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

神经内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guǎn yán xìng zhōu wéi shén jīng bìng

2 疾病代码

ICD:G64

3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

4 疾病概述

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vasculi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是指周围神经的滋养血管发生炎症性闭塞,造成一个或多个神经梗死或缺血性病变。

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的起病形式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隐匿起病,发病初期多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病,以后随病程的演变,则以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多见。最常受累的神经是腓总神经腓肠神经、胫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临床多表现为受累神经或肢体剧烈的灼烧疼痛感觉迟钝,痛温觉、深感觉缺失感觉异常,此外还可以有肌无力、肌萎缩感觉共济失调。除了周围神经受累的临床表现外,往往还同时伴有其他系统的表现如全身乏力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关节疼痛皮肤损害以及肾脏、呼吸道、消化道和心脏受累的临床症状

5 疾病描述

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vasculi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是指周围神经的滋养血管发生炎症性闭塞,造成一个或多个神经梗死或缺血性病变。血管炎病理学特征是血管壁节段性纤维素坏死或跨壁炎细胞浸润

1.原发性血管炎分类和名称 比较混乱,目前仍缺乏一个确切的疾病分类标准,1952 年Zeek 根据临床、病理和受累血管大小进行如下分类

(1)大血管炎

巨细胞性动脉炎(颞动脉炎):是一种肉芽肿性动脉炎,为累及中小动脉坏死性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尤其是颈内动脉的颅外分支如颞动脉,50 岁以上好发,常合并风湿性多肌痛

高安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为主动脉弓及主要分支的肉芽肿性动脉炎,发病年龄多在50 岁以下,此点可资与巨细胞动脉炎鉴别。

(2)中等血管血管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为累及中小动脉动脉炎,不伴肾小球肾炎,不累及毛细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后者可资与显微镜多动脉炎相鉴别。也有人认为结节动脉炎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其本身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不明显。

②川奇病(Kawasaki disease):主要累及大、中、小动脉,常见于儿童,临床伴有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冠状动脉较易受累,也可累及主动脉弓大静脉

(3)小血管炎

①Wegner 肉芽肿:中等动脉毛细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呈炎性坏死性改变,几乎所有病例都有呼吸道炎性肉芽肿。多伴有坏死肾小球肾炎和PR3-ANCA(proteinase 3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阳性

②Churg-Strauss 综合征:又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为一种伴有明显嗜酸细胞浸润性的非肉芽肿性中小动脉炎,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MPO-A-CAN 多为阳性

显微镜( 微) 多血管炎/ 多动脉炎(microscopic polyvasculitis/arteritis):最初称为结节性多动脉炎显微镜下型。主要为毛细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坏死炎症,偶尔中等动脉也可受累。多伴有坏死肾小球肾炎、肺部非肉芽肿性毛细血管炎和肺泡出血

④Henoch-Scholein 紫癜:又称过敏性紫癜,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其病理特征是血管壁或血管周围以IgA 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表现为紫癜肾炎关节炎腹痛等。

⑤特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其组织病理特征为冷球蛋白免疫复合物沉积。典型病例常累及皮肤和肾小球并伴关节炎关节痛。

皮肤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为一种局限于皮肤血管炎,不累及其他脏器。病理特点为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碎裂的细胞核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伴有其他脏器损害时可见于Wegener 肉芽肿、Churg-Strauss 综合征、Henoch-Scholein紫癜和特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

2.继发性血管炎分类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感染有关的血管炎:乙型肝炎、结核眼带状疱疹后迟发性对侧偏瘫

(2)原发于胶原血管病的血管炎: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征等。

(3)继发于结节病血管炎

(4)继发于恶性病变的血管炎:如淋巴瘤样肉芽肿病霍奇金病等。

(5)药物反应血管炎:如别嘌醇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6)组织器官移植引发的血管炎

6 症状体征

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发生结缔组织病合并的血管炎,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舍格伦综合征结节病等,也可以发生原发性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Churg-Strauss 综合征、Wegner 肉芽肿等。

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经腓肠神经活检证实的血管炎周围神经病,既不合并结缔组织病,也无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的证据,属于孤立性血管炎周围神经病。根据受累神经分布情况,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子样)运动感觉神经病。

2.单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

3.非对称性周围神经病。

4.神经综合征神经丛病。

5.单纯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的起病形式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隐匿起病,发病初期多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病,以后随病程的演变,则以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多见。最常受累的神经是腓总神经腓肠神经、胫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临床多表现为受累神经或肢体剧烈的灼烧疼痛感觉迟钝,痛温觉、深感觉缺失感觉异常,此外还可以有肌无力、肌萎缩感觉共济失调。除了周围神经受累的临床表现外,往往还同时伴有其他系统的表现如全身乏力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关节疼痛皮肤损害以及肾脏、呼吸道、消化道和心脏受累的临床症状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几乎所有的病人均有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的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和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减低。有些病人可有神经传导阻滞,约有1/3 以上的病人下肢肌动作电位完全消失,4/5 的病人腓肠神经动作电位消失。多数病人有感觉传导速度的异常,主要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消失。肌电图检查多数病人远端肌肉失神经电位。

7 疾病病因

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发生结缔组织病合并的血管炎,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舍格伦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和结节病等,也可以发生原发性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Churg-Strauss 综合征、Wegner 肉芽肿等。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经腓肠神经活检证实的血管炎周围神经病,既不合并结缔组织病,也无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的证据,属于孤立性血管炎周围神经病。

