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诊疗规范 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 精神障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ǎn shè huì xíng rén gé zhàng ài zhěn liáo guī fàn ( 2 0 2 0 nián bǎn )

2 基本信息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的一部分。《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0年11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945号)印发。

3 诊疗规范全文

3.1 一、概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 将其归入 B 类人格障碍。在 ICD-10 中称之为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 1%~4%,在酒精滥用的男性,以及监狱、物质成瘾治疗机构或其他司法环境中的个体患病率可高达 70%。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是女性的 3~5倍。常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早期并持续到成年。有研究发现,18~30岁的患病率为 2.3%,而 65 岁时患病率低于 0.05%。在年轻、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有过不良成长环境的人群中,该病的罹患危险更高。

3.2 二、临床特征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他人基本利益的广泛忽视或故意侵害,主要包括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感情、待人冷酷无情;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和义务,经常违法乱纪;尽管建立人际关系无困难,但是不能长久保持;无内疚感,不能从既往经历特别是惩罚中吸取教训;对挫折耐受性极低。常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18 岁以前)存在品行问题,如经常撒谎、逃学、吸烟、酗酒、欺负弱小、虐待动物;经常偷窃、斗殴、赌博;破坏他人或者公共财物;无视管教、校规、社会道德礼仪,甚至出现犯罪行为

3.3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3.3.1 (一)ICD-10 诊断标准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 ICD-10 中被称为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1.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

2.全面、持久的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与义务。

3.尽管建立人际关系并无困难,却不能长久地保持

4.对挫折耐受性极低,微小的刺激便可引起攻击,甚至暴力行为

5.无内疚感,不能从经历中特别是从惩罚中吸取教训。

6.很容易责怪他人,或者当他们与社会相冲突时对行为作似是而非的合理化解释。伴随的特征中还包括持续的易激惹、儿童期及青春期品行障碍,尽管并非总是存在,如果有则更进一步支持本诊断。

3.3.2 (二)鉴别诊断

1.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一样,都存在固执、肤浅以及缺少同情心,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没有冲动、攻击以及欺骗的特征,而且通常没有童年期品行障碍或成年期犯罪行为的历史。

2.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相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情绪相对更稳定,攻击性会更多。治疗原则及疾病管理参照本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4 附:治疗原则与方法

人格障碍患者多缺乏自知力自我完善能力,故一般不会主动就医,往往在环境社会适应遇到困难,出现情绪睡眠等方面的症状时才会寻求治疗或被他人要求治疗。人格障碍的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其主要治疗方法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促进人格重建,使其逐渐适应社会。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需要不同治疗方法的结合,要在全面了解病情、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社会和心理环境的基础上,制订个体化的治疗策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合理的教育和训练是人格障碍治疗的三种主要模式。一般认为,上述三种治疗模式的结合可能更有利于人格障碍患者康复。主要治疗原则包括:①尽早确诊,及时进行系统且长期的治疗;②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③对近亲属的健康宣教、心理支持、家庭治疗等。

4.1 (一)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可以治疗人格障碍药物。但尽管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却可以改善因人格异常导致的适应不良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或精神病症状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精神病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社会隔离症状有改善作用。制订药物治疗计划时应检查患者有无共患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采取门诊联合治疗或心理病房住院治疗。药物治疗的剂量和疗程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1.抗精神病药

由于偏执型、分裂型人格障碍症状特征上与精神分裂症相似抗精神病药物可以缓解精神病症状抑郁症状,一般小剂量用药,比如阿立哌唑利培酮奥氮平等。但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和长期应用,只有在出现异常应激、短暂性精神病症状时才是必要的选择。

2.心境稳定剂

边缘型、自恋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情绪变化较大,常有冲动自我伤害行为,故心境稳定剂、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控制冲动行为和愤怒情绪有明显的作用,与抗精神病药相比,心境稳定剂对这些人格障碍患者恢复整体功能的积极作用更明显。

3.抗抑郁药

主要用于改善抑郁、焦虑情绪,减少患者对拒绝的敏感性,比如抗抑郁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抑郁、强迫、敏感、易激惹包括攻击性和冲动性等有一定疗效。常用药物氟伏沙明氟西汀舍曲林等。

4.抗焦虑药

比如苯二氮䓬类药物有助于缓解激越、焦虑睡眠障碍症状,常用药物如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

4.2 (二)心理治疗

考虑到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心理治疗是目前人格障碍治疗的主要策略。心理治疗一方面创造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治疗关系,提供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帮助其认识人格问题的根源和影响,鼓励其改变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促进其人格重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偏执型、分裂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极少主动寻求心理治疗。对边缘型、自恋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进行心理治疗的意义更大。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治疗、支持治疗等。从治疗形式上可分为个别治疗、夫妻治疗、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团体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提升社会化功能和发展适宜的人际关系

1.精神分析治疗

人格障碍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比如针对自恋型人格障碍,重点是系统分析患者病态的无所不能,需要治疗师要有共情的能力,要意识到,在患者自恋的无所不能的盔甲下包裹的是个哭泣的、匮乏的生命,治疗师需要提供持久的、抱持的治疗关系让其成长。

2.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最可能从认知行为疗法中获益的是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通过调整他们的不合理认知,进而改变非适应性情绪行为

3.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是近年来在认知行为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通过训练患者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减少自伤行为、帮助患者接纳现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情绪问题,并提高自尊,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冲动控制能力、专注力及情绪管理能力

4.支持治疗

通过倾听和共情,让患者感到放松、安全、温暖和被接纳,运用语言、行为等各种方式支持患者,帮助其发挥潜在的自我调节能力,协助改变患者心理困境与症状

4.3 (三)教育和训练

合理的健康宣教可以帮助人格障碍患者认识自身的个性缺陷,提高自知力。针对性的训练有助于帮助他们改变病态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并强化其积极的变化,比如对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如通过角色扮演),以帮助其学习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技巧。

5 附:疾病管理

人格障碍是一种相当稳定思维情绪行为的异常状态,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可以常年保持不变,甚至持续终生。即使进行治疗,改变也并非易事。仅少数患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缓解。人格障碍的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因此,早期预防和识别并减少危害行为发生尤为重要。

5.1 (一)预防

人格障碍形成于早年。因此,强调从幼年开始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障碍发生的预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给予子女充分的关爱和呵护,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学习和人际环境,使儿童远离精神创伤,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格的不良发展。当儿童出现情绪行为问题时,应及时了解、关心,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5.2 (二)识别并减少危害行为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由于猜疑常常处于愤怒和不安中自恋型人格障碍遇到困境后易发生抑郁,由于体验到的失落感和空虚感的增加,容易出现自杀风险或攻击性行为。早识别、早干预这些危险行为需要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社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长期照顾患者的家庭成员等的密切配合。

一是患者的法定监护人在观察到患者有激烈的情绪反应并可能有极端行为时,应在疏导患者情绪的同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并及时就医。在患者就医后应尊重患者,法定监护人要向专业人员学习,积极参加专业机构组织人格障碍患者家属的团体治疗,学会如何与患者更恰当地交流,法定监护人应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是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社区等机构密切配合,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服务和管理。及时了解患者人格特点,动态监测攻击和自杀风险,提供心理支持、临床治疗和危机干预综合措施。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