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穴位 | 下关 | ||
---|---|---|---|
汉语拼音 | Xiaguan | ||
罗马拼音 | Hsiakuan | ||
美国英译名 | Lower Pas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T7 | |
日本 | 7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E5 | |
富耶氏 | E2 | ||
德国 | M2 | ||
英国 | S2 | ||
美国 | St7 |
下关为经穴名(Xiàguān ST7)[2]。出经《黄帝内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2]。下关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3]。下即下方,关指机关(即下颌关节),此穴在下颌关节部之下方,故名下关[3]。主治牙关紧闭,牙关开合不利,下颌疼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炎,下颌关节脱位,咬肌痉挛,齿神经痛,齿痛,下颌关节炎,面痛,耳鸣,耳聋,耳痛,牙车脱臼,口噤䪼肿,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脓,面瘫,口眼斜,口噤,眩晕,足跟痛等。
7 所属部位
面[4]
8 下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5][6]。
下关位于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正坐或侧伏,闭口取之。[6]
下关位于面部,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6]。
下关穴的位置
10 穴位解剖
下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颞下窝。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有横行于腺体实质内的血管主要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及其神经丛。针经腮腺后,穿过颞肌腱入颞下窝。该窝内,深居有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形成神经支配的翼内、外肌。围绕该二肌由面深部的静脉形成静脉丛,通过该丛的静脉或属支,沟通颅内和面部静脉的吻合。因此,面部有感染的患者,不易采用此穴。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大神经和耳颞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颧支经过,并有下颌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分布;再深层卵圆孔处有下颌神经干经过[7]。
11 下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下关有疏风活络、开窍益智之功。主治齿痛,面疼,耳聋,耳鸣,牙关开合不利,口眼㖞斜等证。[7]
足阳明经入上齿中,下关位于上齿部,故下关是治疗上牙痛的主穴[7]。
足阳明经脉、经筋布于面部,故下关穴可治面瘫、口㖞、面痛[7]。
12 主治病症
下关穴主治牙关紧闭,牙关开合不利,下颌疼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炎,下颌关节脱位,咬肌痉挛,齿神经痛,齿痛,下颌关节炎,面痛,耳鸣,耳聋,耳痛,牙车脱臼,口噤䪼肿,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脓,面瘫,口眼斜,口噤,眩晕,足跟痛等。
下关穴主治牙关紧闭、下颌疼痛、口㖞、面痛、齿痛、耳鸣、耳聋[7]。
下关主要治疗面颊、口齿及颞部疾患:如口眼斜、牙车脱臼、口噤䪼肿、耳鸣耳聋、聤耳以及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咬肌痉挛、齿神经痛等[7]。
下关主治牙痛,牙关紧闭,耳鸣,耳聋;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腮腺炎等[7]。
下关主治耳聋,耳鸣,聤耳流脓,耳痛,齿痛,面痛,面瘫,口噤,牙关开合不利[7]。本穴功同颊车,但治疗耳疾及颞颌关节疾病优于颊车穴[7]。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刺0.5~1寸[7]。
向下直刺0.3~0.5寸,周围酸胀或麻电感放散至下颌。
略向下直刺0.5~1寸,周围有酸胀或触电感放射至下颌[7]。
沿下颌骨外向上、下齿平刺1~1.5寸,有酸胀感扩散至上、下齿[7]。
沿下颌骨向上、下齿平刺1.5~2.0寸,酸胀扩散至上下齿以治牙痛。
13.2 灸法
16 研究进展
16.1 颞颌关节炎
据报道,下关配合谷,针后加灸,每次灸30 min,每日1次,有较好疗效[7]。
下关配颊车、合谷,针刺加灸治疗颞颌关节炎;配合谷治疗颞颌关节炎;仅在该穴施灸治疗颞颌关节炎;配颊车注射氢化泼尼松龙治疗颞颌关节炎。上述多种方法治疗颞颌关节炎均取得满意效果。
16.2 三叉神经痛
用地塞米松注射此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用氢化泼尼松加普鲁卡因、维生素B12在该穴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针刺该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用30号2.5寸毫针针刺下关,进针后针尖以80°向后下方,朝对侧乳突方向深刺2寸左右,用紧提慢按手法,不捻转,使针感向下颌方向或四周扩散,留针30~60 min,每10~15 min用提插手法行针一次,出针前再用提插手法行针30s,每日1次,10次为—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7]。
16.3 鼻炎
注射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治疗113例鼻炎,对常年性鼻炎有较好效果。
16.4 牙痛
17 参考资料
- ^ [1]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3.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0.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