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

疾病 感染内科 病毒性皮肤病 皮肤科 传染病 病毒性感染 痘病毒性皮肤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óu dòu

2 英文参考

monkey pox

monkeypox

3 概述

猴痘(monkey pox)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一些非流行国家也报道了猴痘病例,并存在社区传播[1]自2023年9月20日起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

猴痘是由猴天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偶可使人类受染,临床表现类似天花样,但病情较轻。人类猴痘(human monkeypox)又称Yaba猴病毒病,由Yaba猴病毒引起的类似天花传染病。是发生在非洲热带森林中罕见传染病之一,不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被猴等动物咬伤、抓破,经5~7天潜伏期,局部出现小结节,渐扩大至2cm,经3~4周可自愈。未接种过牛痘的人群对猴痘普遍易感。宠物商店、宠物爱好者、动物饲养设施的工作人员等直接接触者可能成为高危人群。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处理原则是隔离患者,防治皮肤病损继发感染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在2~6 周内自行痊愈。某些患者病情严重,发生虚脱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估计为1%~10%,其致命性低于天花天花病死率为30%)。

4 疾病名称

猴痘

5 英文名称

monkeypox

8 ICD号

B04

9 流行病学

1970年,在非洲中西部第一次报道了人类感染猴痘的病例。后来发现,猴痘在当地是一种散在发生的地方病,其实并非罕见;传染源与接触受染的动物有关,但人间传播极少。2003年美国中西部的几个州暴发猴痘流行,发现猴痘疑似或确诊患者近百名。此次疾病暴发的起源被认为是从非洲运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冈比亚大鼠,宠物商将冈比亚大鼠和草原土拨鼠放在一起饲养时,冈比亚大鼠将猴痘传染给了草原土拨鼠;然后通过宠物销售链在人群中传播开来。未接种过牛痘的人群对猴痘普遍易感。宠物商店、宠物爱好者、动物饲养设施的工作人员等直接接触者可能成为高危人群

9.1 传染源

猴痘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猴痘病毒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2]

9.2 传播途径

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2]

9.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猴痘病毒。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2]

10 猴痘病因

猴痘病毒最早(1958)从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实验室的猴子体内分离出,当时被称为哥本哈根猴痘病毒;其后,发现非洲的其他动物,例如松鼠、大鼠、小鼠、兔类、豪猪和穿山甲等也可能是这种病毒宿主猴痘病毒天花病毒同属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猴及人类的猴痘病毒感染天花在临床症状组织病理上难区别。猴痘病毒天花病毒有共同抗原,两者之间有很强的血清交叉反应和交叉免疫,故猴痘流行的时候可采用接种牛痘预防。猴痘病毒呈长方形,大小为200nm×250nm,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培养生长,导致细胞病变。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单层培养中能产生空斑。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产生类似天花病毒引起的细小痘疱病变。兔接种猴痘病毒仅产生皮肤病变及角膜炎,而小鼠脑内接种猴痘病毒可产生脑炎。

猴痘病毒(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牛痘病毒。电镜下猴痘病毒颗粒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00nm×250nm,有包膜,病毒颗粒中有结构蛋白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基因组为双链DNA,长度约197kb。猴痘病毒分为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两个分支。本次非流行国家部分病例病毒测序结果为西非分支。[2]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2]

猴痘病毒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多聚甲醛敏感[2]

11 病机

人类感染猴痘,主要通过被已感染的动物咬伤,或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猴痘病损而受染;通常由动物传给人,偶也可以发生人到人的猴痘传播。一般认为,是在直接的、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中,通过含毒的大量呼吸飞沫而传播。另外,猴痘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服和被褥传播。不过,猴痘传染性远远小于天花,故人间传播并不常见。

12 猴痘的临床表现

猴痘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2]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皮疹多少不等,均同时发生,经过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后留有瘢痕,此外,猴痘可造成局部淋巴结肿大。潜伏期为7~14天,前驱期为2~5天,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疲乏、头痛、肌痛、背痛,有时有咽喉疼痛等。发热1~3天后出现皮疹,开始为斑丘疹,以卵圆形至环状的红色肿块为特征;很快发展为疱疹,形成小脓疱,伴局部淋巴结肿大;部分皮损有出血倾向;最后结痂、脱落。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出现,然后向肢体部位扩散口腔生殖器等处亦可出现皮疹;但也可从身体其他部位首先开始出疹。皮疹历时2~4周。

14 实验室检查

通过PCR技术,可从猴痘患者皮损标本检测猴痘基因组DNA片段,为临床快速提供实验室诊断的依据;也可通过电镜或培养,从皮损标本分离出猴天花病毒。此外,荧光抗体法和放射免疫法可从感染血清中检出猴天花病毒抗体,但一般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14.1 一般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血尿素氮水平降低、低蛋白血症等。[2]

14.2 病原学检查

14.2.1 核酸检测

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皮疹、疱液、痂皮、口咽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可检测猴痘病毒核酸[2]

14.2.2 病毒培养:

采集上述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可分离猴痘病毒病毒培养应当在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2]

15 辅助检查

可通过电镜或培养,从皮损标本分离出猴天花病毒

16 猴痘的诊断

在人类中猴痘是一种散发性偶见疾病,其体征和症状类似天花,病情通常较轻。而大多数医务人员对猴痘天花均感陌生。猴痘感染者有动物接触史,最初表现类似“流感”的症状,随后皮肤出现疱疹、经历脓疱、结痂后留有瘢痕

16.1 猴痘疑似病例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2]

(1)发病前21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2)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3)发病前21天内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16.2 猴痘确诊病例

[2]

疑似病例且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培养分离猴痘病毒

对符合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标准的病例,应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

17 鉴别诊断

猴痘需与天花水痘相鉴别。

猴痘主要和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麻疹登革热等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还要和皮肤细菌感染疥疮梅毒过敏反应等鉴别[2]

18 猴痘的治疗

[2]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18.1 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18.2 并发症治疗。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18.3 心理支持治疗。

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支持、疏导和相关解释工作,根据病情及时请心理专科医师会诊并参与疾病诊治,必要时给予相应药物辅助治疗。

18.4 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审因论治”、“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

18.5 出院标准

符合以下标准可以出院: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痂脱落。

19 预后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在2~6周内自行痊愈。某些患者病情严重,发生虚脱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估计为1%~10%,其致命性低于天花天花病死率为30%)。

20 猴痘的预防

对进口动物实施检疫,对宠物加强卫生防疫管理;发现患病动物立即捕杀并焚烧其尸体。使用天花疫苗预防人类猴痘,大约具有85%的有效率。接触或有可能接触患有猴痘的人或动物都要接种天花疫苗。但由于天花疫苗接种具有的潜在风险,故不应盲目扩大接种范围。

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2]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

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采取接触预防、飞沫预防措施,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等,同时做好手卫生

患者的分泌物、粪便及血液污染物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21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Z].2022-6-10.
  2. ^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3年第7号)[Z].2023-9-15.
编辑:banlang 审核:banlang

治疗猴痘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猴痘相关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猴痘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