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髎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腧穴学 特定穴 针灸学 中医学 交会穴 穴位特效按摩 耳前部腧穴 经穴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hé liáo

2 英文参考

ěrhéliáo TE22[中国针灸学词典]

ěrhéliá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2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2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耳和髎
汉语拼音Erheliao
罗马拼音Holiao
美国英译名Harmonious Bone
各国代号中国TE22
日本22
法国莫兰特氏TR22
富耶氏TR22
德国3E22
英国T22
美国TB22

耳和髎经穴名(ěrhéliáo TE22)[1]耳和髎和髎[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2][2]耳和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交会穴[2][2]。耳即耳窍,和即调和,髎指骨隙,此穴在耳前骨的浅表陷隙中,可调耳和声,故名耳和髎[2]耳和髎穴主要用于头面及耳部疾患:如头重痛,齿痛,口㖞,牙关拘急耳鸣头痛牙关紧闭,鼻准肿痛,瘈疭头痛颊肿,面瘫,流涕,颔颊肿,瘛疭,颈颌肿痛,现代又多用耳和髎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耳炎,鼻炎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和髎,在耳前兑发下横动脉

5 穴名

耳即耳窍,和即调和,髎指骨隙,此穴在耳前骨的浅表陷隙中,可调耳和声,故名耳和髎[2]

和,指悦耳之声。髎,深孔义。鼻和能知香臭,口和能别五味,耳和能听五音,目和能视五色。针此穴可使耳、鼻、口、目各部恢复正常。《针灸甲乙经》:“鼻和则能知香臭,口和则能别五味,耳和则能知五音,目和则能视五色。”穴在耳门稍上之隙陷中,人之两鬓有两旌之象,穴当其后际,故名之。指其能调治耳病、增强听力,且穴居鬓角,有如军门之左右和也。[3]

7 所属部位

耳前[4]

8 耳和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耳和髎穴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郭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5]

耳和髎穴位耳廓根上缘前方,鬓发后缘,当颞浅动脉[5]

耳和髎穴位于头部,鬓发后缘,耳廓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5]

耳和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耳和髎穴在耳前的位置

耳和髎穴的位置

耳和髎穴在耳前的位置

耳和髎穴的位置

耳和髎穴在耳前的位置(肌肉

耳和髎穴的位置

耳和髎穴在耳前的位置(骨骼

9 耳和髎穴的取法

耳和髎穴位于头部,鬓发后缘,耳廓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5]

正坐或侧伏,在耳门前上方,平耳廓根之前方,鬓发后缘之动脉搏动外取穴。

正坐或侧伏位,当耳门前上方,平耳郭根前,鬓发后缘之动脉搏动处取穴[6]

快速取穴:在头侧部,鬓发后缘作垂直线,耳郭根部作水平线,二者交点处即是耳和髎[7]

10 耳和髎穴位解剖

耳和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前肌、颞筋膜、颞肌。有颞浅动、静脉分布着耳颞神经的分支,当面神经颞支处。皮肤由下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面神经分布。皮下筋膜较薄,内有耳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及颞浅动静脉通过,耳前肌为皮肌,受面神经的颞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直刺耳前肌,经包裹颞肌的颞筋而入该肌。颞肌属于咀嚼肌,由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前肌→颞筋膜浅层及颞肌[7]

皮肤→皮下组织→耳前肌→颞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颞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下颌神经肌支和上颌动脉分布[8]

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8]

11 耳和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耳和髎穴有清热散风、通窍聪耳作用[8]

耳和髎穴具有祛风通络,解痉止痛的功效。

耳和髎穴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主治耳、口、鼻、目各部之耳鸣、口噼、项肿、瘛疭等症,与耳门听宫听会同功。[8]

12 耳和髎穴主治病

耳和髎穴主要用于头面及耳部疾患:如头重痛,齿痛,口㖞,牙关拘急耳鸣头痛牙关紧闭,鼻准肿痛,瘈疭头痛颊肿,面瘫,流涕,颔颊肿,瘛疭,颈颌肿痛,现代又多用耳和髎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耳炎,鼻炎等。

耳和髎穴主要用于头面及耳部疾患:如头重痛、齿痛、口㖞、牙关拘急耳鸣[8]

耳和髎穴主治头痛耳鸣牙关紧闭、口㖞[8]

耳和髎穴主治耳鸣牙关拘急鼻准肿痛,流涕,口㖞,头重痛,颔颊肿等;瘛疭[8]

耳和髎穴主治头痛耳鸣牙关紧闭,颈颌肿痛等[8]

现代又多用耳和髎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8]

耳鸣牙关拘急鼻准肿痛,流涕,口喎,瘈疭头痛颊肿,面瘫面肌痉挛,耳炎鼻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针尖向下沿皮刺0.3~0.5寸,避开动脉[8]

避开动脉[8][8][8]平刺斜刺0.3~0.5寸[8][8][8],局部有酸胀感[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条灸5~10分钟[8]

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5 特效按摩

常用中指指腹轻轻按摩耳和髎穴,每次3~5分钟,可预防面部痉挛,调理头重中风后遗症等疾病[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重,颔痛,引耳中𢙐𢙐嘈嘈,和髎主之。

针灸甲乙经》: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牙车引急头重痛,耳中嘈嘈,颔颊肿。

类经图翼》:主治头痛耳鸣牙车引急,颈项口僻瘈疭

针灸大成》:主头重痛,牙车引急,颈颔肿,耳中嘈嘈,鼻涕面风寒,鼻准上肿,痈痛,招摇视瞻,瘛疭口僻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0.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7.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6.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5-106.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