较急,咽痛为其主要症状,初起多为一侧,继而可发展到对侧,咽痛剧烈者,吞咽困难,可有同侧耳痛;由于咽部及软腭肿胀,讲话言语不清,呼吸费力;如果发展为扁桃体周围炎,还可出现张口受限;若炎症侵及咽鼓管,则可有耳闷、耳鸣听力减退。患者多有全身不适、疲乏无力、头痛等,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甚至40℃以上。婴幼儿可有腹泻[1]

2.体格检查  患者呈急性热病容,扁桃体大明显,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在隐窝口有渗出物。脓点可融合成假膜状,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拭去,不留出血创面。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可发现腺样体或舌根扁桃体红肿,下颌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1]

3.实验室检查  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增多[1]

7 鉴别诊断

化脓性扁桃体炎需要注意猩红热单核细胞增多症、咽白喉等相鉴别[1]

8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治疗

8.1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患者需适当休息,多饮水,食用易消化富于营养的半流质或软食咽痛较剧,高热头痛四肢酸痛者,可口服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1]

8.2 感染治疗

抗菌药物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主要治疗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对主要致病菌具有抗菌作用,为首选,可选用青霉素,或口服阿莫西林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阿奇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对青霉素超敏反应患者禁用头孢菌素,18岁以下未成年人忌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所有药物疗程为10天以彻底杀灭病原菌,避免链球菌可能导致的变态反应性并发症。[1]

8.3 扁桃体摘除

对反复发生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可进行扁桃体摘除,但需要严格掌握,摘除指征需要结合患者年龄、免疫状态、是否有并发症以及扁桃体局部情况综合考虑。[1]

9 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并发症

化脓性扁桃体炎可以引起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如扁桃体周脓肿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咽后脓肿等;全身并发症主要与链球菌所产生的Ⅲ型变态反应有关,如急性风湿热急性肾炎等。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请专业医师会诊处理。[1]

10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29.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相关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