8 病理生理

长期以来血管炎发生被认为与沉积在血管壁的免疫复合物介导有关。但近年来这种免疫病理学说受到挑战,详细的免疫组化病理研究显示血管壁的炎症浸润以T 淋巴细胞为主,而不是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提示细胞免疫可能也有一定作用。尽管血管炎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周围神经损害是由于神经外膜直径为75~200μm 小动脉闭塞引起远端缺血造成的。

1.周围神经血管的病理改变 尸检和腓肠神经活检的病理研究均证实,周围神经血管炎症过程主要累及神经外膜的小动脉,受累动脉的直径在30~300μm,神经内膜动脉很少受累。尽管血管炎的病理改变依血管炎的类型、取材部位、病程长短及治疗情况而不同,但仅根据血管炎组织病理特点,无法区别血管炎的临床类型。

急性期血管炎病理表现为动脉纤维素坏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为内弹力层和内膜增生,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纤维化、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血管炎恢复期管腔可机化再通。不同时期的血管炎可在同一病人的神经肌肉活检中出现。

腓肠神经活检标本免疫荧光检查血管炎神经病的病理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血管炎神经患者腓肠神经血管壁均有免疫球蛋白、C3 补体纤维蛋白原沉积,或者仅有C3 补体纤维蛋白原沉积。血管壁或血管周围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是Henoch-Scholein 紫癜的病理特征。

2.周围神经病理改变 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纤维损伤的突出特点是轴突变性,表现为有髓纤维的减少或丧失,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减低,撕裂及拔出的单神经纤维可见轴突坏变和髓球形成。上述改变符合沃勒变性(华勒变性)的病理特征。脱髓鞘改变相对较轻,偶见再生丛。

9 诊断检查

诊断:

1.血管炎合并周围神经病,临床上同时合并存在各类型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和周围神经病变两组症状体征。

2.对怀疑血管炎的病人,应首先根据病史和详细的临床查体明确各系统器官损害的范围,然后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血管造影组织活检(包括皮肤腓肠神经肌肉、鼻黏膜和肾脏)。疑有血管炎合并周围神经病时,应行肌电图神经电生理检查,确定周围神经受累的空间分布和严重程度。

3.腓肠神经活检是诊断血管炎周围神经病的最直接而可靠的手段。临床疑有血管炎周围神经病的病人,约50%可通过腓肠神经活检发现血管病变。即使电生理检查显示腓肠神经正常,活检后仍可能发现血管炎改变。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包括血糖、肝功、肾功、血沉常规检查风湿系列、免疫球蛋白电泳冷球蛋白、M 蛋白、抗GM-1 抗体、抗GD1a 抗体、抗MAG 抗体肿瘤相关抗体(抗Hu、Yo、Ri 抗体)等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血清检查血清重金属(铅、汞、砷、铊等)浓度检测

2.尿液检查 包括尿常规、本-周蛋白、尿卟啉以及尿内重金属排泄量。

3.脑脊液脑脊液常规外还应查抗GM-1、GD1b 抗体

其他辅助检查

1.血管造影

2.疑有血管炎合并周围神经病时,应行肌电图神经电生理检查

3.组织活检(包括皮肤腓肠神经肌肉、鼻黏膜和肾脏)。

10 鉴别诊断

孤立的血管炎神经病诊断比较困难,需与多种其他周围神经病进行鉴别,此时腓肠神经活检显得尤为重要。

11 治疗方案

主要是使用免疫抑制药控制血管炎,以及对症处理原发病。

1.泼尼松 对绝大多数轻症病人有较好疗效,一般可单用40~60mg/d。对重症病人可增加剂量至60~100mg/d。

2.环磷酰胺 尽管缺乏严格的对照研究,环磷酰胺仍被认为是治疗血管炎的一种有效药物。对伴有肾脏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心脏损害者,环磷酰胺甲泼尼龙联合应用的疗效可能优于其他治疗方案。

环磷酰胺的用法为200mg/d,长期服用。也可采用大剂量冲击治疗,1000mg/次,每5 天1 次。最大总剂量可达30g。同时加用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12 等以促进神经再生修复

12 并发症

除了周围神经受累的临床表现外,依原发病不同,各类型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同时伴有其他系统的表现。如全身乏力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关节疼痛皮肤损害以及肾脏、呼吸道、消化道和心脏受累的临床症状

13 预后及预防

预后:系统性血管炎的预后较差,20 世纪50 年代使用泼尼松之前,5 年存活率仅有13%,应用泼尼松之后提高到57%。研究表明血管炎合并周围神经病并不影响血管炎病人的存活率,周围神经损害的预后一般较好。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治疗,一旦确诊为系统性血管炎,即应给予加强治疗。早期有效的治疗不仅能够抑制炎症过程而且由于此时周围神经保持再生能力,因而对血管炎周围神经病的预后极为有利。

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较好的预防办法。早期诊治导致血管炎原发性疾病,是预防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的主要措施。

14 流行病学

血管炎周围神经病的发生率很高,据文献报道结节性多动脉炎合并周围神经病的发生率为50%~75%,类风湿关节炎为10%~20%,系统性红斑狼疮为2%~18%,Churg-Strauss 综合征为65%~80%,不能分类血管炎为24%。

Richard 总结了149 例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结节性多动脉炎27 例(18%),类风湿血管炎27 例(18%),系统性红斑狼疮2 例(1%),系统硬化1 例(1%),原发性Sj?gren 综合征2 例(1%),无法分类结缔组织病13 例(9%),其他非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疾病16 例(11%),孤立的周围神经血管炎60 例(40%)。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