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窌

经穴别名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ú liáo

2 英文参考

Yángjiāo GB35[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足窌经穴别名,即阳交[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阳交
汉语拼音Yangjiao
罗马拼音YangChiao
美国英译名Yang Crossroad
各国代号中国GB35
日本35
法国莫兰特氏VB35
富耶氏
德国G35
英国G35
美国GB35

阳交经穴名(Yángjiāo GB35)[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别阳(《针灸甲乙经》)、足髎(《针灸甲乙经》),足窌(《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3][3]阳交阳维脉郄穴[3][3][4]。阳为阴之对,外为阳,交即交会,此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阳交[4]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麻痹癫痫等。

4 阳交穴的别名

别阳(《针灸甲乙经》)、足髎(《针灸甲乙经》),足窌(《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阳交,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

6 穴名

阳为阴之对,外为阳,交即交会,此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阳交[4]

外侧为阳,交指交会。交,又为震卦。东方阳春之气,正少阳之应也。本穴为诸阳脉之交会,又与少阳升发之气相应也。阳交阳维之郄,又与足太阳阳明相邻。《针灸甲乙经》谓其“斜属三阳分肉间。”犹足三阳阳维脉四经之交会也,故名“阳交”。[5]

8 所属部位

小腿[7]

9 足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阳交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7]

阳交穴位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7]。正坐取穴[7]

阳交穴位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外丘穴后方1寸取穴[7]

阳交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交穴的位置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交穴的位置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阳交穴的位置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10 足窌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阳交穴位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7]。正坐取穴[7]

侧卧或仰卧位,于腘横纹外侧端至外踝尖连线中点下1寸,腓骨后缘取穴;或外踝尖与腘横纹外侧端连线中点下1寸,外丘取穴[8]

11 足窌穴位解剖

阳交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筋膜、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皮肤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支配。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参看阳陵泉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后肌间隔→踇长屈肌[8]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𧿹长届肌[9]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胫神经肌支、腓浅神经肌支和腓动脉分布[9]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动、静脉分支[9]

12 足窌穴的功效与作用

阳交穴具有疏肝理气安神定志的功效。

阳交穴有温胆宁神、通经活血的作用[9]

阳交穴系阴维脉郄穴,有舒筋活络之功,主治惊狂,癫疾,胸胁满痛,膝股痛,下肢痿痹等证[10]

13 足窌穴主治病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麻痹癫痫等。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10]

阳交穴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10]

阳交穴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10]

现代又多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10]

阳交穴主治胸胁胀满,膝踝肿痛,脚气惊厥,下肢痿痹,以及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10]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浅神经疼痛麻痹坐骨神经痛癫痫精神病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10]

一般直刺0.5~1.0寸[10]

直刺1~1.5寸[10][10]

14.2 灸法

可灸[10][10][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0]

艾炷灸温针灸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痹,髀胫不收,阳交主之。寒厥,癫疾,噤吤,瘛疭,惊狂,阳交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胸满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厥,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痹,膝胻不收。

针灸大成》: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寒痹,膝胻不收。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7.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8.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6.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5.
  10.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6.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